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明天便是正月十三了,距离春节即将结束,人们也即将迎来最后一波喜庆的高潮。正月十三这一天被称为“头灯日”,也叫做“上灯节”。
据说这一天是灯头的生日,人们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之为“点灶灯”。至于为什么有这个习俗,其实因为正月十五要闹花灯了,人们会把制作的好的花灯,提前试验一下,所以才有这个点灶灯的说法。
不过这个习俗已经持续了很久,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意思就是正月十三大街小巷要挂上花灯,吃圆子,称之为‘上灯节’。
这一天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所以自古留下的传统习俗也不少,记住“吃2样做3事”,家人步步高升,虎年大吉。
正月十三吃3样
吃汤圆
正月十三开始除了挂上灯笼之外,还要吃汤圆,古时候人们把汤圆叫做圆子,每逢春节都要吃上一碗元宵,这是很喜庆的事情。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陈志岁《汤圆》诗云:“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
吃粑粑
老话说:“新媳妇,不用夸,就看十三做粑粑”,粑粑是一种方言,大家不要浮想联翩哦!通常指的是饼类的食物,粑粑在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大家的做法各不相同,比如在安徽,粑粑通常都是包裹着蔬菜馅或者肉馅,金黄酥脆特别好吃,云南的粑粑一般指的是饵块,烧、煮、炒、卤、蒸、炸均可。而在江西人们喜欢艾叶粑粑,外表是绿色的,里面放上豆沙或者花生碎,味道很香甜,别有一番滋味。
正月十三做3事
做圣虫
圣虫听起来名字有点可怕,其实它是由面粉做成的,各地的叫法也不同,有的地方叫做花馍,有的地方叫饽饽,就是用面粉捏成圣虫的样子,在农村每逢正月十三,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
至于正月十三为什么要做圣虫,是因为“圣虫”的“圣”字谐“升”音,意为“生粮”,寓意五谷丰登,步步高升。也有些地区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相同。
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但是从正月十三开始,人们就要开始扎彩灯了,无论街头巷尾,或者门窗院子,都要挂上喜庆的灯笼,迎接元宵佳节。
豆腐长
在我国某些地区,正月十三有“豆腐节”。这个历史也颇为久远,据说是从1609年开始的,打豆腐仗是豆腐节最精彩的活动。随着上灯的鞭炮声响起,男女老少便开始分发豆腐块。互相掷豆腐时,可以掷向任何人,被掷中的人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降临。
——早妈有话——
马上要到元宵节了,意味着春节已经结束,我们又要恢复到辛勤工作的日子了,为下一个春节努力奋斗。在春节期间,我国的传统习俗比较多,有些年轻人觉得这些习俗毫无意义,甚至有些封建迷信,其实吧!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优良传统,期望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也正是因为这些风俗,我们的春节才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用最简单的 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为家人做一顿爱的美食,我是妈咪早早,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欢我的话就点个赞,转发关注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