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沈从文来说,张兆和是他心目中的女神。

当沈从文第一次看到张兆和时,便为她的美丽和气质所倾倒。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给张兆和写了许多缱绻缠绵的情书。

哪怕好朋友胡适劝他放弃,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但沈从文不甘心,依旧写出优美痴情的文字,源源不断寄给张兆和。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吗(沈从文那么爱张兆和)(1)

(沈从文旧照)

此时的沈从文,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并且在好友胡适的帮助下,在中国公学任教。比起之前的流离失所的狼狈,生活上已经稳定了许多。

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学校里众星捧月的校花,有着“黑牡丹”的美称。

沈从文有才华,也颇风流。他曾对作家孙陵说过,打猎要打狮子,攀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最漂亮的女人。

显然,张兆和的美丽让初登讲堂的沈从文一见钟情。

如何追求张兆和呢?

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城出来的穷小子,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值得炫耀的高学历,他有的,只是一腔才华和真情。

于是,沈从文开始给张兆和写长而痴情的情书。

这一写,就是漫漫数年之久。

张兆和是安徽名媛,她的父亲张吉友不仅是当地富甲一方的富商,还和蔡元培等人创办教育,在当地很有名气。

张兆和本身气质出众,美丽动人。同时她还是学霸级的学生,因此追求她的人很多,给她写情书的人也很多。

不过,情书写得最好的,当然是沈从文。

尽管如此,沈从文还是被张兆和姐妹调侃成“癞蛤蟆十三号”。可见在诸多追求者中,他的希望有多渺茫。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吗(沈从文那么爱张兆和)(2)

(右一为张兆和)

沈从文身上有种湖南人特有的狠和坚持。对于张兆和的不回应,他毫不在意。他把写情书,看作和吃饭睡觉同等的事情。

时间久了,虽然张兆和这边依旧如磐石一般冷漠,但学校里却生出了不少她和沈从文的谣言。甚至说沈从文因为追不到她,要去自杀。

为了挽回名誉,张兆和找到时任校长的胡适告状,说老师老是给她写情书。并将沈从文写的情书,一股脑地摊在胡适面前。

胡适向来为人热心,思想也很开明。对于师生恋一向不肯拿大棒打散,反而告诉张兆和,沈从文非常固执地爱她。

张兆和也表示,她非常固执地不爱沈从文。

胡适却不管,依旧说,他也是安徽人,干脆去和张兆和的父亲说说,把媒人的事情给干了。

结果依然遭到张兆和的反对。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局外人的胡适,认为张兆和与沈从文不合适,要沈从文放手。

不过,沈从文并未因此中断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1931年,沈从文到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给张兆和写情书,几年不间断的情书写作,读者只有张兆和。而张兆和也在情书攻势下,渐渐转变了对沈从文的态度。

1932年,张兆和毕业,回到了苏州。

沈从文带着巴金帮他准备的一套西方文学名著找到了张家,并鼓起勇气向张父提出求婚的请求。

好在,张吉友是个非常开通的人。再加上他很欣赏沈从文的才华,因此应允了这桩婚事。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吗(沈从文那么爱张兆和)(3)

(沈从文和张兆和)

1933年,沈从文和张兆和怀着憧憬和喜悦在北平结婚。

当时,沈从文的经济不宽裕。两人干脆免去了婚礼该有的仪式和程序,只是为租住的屋子,添置了一些生活必需品​。

但是,生活很快就显露出残酷的现实。

当时,沈从文做教授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两人的生活也非常简朴。

身为富家小姐的张兆和,原本有一份丰厚的嫁妆。可是沈从文出于自尊,拒绝了这份财产。

这样一来,名媛张兆和的身份,一下就变成了事事都要精打细算的主妇。

这种落差,让张兆和难免产生一些失落。

偏偏沈从文有收藏古玩字画的癖好。他常常不顾家里的境况,甚至还当掉张兆和的首饰,只为换回一件古董或者字画。

张兆和对此多有挖苦,称其“打肿脸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

再加上沈从文对朋友慷慨讲义气,因此开销也随之增长。

张兆和认为这种开销大可不必,两人不免经常发生龃龉。以致张兆和曾和人叹气说:“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了。”

张兆和不仅在生活上和沈从文无法和谐,在文学上,她也并不欣赏沈从文的文笔。这让本就木讷卑微的沈从文,愈发有种失落感。

1935年春,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才出生不久,沈从文却遇到了一个让他心起涟漪的女子——高青子。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吗(沈从文那么爱张兆和)(4)

(沈从文和高青子)

高青子原名高韵秀,福建人,高中文化,也是一名文学女青年。

遇见高青子,是在老乡熊希龄的西山别墅里。

当时,高青子是熊希龄家的家庭教师。她正值十八年华,不仅气质出众,模样还很标致。

沈从文本来是要拜访熊希龄。结果没见到熊希龄,却得到高青子的殷勤接待。

高青子早就非常仰慕沈从文的才学了,于是两人很容易就聊起了文学。

在聊天的过程中,沈从文惊喜地发现,高青子对他的作品非常了解,且对小说里的人物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告别后,沈从文的心里便烙上了高青子纤长美丽的身影,和那张秀丽白皙的脸庞。

当沈从文第二次在熊希龄的家里见到高青子时,他发现高青子身着一件绿底小黄花绸子夹衫。在她伸手之间,衣袖口便隐隐透出一圈淡淡的紫晕来。那脚上着了一双粉色的鞋子,分明是仿照他的短篇小说《第四》中的女主角,精心做的装扮。

这让沈从文很是欢喜,对高青子也就愈发喜爱起来。

在沈从文的鼓励下,高青子开始文学创作。她先后写下了《紫》《黄》《白》等作品,均被沈从文发表在他编辑的《国闻周报》上。

随着感情深入,沈从文觉得自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高青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和高青子互通来信。

有时,沈从文又不免要思量他和张兆和的婚姻。

在沈从文看来,他和高青子的恋情,并不影响他和张兆和的家庭。他甚至将他隐秘的情感,告诉了林徽因。

林徽因很理解沈从文对高青子的感情,但是她认为在婚姻面前,感情也应该坦诚。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吗(沈从文那么爱张兆和)(5)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听从了林徽因的建议,向张兆和坦白了他和高青子的感情。

本来,沈从文以为张兆和能够理解他在情感上的挣扎。没想到张兆和却抱起孩子回了娘家。

沈从文不愿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庭,就这样土崩瓦解。所以他中断了和高青子的往来,转而不断写信央求张兆和回家。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到西南联大担任中文教授。

没想到高青子也在那里担任图书馆馆员。

异地他乡,再加上张兆和久久不原谅,让沈从文再次燃起了对高青子的爱情。

但是,最终理智还是占了上风,沈从文和高青子长达8年的感情,最终不了了之。

在这之后,沈从文的作品遭到左翼文化界猛烈攻击和批判,他被骂作是“奴才主义者”和“地主阶级的弄臣”。

这让沈从文一度患上了抑郁症。而张兆和始终与他分开居住,孩子们对他也很不理解。这种种遭遇,都使得沈从文绝望不已,曾经还发生过自杀的事情,幸好后来被人救了回来。

但自此后,沈从文再也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转向文物研究了。

建国后,沈从文的作品再次受到攻击和批判。他因此也成了“反动文人”,甚至有影响力的大学者还踩上一脚,说他是“桃色作家”。

好在,沈从文年迈时,张兆和回到了他身边。

1988年,沈从文在病逝前,抓住张兆和的手说了一声:“对不起。”

(参考史料:《似水婚缘:沈从文与张兆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