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白雁 / 文 施向辉 / 摄)" 不管是一个民族,还是具体到一个人,都要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只要你有精神的硬度,就可以创造奇迹。"

7 月 7 日,第 11 届江苏书展开幕。当天,江苏书展的重点活动之一 " 书香中国 · 全民阅读大讲堂 " 举办了首场活动,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少将以 " 信仰 " 和 " 永不言败 " 为关键词,讲述 " 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1)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英雄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信仰的坚持

方志敏、陈毅、陈树湘、叶挺、钟赤兵 …… 这些人物的名字,有的我们耳熟能详,有的稍感陌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在 7 月 7 日下午的讲座中,王树增带领读者一起重温长征的故事,去了解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们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在长征初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方志敏被捕了,敌人给他一份 " 自白书 ",以高官厚禄许诺,让他摁手印宣布放弃自己的信仰。但是方志敏宁死不屈。临刑前,他壮烈陈词:" 你们可以砍下我的头颅,但是绝不能动摇我的信仰。"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方志敏留下了一些文稿。王树增特别推荐了其中的两篇文章《可爱的中国》和《清贫》。

" 方志敏的文字非常漂亮,感情非常真诚,我在少年时代就读他,至今还在读他。我记得他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表述。大意是,我愿意吃世界上最粗鄙的粮食,我愿意住世界上最简陋的茅屋,我愿意奉献我的一切,就是为了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叶挺将军在被捕后,也被敌人要求签 " 自白书 ",他用树枝刻了一段文字,即有名的《答自白书》,以坚定的信仰,斩钉截铁拒绝了敌人。

在湘江战役中,在众多红军指挥员里,有一位传奇人物——陈树湘。他是红三十四师师长,负伤后被敌人逮捕,准备押往长沙。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宁死不屈,趁敌人不注意,撕开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断,牺牲了。

" 汉语里有个词汇叫肝肠寸断,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巨大的疼痛。现在,当地人说起陈树湘,还会说我们这里出了个英雄,叫断肠英雄。"

王树增指出,像陈树湘这样的革命英雄,在精神层面对敌人形成强大的震慑," 他让我们的敌人知道:我们的军队当中有这样的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2)

长征中体现的英雄主义,充分诠释了 " 永不言败 "

王树增创作有战争纪实系列之《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部作品。其中,《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他查阅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许多老红军战士,真实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让读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王树增说,他对长征还有一个理解,长征中体现的英雄主义,充分诠释了 " 永不言败 "。

" 我去过铁索桥无数次,每次坐在桥底下观察。我是个军人,我用军事的眼光观察,至今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那种武器装备的条件下,怎么能过去?几条铁链,万丈深渊,对面还有碉堡,碉堡里还有机枪。"

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二十几个青年小伙子,年轻的战士,一人一把短枪,两颗手榴弹,一把大刀,一声令下,上。"

战士们一寸一寸地向前爬,无论发生什么,绝不后退,绝不停止。

" 战士们横渡铁索桥,军事上解释不了。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英雄主义。"

王树增激励当代的年轻人,应该向先烈们学习," 对青年们来说,从小要培养他们迎接困难的勇气和性格。我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场‘长征’。"

读懂《毛泽东诗词》中的 " 永不言败 "

借着书展的时机,王树增向读者朋友们推荐了《毛泽东诗词》。

" 我特别建议大家读《毛泽东诗词》当中,在长征期间写的诗词。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因此,应了一句话,苦难出诗人。在最艰苦的时候,才是真情的流露。毛主席在长征路上写的诗词,是他的诗词创作的顶峰。每一首都是英雄主义的赞歌。"

毛泽东最早的一首长征诗是《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小令都是咏山,写于湘江战役之后。

当时,红军正在翻阅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 " 老山界 ",全军的情绪非常低落,因为当时革命失败了,主力部队损失巨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写下了三首小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在最后一首当中,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比喻为天崩地裂后的擎天玉柱。

毛泽东的《忆秦娥 ·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创作于红军在继续转移途中。当时正值农历早春,娄山关上千峰万仞,战场上硝烟尚未散尽。毛泽东通过对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跨越一切雄关险隘的豪情壮志。

王树增还解读了毛泽东《沁园春 · 雪》等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讲座的最后,他寄语当代青年," 不管是一个民族,还是具体到一个人,都要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只要你有精神的硬度,就可以创造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