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别恋隐喻和象征(沉默中的呐喊)(1)

-1-

作为一名观众,看完《钢琴课》后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思想碰撞和深深的感触。

女主角艾达全片没有一句台词。

但她每一个刚毅的眼神,每一个强有力的手语都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为了独立的人格,为了自己的真爱。

而作为一位女导演,简-坎皮恩用独有的抑郁色彩拍成了一部独具色彩的女性电影。

-3-

导演用一种抑郁的灰色灰色调贯穿电影的始终。

从没有色彩的天空到汹涌澎湃的大海,从整个蛮荒之地到艾达的每一身衣服的颜色。

这种色调本身给人就有一种黑压压甚至是窒息的感觉。

那种色彩的张力在灰色中爆发出来,一如钢琴的黑白色。

它有着那么鲜明的思想倾向,将女性导演的抑郁情绪于无声中显露出来。

-4-

导演选择了一座幽闭的荒岛,让所有的一切在这里发生。

不受外界社会的沾染,主人公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了释放,做回了最本真的自我,人性得到了最自由的发展。

蛮荒中面对伦理,面对真实内心的挣扎,迷惑、爱恨、生死。

女权运动本来就是一场寻回本性的双性间的较量,那么在这蛮荒之地存在的也只有单纯的这两性。

艾达面对的是道选择题,两个都有很爱她的男人。

一个看似绅士实则野蛮至极,爱走极端,甚至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伤害所爱的人,那种强烈的占有欲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无疑。

而另一个是外表粗野的土著居民,外表看似粗俗不堪,实则内心十分细腻,能够体会到女性内心的思想,并帮其付诸实践。

这两种人也许都是导演选取的极端性的人物,用这种强烈对比让观众感受到这种选择的力量,并不断地用画面语言阐述着选择的理由。

电影钢琴别恋隐喻和象征(沉默中的呐喊)(2)

-5-

艾达最终拚弃了一切来选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女性对爱情的自主选择权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实现。

女性的自主选择权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着,不仅包括对爱情的选择,还有对生死的选择。

艾达跟自己心爱的人驶向向往已久的远方,爱情得到了满足。

但是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虽然柏极力想带着艾达视为生命的钢琴。

但是艾达知道这样的后果可能是双方生命的牺牲,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她的努力想要得到的结果。

但是她还是舍不得自己的钢琴,所以当钢琴向大海深处沉去的时候,她让钢琴的力量把自己拽向海中,安静地跟与自己生命等价的钢琴多待一会儿。

同样她知道这样的后果是死亡,是与心爱的柏和最爱的女儿永远地别离。

她更舍不得的当然是后者,在那一瞬间她费尽力量将脚上的缆绳褪掉,靠着本能的求生欲向海面游去。

-6-

在生与死面前她选择了生,在最爱的钢琴和爱人面前的选择爱人。

这也是导演想用这样的影片来感化女性,让她们在选择面前要靠心性和理性。

层层的阴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主意识的提高被渐渐拨开。

如今,女性的选择权很大程度上已经自主,女权主义在世界被大肆宣扬,女性对于真爱有着自主的追求。

对于这一切,这部影片也作出一定的贡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