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这两句俗语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它们谁才是对的呢?

实际上,它们都是对的。只是,它们出现的时间不同。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俗语出现于宋朝,在民间非常流行。意思是,只要苏州、湖州粮食丰收,全国都不愁吃穿。根据明朝藏书家郎瑛所编撰的《七修类稿》记载,“苏湖熟,天下足”与“上说天堂,下说苏杭”流传于同一时期,大家以此来证明,湖州不输于杭州。

苏杭熟天下足还是湖广熟天下足(到底是苏湖熟天下足)(1)

“苏湖熟,天下足”的出现,自有其背景。

在宋朝时期,中国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泽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他地区。苏州和湖州为其中之一,繁华富庶。所以,逐渐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此外,还有类似的说法是“苏常熟,天下足”“苏松熟,天下足”等,不一而足。在这里,湖州被常州、松江代替,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苏杭熟天下足还是湖广熟天下足(到底是苏湖熟天下足)(2)

到了明朝时期,事情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当时,江苏、浙江一带的农村,普遍种植了利润更高的棉花。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就认为江苏、浙江一带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栽桑产蚕,极力主张将浙江一半的农田改为桑田,一年可以增加生产蚕丝1000万两以上。

嘉靖皇帝不放心地问:如果将大量农田改为桑田,农民吃饭怎么办?

严嵩不慌不忙地回答:以往,每年外省都要给江苏、浙江一带调拨粮食100万石。增加了桑田后,继续再增调粮食就可以了。

苏杭熟天下足还是湖广熟天下足(到底是苏湖熟天下足)(3)

通过严嵩的回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曾经的中国粮食供应基地江苏、浙江,由于改种桑田后,不但不能往外省调运粮食,反而需要外省给他们调拨粮食了。

这里的“外省”,主要指的是湖北、湖南,即曾经的湖广行省。

湖广行省位于洞庭湖周边区域,早在宋朝、元朝时期,这一带的粮食产量就大幅度增长。不过,暂时还未能取代江苏、浙江的中国粮食供应基地位置。明朝以后,江苏、浙江不再是粮食供应基地了,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粮食产量逐年下降,以至于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湖北、湖南一带调拨粮食。《大明王朝1566》中反映的,就是粮食产区转移的现象。

苏杭熟天下足还是湖广熟天下足(到底是苏湖熟天下足)(4)

于是,“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明朝李釜源所撰写的《地图综要》内卷中就提到:“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到了清朝,江苏、浙江一带城镇化很明显,人口密集,对外粮食依赖度越来越大,江浙“本地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丰收之年,亦即仰食于湖广”。

苏杭熟天下足还是湖广熟天下足(到底是苏湖熟天下足)(5)

明朝、清朝时期,朝廷在湖南、湖北等地采取奖励垦荒、劝课农桑等措施,极大地刺激了粮食产量的增加。这是湖南、湖北成为中国粮食供应基地的基础。

湖南、湖北等地往外省划拨粮食力度是很大的。1429年,“复支运法,乃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淮安仓”。康熙年间,湖南、湖北每年调拨的“湘米”更是达到了500万石左右。

可想而知,江苏、浙江一带的繁华富庶,离不开湖南、湖北等地农民的勤奋耕作。

【参考资料:《清史稿》《长沙县志》《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