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逐渐热闹起来的秋招,企业陆陆续续进行着招聘,同学拿着光鲜的简历斩获无数offer,自己的“梦中情企”却始终不见回应;一边是声称“有招聘内部资源”“与名企深度合作”的招聘平台,所推出的各种求职、内推项目十分“高大上”,收费高达几千元到上万元,口口声声是“只要配合课程,offer肯定能拿到”。

真如这些求职平台所说,求职也能当个人民币玩家?与企业存在相关合作,交了钱就可以内推?

如何写好简历轻松拿下offer(拥有大牌公司资源)(1)

随着秋招即将到来,一些求职中介平台已经开始了激烈竞争。“内推”、“保证拿到offer”这些字眼,对于一个急于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说,的确具有强烈吸引力,不过,当咨询师给你推荐出一份看起来“干货满满”的课程产品时,还是要留个心眼,不要盲目相信。

一家被求职平台列入合作名单的企业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不存在和求职平台有合作,“我们的内推是由内部员工推荐,不会对外。”

体验

求职辅导项目价格高达数千元

秋招在即,某大学学生小金(化名)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秋招信息,关注了不少求职平台,爱思益、offer先生、校招薪水、互联镖局……最近,小金在offer先生上添加了一名咨询老师,并按照流程提供了一份自己的简历。在小金大致聊了聊情况和求职意向后,咨询老师给小金推荐了“护航计划”。这个“护航计划”包括:通过意向公司在职的导师1对1进行简历修改、网申笔试、群面技能辅导、单面辅导、模拟面试突击等。

咨询老师表示:“我们这边的导师都是来自行业内部大公司的在职人员,大多都是manager(经理)级别以上或者独自带队完成多个重大项目的行业大咖。”

小金有些心动,因为对方提供的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看起来十分“高大上”,单是最近内推的就有京东、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岗位。

“我们与几百家各行各业的企业有合作关系,导师也是来自其中的,并且我们也有专业的BD专员,可以获取第一手内推信息。”咨询老师告诉小金,“我们这套项目已经指导过几千名背景条件以及求职目标各不相同的同学了,不说100%,至少90%以上的同学拿到了自己可以拿到的最好的offer。”至于价格,是6999元。此外,还有帮助找实习的4999元产品和针对经历有所缺乏同学的8999元产品。

平台

只要配合课程,offer肯定能拿到

“我关注了一个叫做‘互联镖局’的号,每天很多内推信息,如果想被拉进内推群或获得内推码,一般都要帮他们带评论转发。”一位同学告诉记者。有不少体验过内推的同学反映,很多内推群“感觉是机构用来让人发朋友圈的手段”,群里的内推其实“没什么含金量”“身边的人进群后基本没有内推成功的”。

爱思益是不少同学关注的求职平台。爱思益推出的“赢offerV计划”号称“全领域优质内推”。价格分为29800元和49800元两种,两种产品内容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49800元的产品万一没拿到offer可以得到30000元退款。

记者咨询时,爱思益的职业规划师Kitty告诉记者,V计划的学员“只要配合课程,offer肯定是能拿到的”。她表示:“我们和企业在职的导师以及企业的HR有合作,企业有用人需求的时候会直接推荐我们学员。”

“我们和企业有深度合作。”她给记者发来一份V计划合作公司名单,名单涵盖金融、快消、旅游、互联网等各大领域,如互联网公司就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网易、搜狗等。记者打开了其发来的导师名单,导师也涵盖各行各业,看起来都是“精英”。不过,这些导师都只有英文名,并未实名。

“你可以去查领英,但因为毕竟领英也是他们用来拓展人脉的平台,有些内容对初入职场的小白隐藏也是需要理解一下的。”Kitty解释。

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实习证明,Kitty表示没有,还提醒远程实习的公司最好不是求职的公司。“比如你做了腾讯的远程实习,腾讯我就不建议你去了。”

至于为什么,她含糊地表示:“我们的导师是在职导师,企业对员工在外教课任职这个事,不鼓励,但他们也不排斥。”

企业

纯粹求职平台行为,不存在合作

在和求职平台沟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强调平台本身拥有的资源,一方面是平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是导师的“资源”,这些都可帮助学员推荐。不过,这些求职平台真的与知名公司有“深度合作”吗?

一家被爱思益列在名单中的知名互联网企业中,有员工告诉记者,“求职平台说能保证拿到offer,至少对我们公司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对外发布招聘信息,一些求职平台看到了的话会来主动帮我们推广,纯粹是他们的主动行为,不存在合作。”

“完全不算合作。”该员工一再强调。

对于平台的内推,其表示不会特别或优先对待。“我们公司完全没有这样的流程和机制,跟求职平台也没有直接往来。”

至于内推,这家公司告诉记者,“内推都是内部员工来推荐,完全不对外的。据我了解,这些平台的惯常套路就是这样,蹭各大企业的热点。”

不止一家出现在合作名单里的企业如此表态。

据报道,屡屡出现在求职平台名单中的腾讯公司表示,没有与任何第三方求职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不存在与线上求职平台有付费内推的合作关系。另一家高频出现在名单中的企业字节跳动称,公司不允许员工私下代表公司对外进行任何指导。

律师说法

谎称合作涉嫌虚假宣传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智慧表示,如若求职平台公司在与知名企业、公司没有合作的情况下谎称存在合作的行为,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属于以虚假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涉嫌虚假宣传。合作是指双方签署了书面合同或进行了双方都认可的口头约定。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享有知情权,有权了解导师是否和求职平台公司存在合作,平台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如果导师和求职平台公司不存在合作,则求职平台公司涉嫌虚假宣传。

胡智慧提醒,针对课程相关的内推,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建议在合同中予以明确,避免因虚假宣传导致自身的财产损失。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