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1)

狄仁杰 四大天王 李治

01

《旧唐书》说李治:

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

也就是说,很年轻就被称长者,这是大大写实的褒扬。

再看看我们大家心中的李治~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2)

武则天敢当面发飙!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3)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4)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5)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6)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7)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8)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9)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10)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11)

这简直就是一个脓包啊~

但有几个问题不好回答:

有哪个君主老爸还在就私通老爸女人,老爸死后敢立后妈为皇后的?

唐朝最广域疆土是在谁手里奠定的?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12)

杨广、李世民都没搞定的搞高句丽,懦弱的高宗,每一战斩首这个国家的百分之一左右人口,这样的战斗还来了好多次。然后把人家给灭了,还一下子搞定了三个国家,你说他柔弱?

一登基就搞死亲舅舅,关陇集团的大靠山,顾命大臣全出局,自己想干啥干啥,这是一个怂人能干成的?

被人骂最惨的就是权力交给武则天,要知道武则天的权力合法性全部来自他,他稍微身体好点,武则天就靠边站了,一个懦弱的人怎么能做到?

但我们现在骂的都是武则天~

从没人骂李治暗地里害死哥哥李泰?

从没人骂李治逼死扶他上位的亲舅舅?

你说“懦弱”的李治,有多鸡贼!

鸡贼到算死了武则天位子无人可传:

武则天和娘家的关系应该是历史上权后与娘家最差的。差到什么程度:让其兄弟们改姓“蝮”,要知道,武则天在王皇后萧淑妃死后分别改姓“蟒”“枭”,武则天兄弟们在她的心中和王皇后萧淑妃是一样的,恨到骨子里去了。

鸡贼到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说:

“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

欧阳修说的这个傻小子(昏童),指的是唐高宗李治,意思是若不是他,心狠手辣的武则天也不能上位,从而导致唐宗室差不多被杀了个干干净净,李唐江山落入那个女人之手。

欧阳修不但非常看不起李治,还把这个责任归咎于李世民,说什么唐太宗那么贤明,却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了解,以至于把帝位错误地传给了一个傻小子。

欧阳修这话,显然带有一定的偏见,至少对李治的评价很不全面。

欧阳修眼里,似乎只有一个负面的李治,而没有看到他的另一面,否则他就不会对李治的功绩视而不见,这些功绩包括:

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而这些问题,连雄才大略的他爹李世民都未能解决;

大唐帝国重新成为东亚霸主,也是拜李治所赐,他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与他爹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相比,他开创的“永徽之治”也差不了多少。

但现今的历史剧,和欧阳修一路货色:李治不是无能就是好色~

02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无论如何都不具备接班人的条件,何况李世民早早就确立了太子。

李承乾,李世民嫡长子,从小聪明可爱,年仅八岁那年就被立为太子。

长大后,这个聪明人却开始犯浑,竟然敢对老爸阳奉阴违,对师长的劝勉也不听了,并开始纵情声色,堕落成了一个纨绔子弟,他宠信的宫中一个太常乐人被老爸怒杀后,居然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派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原因是老师多次劝谏他以国事为重,惹得他心烦。

太子的堕落,令李世民深感失望,怎么能把江山交给这种人呢?

李世民的目光,开始转向嫡次子魏王李泰。

对于老爸态度的变化,李泰仿佛也心有灵犀,开始积极运作,培植党羽,准备“接管”太子之位,李承乾这才有点慌,再这样下去,太子之位必将不保。

如果他从此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事情也许还有转机,不怕犯错就怕有错不改,改了仍然是好孩子嘛。

可是他想的却不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是为了不成为废太子,派人暗杀自己的胞弟李泰,失败后干脆勾结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凌烟阁功臣侯君集,打算来个逼宫,事情败露后被李世民幽禁别室。

按理说,废掉太子后,让李泰“接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李泰的表现也确实不错,每天入宫侍奉老爸,李世民也曾当面许诺让他做太子,魏王党的刘洎、岑文本也劝李世民,陛下别犹豫了,这种事还是早点定 下来好,除了魏王,不可能再有合适的人选了。

然鹅,李世民并未让他们如愿。

03

他们不知道,除了魏王李泰,李世民还喜欢晋王李治,他不但也是嫡子(嫡三子),而且“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将来肯定能做个仁君,只不过李治的这些优点,在李世民看来是懦弱的表现 。

此时此刻的李泰,眼看父皇摇摆不定,又像他哥那样开始犯浑,竟然向老爸提了个“杀子传弟”的“方案”,意思是让老爸先把位子传给他,等他今后挂掉后,他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把位子传给弟弟李治——臣有 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那一年,李世民并不老,但却有点糊涂了,听了这话居然深受感动,对李泰大夸特夸,真不愧是朕的好儿子啊。

然后他把几个重要大臣叫来,对他们说,“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被叫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包括谏议大夫褚遂良,他听了心里一沉,当即毫不客气地指出,陛下这话大谬不然,您可得好好想想,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占有了天下,怎么可能杀掉自己的爱子,而 把位子传给晋王?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13)

褚遂良手迹

再说了,魏王连自己的爱子都舍得杀,还有什么人不舍得杀?

他能放过自己的弟弟吗?

陛下若想立魏王,请先把晋王安置好,免得他将来遭杀身之祸。

李世民这才如梦方醒,手板手心都是肉,手足相残的局面,是他不想看到的,也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此时此刻的他心乱如麻,竟然流下泪来,说了句“我不能尔”,便起身回宫了。

促使李世民最后下定决心传位于李治的,是李泰出言威胁李治,暗示他如果和他夺嫡,谋反被杀的汉王李元昌就是他的下场。

李世民这才看透了李泰,立李治为太子。

那么问题来了,李泰威胁李治的话,李世民是怎么知道的呢?

原来他回宫见李治忧心忡忡,觉得奇怪,“屡问其故”,李治起初不肯说,问了多次才说。

这说明李治看起来老实,其实狡猾狡猾的,知道把握最佳时机。

真正的智慧,不是战斗最激烈时加入战团逞匹夫之勇,而是等对方两败俱伤时断然出手,这样才能做到一击而中,大获全胜。

04

欧阳修有一点说得不错,那就是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懦弱”的看法,确实不到位,恰恰相反,李治不但不懦弱,简直可以称得上胆大包天,不然不可能还在李世民在世时,就敢与老爸的女人武则天私通,而且保密工 作做得那个好,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650年五月,李世民周年忌日那天,李治到感业寺进香,又碰到了昔日的情人,第二年孝服期满,他果断地把出家为尼的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到宫里,次年五月拜为二品昭仪。

李治的不懦弱,还表现在当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遭至他厌恶,想改立武则天为后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派坚决反对时,他一点也不给他们面子,果断下诏废黜王皇后,一个月后便把武则天立为皇后。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14)

武则天画像

李治如此“一意孤行”,与其说是被武则天那个“狐狸精”迷住了,不如说是对专权的长孙无忌等人的警告:尔等瞧好了,朕也是有脾气的,朕已经忍耐尔等很久了,不要以为朕的地盘,尔等可以做一辈子的主!

未能阻止李治的“一意孤行”,确实让长孙无忌感觉到,这小子翅膀硬了,想独自飞了,这还是先帝眼里,那个懦弱的太子吗?

而在这之前,朝廷大事可是基本上他一个人说了算,皇上大人只有点头的份。

而李治的“地盘”,当然不仅仅包括这个女人。

通过“废王立武”,李治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然后乘胜进军,开始采取措施,“夺”取本该属于他的权力。

05

要“夺”权,必须先赶人。

公元659年,李治铁杆支持者、礼部尚书许敬宗,让人密告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谋反,李治说,既然这样,你就和侍中辛茂将一起审查吧。

说长孙无忌谋反,当然是扯淡,所以许敬宗也不审了,上奏说长孙无忌谋反的苗头已露,不能打草惊蛇,否则他若采取紧急措施,那就麻烦了,请陛下果断一点,马上下令把他抓了。

事实证明,李治不但不懦弱,还是个表演天才,眼泪说来就来,哭着说我怎么忍心给舅舅判罪,不然后人会怎么看,许敬宗说,一个真正的明君,是不会不大义灭亲的,比如当年汉文帝杀舅舅薄昭,结果不但没有遭到诟病,“天下还以为明主之例”,有句古话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李治说自己可笑(李治不是懦弱是鸡贼)(15)

长孙无忌画像

结果是,李治连与长孙无忌对质的程序都省了,下诏削了他的官职和封地,发配黔州,儿子也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没多久,李治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结果他一到那里,就逼长孙无忌自尽了。

如果不是李治授意,给袁公瑜吃两个豹子胆,他也不敢这样。

而褚遂良倒霉,比长孙无忌还早四年,先是被赶出朝廷,贬为潭州都督,第二年又被调到更加偏远的广西桂州去当都督,同年又被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诬告在广西谋反。

李治确实“宽厚仁慈”,仍然没有杀他,只是这一次发配得更远,把他赶到了今天的越南河内西南。

两年后,褚遂良死在发配之地。

越南那旮沓确实太难呆了,凄惨地死去之前,褚遂良曾给李治写信,希望看在他曾长期效力高祖和太宗、支持高宗继位也最坚决的份上,让他离开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无济于事。

06

相比之下,李治似乎对自己的舅舅更无情,这是因为,长孙无忌是棵大树,关陇贵族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是这棵大树下面的人,不但靠他乘凉,之前还与长孙无忌沆瀣一气,没少与李治作对。

这棵大树一倒,意味着关陇集团的覆灭,关陇集团的覆灭,意味着李治“夺”权成功,在政治上不再受制于人,可以乾纲独断,放开手脚,干点想干的事情了。

扳倒根深蒂固、权势张天的关陇集团,岂是一个“傻小子”能办到的?

这件事说明,李治虽然年轻,而且继位不久,但其政治素养和作为一代“雄主”的手段,他一点也不差。

遗憾的是,正当他解除政治束缚,撸起袖子准备大干的时候,疾病把他害苦了。

早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的时候,李治就得了头痛病,经常头晕目眩,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给了武则天插手政治的机会,以至于后来到了无法处理朝政的地步,被迫把国家大事,交给武则天处理。

不是还有那么多文武大臣吗?

难道他们都是吃干饭的?

这倒未必,想必那个时候的李治,除了自己这个心爱的女人,再也不相信其他人了。

而那个女人,却不满足于仅仅当个皇后,得到一寸之后,还想得到一尺,于是她开始排除异己,同时组织力量,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以防“不测”。

07

这个“不测”,就是一旦李治“不治”,与其政权落入他人之手,不如自己接管。

也许是武则天做得太过明显,导致李治不满,差点把她废了,废黜她的诏书,都让宰相上官仪起草好了,被武则天及时发现,那女人使出女人拿手的那一套,一哭二闹三上吊,软硬兼施,李治才放过她,没有坚持废后。

之后不久,协助他起草废后诏书的上官仪被武则天灭族,直到那时,李治才明白晚了,自己再也无法压制这个女人了。

这说明,尽管重病缠身,李治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恨只恨出手太晚,以至于这个女人羽翼丰满,再想出手,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李治很郁闷,武则天却笑了。

当这个男人重病到眼睛几乎全瞎,连奏章上的字都看不清楚,无法操持政务时,逐渐掌握了朝政的武则天,得寸进尺地建议李治当天皇,封她为天后,两人合称“二圣”,允许她一起上朝,临朝听政。

公元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李治,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天皇。

从此以后,实权被武则天掌握,李治沦落为名义上的老大。

公元683年,李治的病愈发严重,诏命皇太子李显监国。

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李治病逝于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

尽管差点把武则天废掉,然而,临终之时,李治还是留下遗诏,除了命皇太子灵前即位,还特别提出,“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这个遗诏,又成了他“昏庸”的“证据”。

实际上,若不是武则天之前表示出来的治国才能,李治怎么可能下这样一道诏书呢?

从一个屁民角度看,武则天比李显好多了。

这点可以从李显复位后看出来,复位不久就被韦皇后和李裹儿合谋下毒暴毙身亡,要不是李隆基,唐朝可就真危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