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虽然都是大自然的正常景象,有时却令人遐想无限。生活中聚散两难、荣辱交替,富贵和名誉也都如浮云,来去不定;更似一场梦幻,让人们感慨万端。

春去春回,花谢叶生,也是天地间生生不息的表现,但依然使得大家屡屡兴叹。正所谓春残莫怨燕归迟,只要心境恬淡,快乐就会常伴。下面分享陈子昂的两首禅诗,空灵澄清,禅意悠悠,才子不愧为初唐著名诗人。

陈子昂最爱的一首诗(陈子昂的两首禅诗)(1)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唐初: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

禅宗在唐代得到了大力发展,也在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很多文人墨客。他们谈禅成风、以禅入诗,并积极地游访古刹、拜访高僧,甚至将参禅修道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陈子昂是初唐著名的诗人,虽然在文学成就上不如王勃等人,但他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才子。陈子昂也经常学诗浑似学参禅,他的一些作品也体现出空灵纯明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禅味。

陈子昂最爱的一首诗(陈子昂的两首禅诗)(2)

晖上人,乃开元寺的高僧圆晖,诗人经常去拜访他,并与之切磋诗文、交流参禅的体会。开篇讲述高僧在寺院里的活动情况,他在午后诵经、傍晚行经,夜间又进行禅定,一天下来非常充实。经行,指不断地回旋行走,以免参禅时感到精神疲惫;香林,即禅林,乃寺院的别称。

诗人来到寺院,与大师交流了一番,便离开了禅房。接下来描绘禅房周围的景象,“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庭院里怪石嶙峋,还栽种着各种树木,汩汩的水流冲击着石潭里的石块,发出阵阵鸣响。

陈子昂最爱的一首诗(陈子昂的两首禅诗)(3)

颈联抒写高僧的禅悟,“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大师入定之后,心境澄明,无忧无虑,如同平静的水面,可以倒映月影。云霞聚散不定、来去无踪,仿佛真如不生不灭,难以捉摸。

结尾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人世间每天都会出现生老病死,人们饱受各种痛苦。可是众生为了浮名虚利,攀附之心却很难改变。全文禅意深浓,令人深思。

陈子昂最爱的一首诗(陈子昂的两首禅诗)(4)

夏日游晖上人房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

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禅者认为,凡尘里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万物都因缘而生,缘聚缘散,一切都有更好的安排。陈子昂入仕后,曾有一段时间在家丁忧,与佛禅接触相对较多。在他退隐之后,更是花费大量时间求仙问道。这首诗也是作者拜访了晖上人之后,抒写了自己的感想。

陈子昂最爱的一首诗(陈子昂的两首禅诗)(5)

首联描绘高僧生活的环境,禅房位于青山碧水之间,环境清幽。做佛事的道场上琴歌悠扬,热闹非凡。大师却能闹中取静,安心地钻研佛法,足见其心境恬淡。

颔联化用典故,晋代的才子孙绰、许询交游广泛,他们曾与支遁大师一起游访山阴的白楼亭,亭子周围青山环抱、碧水长流。作者将晖上人比作东晋的高僧支遁,更夸奖上人的居所氛围,与长安的竹林禅寺很相似,适合参禅修行,也令人向往。

陈子昂最爱的一首诗(陈子昂的两首禅诗)(6)

颈联展现户外景象,“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禅房的对面是一泓清澈的池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让人眼花缭乱。一条曲折的长廊,在岩壁间蜿蜒延伸,旁边层峦叠翠,显得极其幽静。

最后两句抒写作者的感怀,“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作者与大师经过了一番畅谈,感受深刻,也感悟到色即是空的道理,心境也变得不再浮躁。

不知不觉就夜幕降临,月色皎洁、泉水澄净,诗人非常留念这里的水光月色,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上人。全篇禅意浓浓,令人如临其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