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供销社的经典语录(牛气哄哄的供销社)(1)

我儿时的县城有三大商业巨头,一曰百货大楼,二曰丽华商厦,三便是供销社了。

百货大楼真的有楼,在一众平凡林立的县城中蔚为壮观,虽然其楼层仅有三层,可在人们眼里,已经能称得上“大”了。百货大楼在十字街北口,是理所当然的繁华之地,只是不知是它繁华了十字街,还是十字街成全了它。围绕百货大楼生活的人很多,以小商贩为主,他们占据了百货大楼的前后左右所有空地,卖水果的、卖瓜子杂货的,摆书摊的,夏天还有卖茶水的。

其实百货大楼内部空间不大,只逛不买的话十分钟走完全场。它的柜台分工明确,卖布匹衣服的,卖鞋的,卖玩具的,卖杂货的,两层楼,一层两个柜台,三楼是库房。无论是进城的乡人还是在县城生活的县人,均把这里视为高大上的消费场所,来的人多,买的人少。

丽华商厦一点也不像商厦,它属于百货大楼延伸的一部分,仅占据一层,以卖烟酒副食零食为主,这里的买卖不好,可却是孩子们心中的圣地,零食,是吃不厌的。无奈家长们囊中羞涩,带孩子来此的机会不多。

供销社就厉害了,它遍布全县城的范围。东南西北门,一门一个,东南西北关,一关一个,乡下一乡一个或两个,依照人口而定。供销社什么都卖,只要货物合法,它几乎都有,当然,仅限于人们的吃穿住用行范畴。

相比百货大楼和丽华商厦,供销社里的货物无论是价格还是种类均属亲民,唯一的不好之处是常常断货,尤其是紧俏之物,如带鱼、好烟好酒、农资等。供小于求的年代,怕是全国的县城都这样吧。

商品的断货,造成了供销社的牛气哄哄。那时候,谁家闺女小伙要是嫁了、娶了供销社的员工,在街坊邻居间都能挺直腰杆,成为那炙手可热人人吹捧之人。我曾亲身感受过。

赞美供销社的经典语录(牛气哄哄的供销社)(2)

有一次,祖父母自乡间来家居住,想吃带鱼。母亲二话不说带着我去东门口的供销社购买,到了商店,售货员头都没抬:“带鱼没了。”母亲看了眼柜台下成箱成捆的带鱼,顿时气乐了,你睁眼说瞎话不要这么明显好不?母亲与售货员争论了几句,人家一句:“这是预定的。”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此次谈话。

母亲没办法,折返回家,本来答应我的鸡蛋饼干也泡了汤。我看着怒气冲冲的母亲,亦不敢提。

回家路上,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路过家门不停,直奔房后的二大爷家。二大爷是邻居,排行老二,闺女正在供销社上班,不过是在南门口的那一家。

进了二大爷家门,母亲说明来意,原本热情的二大爷画风突变,慢悠悠地坐到沙发上,缓缓地点了支烟说道:“哎呀,这事可不好办。你不知道,现在带鱼紧缺,好多人都求着我想买呢。”母亲一看有戏,把我叫到身边,让我出去买了两盒烟,待到我们出门时,带鱼的事情已经定好,晚上家里的餐桌上多了道红烧带鱼。

如此牛气哄哄的供销社,没过几年突然牛不起来了,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是小卖部的崛起。

小卖部一直都有,我家附近就有两家。可惜的是,刚开始的小卖部完全和供销社不在一个等级上,开小卖部的人家,也只把它当作兼职,能挣钱就挣,挣不到拉倒。这样糊弄的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小卖部里货物寥寥无几且质量堪忧。这么说吧,从供销社打的散酒,我父亲喝一斤便进入微醺,在小卖部打的,他能一直喝到不想喝为止。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小卖部的老板们看到了商机。曾经的兼职渐渐变为全职,里面的货物也多了起来,为了挽回口碑,货物的质量直接上升,父亲在喝多一次后感慨:“小卖部的酒,有劲儿了。”

赞美供销社的经典语录(牛气哄哄的供销社)(3)

有了竞争,供销社的货物出现了滞销,时常紧缺的那几样,也想方设法地尽快补货来满足大家的需求。再去供销社买东西,售货员的冷脸消失不见,一个个洋溢着真诚的微笑。你还别说,老百姓在惯性消费思维之下,还是愿意到供销社买东西的,这回去了也不用受气,供销社的买卖一度出现反弹,门庭若市不敢说,车水马龙绝不过分。

在供销社的带动下,曾经高大上的百货大楼和丽华商厦也发生了改变。它们开始了多种经营,估计也对员工施行了多劳多得,这下好了,百货和丽华的售货员,只要看到你逛,张嘴就是大爷大妈大哥大姐,热情的不得了,如我等孩童,一律聪明机灵无比,夸的我去了一趟还想去下一趟。此等变化,真的出乎人们意料。

供销社改观之后,原本放学只敢在门口张望的孩子们终于能鼓足勇气走进去,趴在柜台上看那些糖果饼干。过去,这些东西是不零卖的,要论斤称,现在好了,酸三色一毛钱两块儿,麻糖一毛钱三块儿,饼干两毛钱五块……

在我印象里,父母给我零花钱的开始,便是此时,而我把零花钱全部消费在了供销社里面。

九十年代初,我家搬离了县城来到市区,购物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了,我甚至不知道市里有没有供销社的门市,仿佛是没有的吧。

到了今天,儿时的供销社门市早已成为了记忆的一部分,回头想想,不管喜怒如何,那会买东西的心情是真的好,买到什么都激动无比,不像现在,买个什么都波澜不惊,只剩下了购物发泄的欲望,少了乐趣。果然,轻易得来的东西,没意思。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