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兵团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1年

兵团完成造林面积67.03万亩

森林蓄积量增加至3511万立方米

可你知道

创造这样成绩的背后

是怎样的一群人吗

他们种树、守护树

也活成了树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

在二师三十一团沙漠边缘

这片3300余亩的防护林

63岁的护林员王先华和妻子

已守了22年

清除杂草、预防火灾

以确保防护林不出意外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

王先华(左)在守望塔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3)

似“强迫症”般

一天数次登上守望塔

不单只是王先华强烈的责任心

更是因为这片防护林

北邻库木塔格沙漠

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大沙漠最窄处不足3公里

王先华需要和沙漠“赛跑”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4)

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

从2000年开始

三十一团党委累计投资1460万元

在两大沙漠的夹缝中

建成了长11公里宽200米

总面积3300亩的生态林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5)

生态林建成初期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刚种下的苗木较小

一旦没有人看守

将前功尽弃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6)

沙尘暴来临时

天地混沌一片

小树苗总容易被吹倒

等风一停

王先华就赶紧去沙漠边缘

将一颗颗小树苗扶起

培土扶正、浇水灌溉

提高它们的成活率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7)

在偏僻的防护站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

和生活环境

王先华没有退缩

每天重复着巡逻

除草、扎篱笆、更换滴灌带

他爱护这片树林

20多年如一日

现在幼苗长成大树

荒漠变成绿洲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8)

看见防护林即将抽出的新芽

王先华满眼欣喜

“这片植被,马上又要绿起来了”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9)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0)

22年间

在两大沙漠的夹缝处

兵团人用自己的努力

建设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1)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兵团人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

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迈出了“逐绿”的铿锵步伐

离五师八十三团团部

不足一公里的地方

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

后来被风沙吞噬

形成了2000亩的沙漠

经数代军垦战士的接力奋斗

这片沙漠面积逐年缩减

这是60余年的接力不息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2)

53岁的赵建军

亲历了当年人与风沙抗争的日日夜夜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3)

那时,房子和农田

随时都有被风沙掩埋的风险

种树难活,没了就再种

沙障难设,毁了就再建

如此“前赴后继”

直到第四年春天

才看到星星点点的绿色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4)

八十三团团部附近的沙地,已经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

如今,当年的点点绿色

以点成线,线成片

绵延数公里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5)

高新东一家三代人

40多年如一日

坚守在十二师二二二团

水电站巡渠岗位上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6)

高新东一家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7)

在高新东眼里

他的爷爷和父亲

就是“垦绿者”

二二二团水电站位于天池景区内

顺着高新东每天都要走的吊桥望去

全是密植的树木

这连片的林带

为水电站安全发电“保驾护航”

也见证了几代人的艰辛付出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8)

高明福父子看着亲手栽种的树苗变成茂密的树林,感到十分欣慰

高新东的父亲高明福已80多岁

仍和儿子住在一起

驻守在渠首

像高明福一样

无数老一辈兵团人

把家建在风头水尾、

沙漠边缘、边境一线

挖下第一锹土

栽下第一棵树苗

让亘古荒原渐渐有了绿色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19)

在兵团大大小小的垦区里

每一片绿、每一棵树

都凝聚着一代代职工群众的心血

这些为绿洲世代坚守的军垦战士们

像他们小心呵护着的树一样

自己也在这里扎下了根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0)

九师一七〇团

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边缘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

一年四季干旱少雨

戈壁滩除了零星生长的梭梭

其他部分几乎被黝黑的砾石覆盖

每逢大风起

石粒就会被刮起打到人脸上

甚至可以打碎迎风的玻璃

土地贫瘠、环境恶劣

自然承载力低下

但职工群众不仅和风沙抗争

还在寻求发展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1)

为改善生态环境

九师一七〇团场党委

从1997年开始实施绿化造林计划

在春秋季节大量种植防护林和庄园林

环境面貌有了初步起色

2000年团场首次引进野生沙棘进行试种

经过试种发现这种植物

抗旱、耐碱、耐寒

2007年团场先后

从辽宁等地区大量购入沙棘种苗

以节水滴灌的方式大面积种植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2)

团场党员干部在修剪沙棘

目前种植面积已发展至5.2万余亩

区域降水量从不足40毫米

增至246毫米以上

空气湿度也由46%提高到58%

种植沙棘起初是为了防沙

后来大家外出考察时发现

沙棘果和沙棘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团场便把沙棘果作为重点产业

职工群众在沙棘林下

养殖家禽、种蘑菇

推出了沙棘干果、沙棘茶叶

以及沙棘原浆等产品

产业链不断延长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3)

建沙棘基地、兴沙棘产业

保一方生态,带一方经济

逐步走向产业化化发展道路

沙棘果已经成为

职工群众的“致富果”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4)

过去植树造林

是为了防风固沙、涵养水土

是生态危机意识驱使

如今增林扩绿

则源自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5)

一代代兵团人

生活在荒漠边界

心里却有着整片绿洲

他们用心种树

用时间守树

让幼苗长成大树

让荒漠变成绿洲

如今

越来越多的人扎根兵团

成为新一代边疆卫士

生态卫士

他们最终活成了我们希望的样子(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树)(26)

这儿也冒出了新芽

它一定会长成大树

会和他们一样

守护这片土地

来源/云上兵团客户端综合

编辑/吴彬 李出帖(实习) 责编/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云上兵团”客户端上线啦!

下载流程,请点击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