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按】《董元奔史论》以帝王为经结撰,每篇1500-2000字。本篇为“东汉顺帝时期(125-144)”第一篇。作品系原创,版权受头条维权机制及国家维权监管系统保护,侵权必究。


汉末各诸侯文臣武将(左顾宦官右外戚)(1)

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在相互争权夺利中勾结起来干政,始于汉安帝末期和汉顺帝时期。外戚之狠毒,宦官之虚伪,令汉顺帝无所适从,只得左顾宦官,右盼外戚,以宦官控制朝政,以外戚平衡宦官,似乎没有了宦官和外戚,汉顺帝就没法做皇帝了。为了理清汉顺帝与宦官、外戚的复杂关系,这里我分三个部分来说。

汉末各诸侯文臣武将(左顾宦官右外戚)(2)

第一阶段:汉顺帝仰仗宦官诛杀外戚。

汉安帝永宁元年(120),执掌朝政已经十五年的年龄才四十岁的邓太后突然生病,她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遂下诏立刘保(115-144)为汉安帝的太子。刘保是汉安帝当时唯一的儿子,是汉安帝跟宫女李氏所生。机敏干练的邓太后为什么没有早立刘保为太子呢?延平元年(106),邓太后依照丈夫汉和帝遗诏,立汉和帝兄长刘庆的儿子为帝,这就是汉安帝,那时候汉安帝十三岁。由于汉安帝自幼缺乏系统教育,愚昧无知,邓太后就一直没有让汉安帝亲政,她希望能培养好汉安帝的一个儿子继承她的权力,但是刘保却又是个懦弱无能的孩子,邓太后想等等看。只是汉安帝一直就没有生第二个儿子,没办法,邓太后临终前只能立刘保为太子了。立刘保为太子时,汉安帝的皇后阎氏没有生育儿子,这让邓太后很放心,就是说,将来刘保不会纵容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太后阎氏,可以避免阎氏外戚入朝乱政。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邓太后驾崩三年后,阎皇后还没有生育儿子,那时候汉安帝开始多病了,阎皇后不再指望自己还能生育了。为了避免将来新皇帝刘保的生母李氏抢了自己的风头,阎皇后派亲信害死了李氏。不料,消息被泄露,刘保知道生母被害,亲自去诘问阎氏。阎氏担心自己将来会被刘保所杀,竟然靠强劲的枕边风说服汉安帝废了刘保的太子之位。延光四年(125),汉安帝还没来得及确立新太子(妃嫔们也还没有给他生第二个儿子)就驾崩了,阎氏遂立济北王刘寿的年仅四岁的儿子刘懿为帝,阎氏以皇太后之尊临朝称制。阎氏娘家兄弟随即入朝为官,阎景做卫尉,阎耀做城门校尉,阎显做车骑将军,阎晏做执金吾,阎崇做虎贲中郎将,皆机要官职。

接下来人算又不如天算了。刘懿做皇帝还不到半年就因病夭折了,当夜,宦官孙程、李闰、王康、孟叔、李建等十九人迎取刘保,并急召满朝公卿入宫,拥刘保在宫中广场上登台宣布继帝位。阎太后大惊,急召卫尉阎景率兵入宫,并以皇帝印绶在太后手中为由号召拥护刘保和宦官们的越骑校尉冯诗率领的禁军反正,结果两方厮杀,阎景被尚书郭镇所杀。次日晨,孙程等逼太后交出皇帝印绶,刘保在朝廷正式登基,这就是汉顺帝。随后,汉顺帝下诏逮捕并诛杀阎氏诸兄弟,并赐死阎太后。

汉顺帝靠宦官取得帝位,为了答谢,他把那十九个宦官全封为侯。宦官们仍然在宫中侍奉皇帝,自己的家人则到他们的封地上享受荣华富贵。

汉末各诸侯文臣武将(左顾宦官右外戚)(3)

第二阶段:汉顺帝仰仗宦官平衡朝臣。

汉顺帝继位时也还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他不知道怎么理政,又没有太后、皇后可以问计,这是汉章帝以来五十年中所没有过的现象。不过,汉顺帝做太子那三年虽然年幼,但还是从多病的父皇汉安帝和太子太傅、太子少傅那里学到一些做皇帝的常识,那就是内以宦官管理宫内事务,外以朝廷大臣管理天下事务。如今,汉顺帝依赖宦官做了皇帝,固然他已经为十九名有功的宦官封了侯,但是,孙程等人并不满意,他们请求汉顺帝让他们到朝廷中做官,汉顺帝以宦官只可居于后宫,不可到前廷为古制拒绝了宦官们的要求。同时,汉顺帝认为,后宫宦官成百上千,这十九名宦官既然有自己的封地了,应该离开后宫和京师,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做富翁。孙程等人固然很不满,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任何权力,更没有禁军指挥权,奈何不了皇帝,他们只好去了自己的封地。

支走了宦官,又没有外戚掣肘,汉顺帝开始依靠朝廷大臣理政,按理说应该吏治清明了,但是汉顺帝毕竟是个孩子,他驾驭不了朝臣,以至于朝臣们经常越职擅权,甚至争权夺利。于是,今天这个大臣告御状,汉顺帝今天就听这个大臣的,明天那个大臣告御状,汉顺帝就听那个大臣的,每隔几天就会有大臣被免职,不到一年,朝纲就乱成了一锅粥。

永建三年(128),汉顺帝虽然长大了一些,但是十四岁的他并不知道朝纲混乱,朝臣醉心于权力斗争的根源在于皇帝,却感觉朝臣们都是些反复无常的不忠之臣,他怀念起三年前忠心耿耿拥立他即帝位的孙程等十九名宦官来了,于是,他下诏孙程等人回京师,让他们参与朝廷事务。孙程被拜为骑都尉,掌管御林军,汉顺帝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宦官;张防等许多宦官被拜为中常侍,往返于朝廷和后宫,成为汉顺帝监控朝臣们的耳目。

汉顺帝仰仗宦官抑制朝臣,自以为得计,却不料朝政更混乱了,不仅朝臣与宦官争权,朝臣之间依旧在争权,而且宦官之间也结成派别争权。

汉末各诸侯文臣武将(左顾宦官右外戚)(4)

第三阶段:汉顺帝依赖外戚平衡宦官和朝臣。

混乱的朝政引发诸多天灾人祸。京师洛阳发生地震,汉阳发生地陷,黄河流域旱灾接着蝗灾,扬州六郡相继爆发农民起义,西北羌族人爆发大规模起义,匈奴继续联合西域一些国家叛乱。汉顺帝派往各地镇压叛乱的将军和监督将军的宦官大肆克扣军饷,又引发多起士兵哗变;他们把自己因克扣而不足的军饷转嫁给地方,由此产生了大量饥民,甚至白骨遍野。

汉顺帝看到了这些情况,认识到朝臣和宦官都不可靠,由于汉顺帝已经纳了许多妃子,他终于想到了外戚。阳嘉元年(131),汉顺帝立梁贵人为皇后,随即拜皇后的父亲梁商为乘氏侯、执金吾,负责京师卫戍,不久又晋升为大将军,而以皇后的哥哥梁冀任执金吾。这样,宦官掌握了宫廷禁军,梁氏外戚掌握了京城卫戍军队和天下各地驻军。此外,汉顺帝还任命皇后的另一个兄弟梁不疑为京畿最高行政长官河南尹。

汉顺帝以为凭借自己的妻舅就可以制衡宦官和其他朝臣,但是他想错了。汉顺帝后期,梁氏外戚和宦官大肆卖官鬻爵,阻挡了通过明经为阶梯的士大夫及其子弟的入仕和晋升之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趋于白热化。但是,当侍中杜乔、光禄大夫张纲等八大臣联名上书汉顺帝,揭发梁氏外戚累累罪恶,要求皇帝整顿朝纲,恢复大臣们的本来职权时,汉顺帝只认为他们所言是事实,皇帝却担心自己会受到外戚谋害,投鼠忌器,不敢处理。宦官、中常侍单超、唐瞿、徐璜等谋划刺杀梁冀,当然其出发点不是为国除贼,也是为了争夺对汉顺帝的控制权。

汉末各诸侯文臣武将(左顾宦官右外戚)(5)

东汉从第二任皇帝汉明帝时期开始出现外戚干政现象,才过了六十年,到汉顺帝时就已经演化成外戚和宦官争相干政的现象了,皇帝愈加大权旁落,成为傀儡。汉顺帝驾崩后,梁冀居然敢下毒害死继位才几个月的新皇帝汉质帝。当然,东汉外戚和宦官在斗争中干政才刚刚开始,在东汉余下的岁月里,这两股势力干政的力度愈来愈大,它们成为绞杀东汉帝国的两条绳索。

【延伸阅读】头条原创文章董元奔史论“汉安帝时期第一至第三篇”:

董元奔史论(090)骄兵到底指的啥

董元奔史论(091)如此垂衣邓太后

董元奔史论(092)人至清兮则有虞


【说明】插图取自头条免费图库。编辑:董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