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刘双锋、雷鸣)

一、改变:汽车行业未来十年的六大趋势

趋势一:汽车将成为最大智能终端,成为万物互联重要节点

未来汽车将成为最大的智能终端,具备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电气化的特征,搭载适配移动出行需求的 高新性能,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的入口,也成为终端消费者的第一触点。汽车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将共同组成一个新型的场景和商业模式,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而自动驾驶、 电气化和数字化将成为关键使能技术。

趋势二: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落地时点与高速渗透前夕

自动驾驶的实现过程包括环境信息的感知、认知、应对。感知:主要依靠各类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等)实现,采集车 身及环境信息;认知:使用计算平台对信息进行加工,将加工后的道路、行人、路标等信息反馈给驾驶员或电脑;应对: 驾驶员或电脑依据信息作出反应。

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落地时点与高速渗透前夕。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减少人为干预对于驾驶的必要性,2020年L1及以上 新车渗透率接近50%,L2渗透率达7%,未来将从目前的L2阶段发展至完全不需要驾驶员干预的L4及L5阶段。

趋势三:政策与成本双重推动下,电动车将逐步替代燃油车

锂离子电池单位成本逐年下降,助推电气化落地。2010年锂离子电池单价为1191美元/kWh,2010-2020年单位成 本基本保持每年10%-30%的下降趋势,至2020年,单位成本来到137美元/kWh,预计2024年单位成本下降至94美 元/kWh,2030年62美元/kWh。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约40%,单位成本下降带来整车经济性,助推电气化落地。

各国拟定乘用车碳排放目标,电动车将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主要大国对乘用车碳排放拟定了长期目标,中国目 标2025年乘用车碳排放降至93.4g/km;欧盟预计到2025年相比2021年减少15%碳排放,到2030年减少37.5%。从 电动车碳排放量看,48V轻混相比传统燃油车碳排放减少15%,电动车减少30%,插电混动减少77%,纯电动车和 燃料电池电动车减少100%。政策推动下,轻混及以上电动车将显著受益,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

趋势四: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走向域集中

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电子电气架构重构。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更高的信号传输效率,更需要系统整合,一个功能 可能要用到很多传感器,以往ECU的模式会遇到瓶颈:以及ECU过多导致布线、升级扩展困难等问题。同时随着集成 电路技术的发展,车用主控芯片的运算能力、主频、核心数不断提高,也使得分布式处理不再必要,推动汽车电子电 气架构的重构(ECU:电子控制单元,DCU:域控制器)。

集中式架构可以减少ECU的数量和整车线束的长度,大幅降本增效。例如,若用一个集成中控、仪表、360环视及其 他影音娱乐功能的DCU替代多个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传统ECU方案,最大可为车企带来将近38%的BOM成本节降,也 为后续OTA的软件管理提供便利。

趋势五:产业链价值分布迎来变革,零部件/软件服务取得更高话语权

汽车产业链包括:零部件—整车代工—销售—维修—配套设施(充电桩等)--支持产业(软件和数据 服务)。

更多零部件厂商掌握话语权,电动车核心动力部分格局重塑。电动车核心动力部分被拆分,核心技术 技术也不再集中在车企手中,零部件厂商更有话语权,例如锂电池巨头就有宁德时代、松下、LG、比 亚迪等,电驱和电控系统有电装、大陆、日立、西门子、博世等。虽然反应不快,传统车厂业已开始 转型,例如比亚迪、丰田、宝马、本田等布局较早的车企都已研发自己的三电系统。

产业链价值变化:零部件增量,配套设施(充电桩建设)增量,支持产业(软件和数据服务)增量, 整车代工价值比重下降。

趋势六:科技巨头和新势力入局,OEM车厂迎来格局重塑

功能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带来市场格局剧变,推断未来OEM车厂也将面临份额变化。手机从功能手 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表明,一些传统的OEM可能难以维持当前的市场规模。在iPhone推出之前的 2006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是最大的手机供应商,最终却面临出售的命运。

目前新能源车处于2006年智能机的渗透率位置,未来十年将迎格局重塑。以目前xEV(混动、插电 混动和纯电动合计)的渗透率7%的位置来看,处于2006年智能机的渗透率位置,随着未来渗透率 不断提升,特斯拉、苹果、华为、造车新势力等科技巨头和新进入者进入这个市场,未来十年将迎 来格局重塑。

二、增量:整车电子电气相关价值量大幅提升

整体价值量变化:汽车电子将是复合增速最快的赛道之一

仅考虑硬件组成:将整车划分为电池、电控、汽车电子(除电控外)、车身、底盘、内外饰等,传统 燃油车汽车电子占比15%,现阶段的新能源车汽车电子 电控电驱合计占比20%,预计未来占比进一步 提升。

考虑软件 汽车电子:最大市场在ECU/DCU(包括计算芯片在内的计算单元)、功率半导体、其他电 子元件,复合增速最快的是ECU/DCU( 8%)、功率半导体( 10%)、其他电子元件( 9%)和集 成/识别/验证( 15%)等,其中其他汽车电子包括MCU、模拟IC、存储、被动元件、PCB、面板等。

从汽车智能化的视角看,增量主要来自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CIS)和激光雷达是最大的增量(未考虑计算平台)。从L1到L4/5,汽车电子价值量增量来 自:摄像头模组、雷达模组、激光雷达模组、传感器,L2开始雷达模组和传感器变化较大,L3开始 激光雷达出现,L4开始出现制动器。

从汽车电动化的视角看,增量主要来自功率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是最大的增量。汽车电子价值量变化来自:

(1)传统燃油车部分:非动力系统不变,由于 纯电动车不需要发动机,动力系统价值量减少至0;

(2)电动车部分:传感器、MCU和功率半导体 大幅提升,其中,功率半导体为最主要增量,更高的工作电压和更复杂的电力控制电路显著提升对 功率半导体(尤其是大电压、高功率)的需求。

预计功率、传感器、计算相关硬件有双位数复合增速

结合各家机构对汽车电子元件的预测,预计到2025年,车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可达164亿美元,5 年复合增速12.5%;车载传感器市场规模可达524亿美元(摄像头140亿,激光雷达63亿,其他传感 器321亿),复合增速19.1%;计算平台市场规模可达795亿,复合增速70%。此外,MCU、模拟IC、 存储、PCB等也会有高个位数的成长。

三、机遇:重点关注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产业链

感知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成为自动驾驶的核心驱动力

感知层是汽车的“眼睛”,是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关键环节。动驾驶与ADAS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三层技术架构。感知层的作用为收集及预处理周围环境的 信息,决策层对收集的数据整合、分析与判断,执行层根据判断结果做出实时反应。三层技术架构分别对应:

(1)我在哪里?即感知和定位;

(2)我要去哪儿?即决策和规划;

(3)我怎么去? 即控制和执行。感知层是汽车的“眼睛”,包括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遍布车身以保证驾驶安全。

决策层:具备AI计算能力的主控芯片市场快速成长

计算芯片是电车主脑,自动驾驶等级与计算能力正相关。计算芯片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脑”。中控芯片主要用于完成传感器信号——传感器数据——驱劢数 据——驱劢信号这样一个完整工作流程。中控芯片未来在ADAS系统、马达控制、激光雷达、车载 信息娱乐系统和驾驶员信息系统均有较多应用。

自动驾驶等级每增加一级,芯片算力需求即增加十数倍,L2约10TOPS算力,L3至少30TOPS以上, L4至少200TOPS以上,L5大概在2000TOPS上下。目前全球大部分厂商适用的L2芯片是Mobileye的 2.5 TOPS算力(EyeQ4)的芯片,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更具性价比的L2级芯片,同时部分 ADAS功能也可通过智能座舱芯片实现,这将进一步加速ADAS功能在乘用车中的渗透。

L3方面,特斯拉FSD可达到72TOPS,英伟达Xavier算力为30TOPS,上述两种芯片可满足L3级别 自动驾驶需求。L3则在特斯拉的引领下,有望在2021年开始逐渐落地。

执行层:电控系统升级刺激功率器件需求,化合物半导体加速落地

功率半导体又称电力电子器件,是实现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元件。其导通和阻断两种特性,可组合 实现整流、逆变、变频、变压、增幅、功率控制、开关等多种功能。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网络通信、工 控、轨道交通、电力与新能源等众多领域,对设备运转与性能、可靠性、功耗、成本等基础指标影响显著。

第三代半导体在高电压应用有望取代硅基功率器件。消费领域一般使用1000V以下电压,工控领域一般使用1000V以上电压,汽车电气系统复杂,既有 低电压的MOSFET,也有高电压的IGBT及IGBT模块,尤其是主驱动/逆变器需要1200V高电压。从 材料角度看,SiC和GaN具有优异高压性能,结构更简单MOSFET有望在高压领域取代硅基IGBT。

国外龙头企业主导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根据IC Insights,2014-2019年,汽车模拟IC市场从86亿美元增长至132亿美元,复合增速9.1%。目前汽 车模拟IC供应商以TI、ADI、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等为主,汽车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TI 21%、ADI 15%、 英飞凌44%(含MCU等)、意法半导体38%(含MCU等)。国内厂商布局较少,目前思瑞浦已有布局, 和Tier 1车企和上游供应商建立合作,未来发展值得期待。韦尔股份和大唐恩智浦也正在积极参与车规级 模拟IC的研发。

报告节选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3)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4)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5)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6)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7)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8)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9)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0)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1)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2)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3)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4)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5)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6)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7)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8)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19)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0)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1)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2)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3)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4)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5)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6)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7)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8)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29)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30)

汽车电子市场现状(汽车电子行业研究报告)(31)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