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汝晔 王开智 实习生 王晨曦 程若琳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当代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不少老年人开始尝试不同于过去的新型养老方式。有的父母选择到养老机构度过晚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父母和子女的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养老行业,其中不乏“00后”。他们以年轻人特有的热情照顾着“爷爷奶奶”,也让养老机构变得活泼灵动、充满朝气。

面对“老小孩”

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这似乎是常识。

可真正面对衰老的那一刻,李慧的心还是咯噔了一下。

李慧是济南中海锦年长者公寓的一名照护师,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她来说,做照护师更像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大学学的是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找的工作也十分对口,可真正照顾老人来,似乎比在校园里学知识困难了很多。

“入住的老人有能生活自理的,也有失智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我照护大多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李慧来到养老机构要做第一件事就是换尿不湿。

00后的孩子更有担当(当00后面对)(1)

照护师李慧正在给老人修剪指甲

她所负责的一位长期卧床的老人,大小便都需要在床上解决。头次换尿不湿就让李慧犯了难。老人体型高大偏胖,她给老人翻身十分吃力,随之不熟练的操作也让老人有些敏感不舒服,“和学校里练习真不一样,随时有新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克服心理障碍。”第一次面对老人的分泌物,让李慧极度不适,“恶心、干呕这种生理本能放佛让全身都在抗拒。”她硬着头皮处理完纸尿裤,又给老人翻身躺好。这一切看似简单的照料,李慧却累得满头大汗瘫坐在地上时,她甚至有过“退出”的冲动。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感,不止李慧一个人碰到过。

尽管她现在能够麻利地给老人系上围嘴,端起餐盘,一勺勺将食物喂到老人嘴里,但她依旧知道,“一个老人一个样”,步入老年仿佛又开始到了不讲道理的人生阶段,“老小孩”似乎在这里才有了更真切的诠释。

无论是照顾老人起居还是与老人沟通,照护师们都需要慢慢摸索。除了每天都要给老人翻身、喂饭、打扫床铺、清理卫生、处理大小便以外,面对老人暴躁的情绪,他们需要关照到老人的情绪,发脾气闹情绪的事时有发生,一个问题老人一分钟前刚问,尽管你已经回答了,他可能紧接着又问一遍。吃饭需要喂,吃药需要哄……

真正让李慧刻骨铭心的,是她在工作中第一次面对生死。

大学毕业前夕,她进入一家养老机构实习,长期跟老人相处,建立感情之后看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嚎啕大哭,“那种感觉就像是朝夕相处的家人离开了你。”李慧回忆着留下了眼泪,对一位年轻人来说,面对死亡依旧非常沉重。

“这是个良心活,照顾老人还是需要一些情怀在的”,看到眼前这些需要被照顾老人,李慧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老人的孙辈们

在长者公寓里,照护师们身穿粉色或蓝色的T恤,一口一个“爷爷奶奶”脆生生地叫着,给按部就班的老年生活带来了一丝丝活力与朝气。这些照护师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0岁,

“天天听到喊我们爷爷奶奶,高兴得不得了”,肖景星今年78岁,在长者公寓住了三年的时间,他享受着孙辈的照护师带给他的快乐和温暖,“这些孩子比我的亲孙女要小很多,可这里的孙女更能看得见摸得着”,肖景星有两个儿子,前年孙女做了妈妈,他也跟着升了一辈当了太爷爷,“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2000年出生的郭宁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细心又细致的人,可身上的制服一穿,她放佛就有了无尽的使命感。

00后的孩子更有担当(当00后面对)(2)

一到中午,郭宁提前把爷爷奶奶的饭菜提前盛好

工作中,她几乎一刻也不得闲:带老人到活动区锻炼身体、为老人翻身洗漱、喂水喂药、盛饭喂饭、协助老人大小便、跟老人聊天解闷……而这中间,把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或者从轮椅抱回床上是个力气活,要用手臂把老人圈住,双手十指紧紧扣在一起,这种动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郭宁早已习惯。

除了吃苦耐劳,这份工作更需要同理心和耐心。

照护师大多都是有个性的年轻人,但面对爷爷奶奶,他们收起了自己的“小个性”。郭宁觉得自己似乎扮演着两个角色:在家里,她还个涉世未深的孩子,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但在这些老人面前,她放佛又无所不能,因为这里的爷爷奶奶需要她。

俗话说隔辈亲,老人们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年轻照护师。

郭宁照顾的一位老人,平日里不怎么爱说话,也不愿和人打交道。郭宁经常给老人洗头洗脚、拉家常,后来时间长了,老人的精气神越来越好。现在只要看到郭宁,都会开心地大笑,还会主动拉着她的手聊上一会。

“照护师要用心去感受老人的需求”,郭宁负责照顾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0岁,这种近70岁的年龄差带来的不适感,也会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变得融洽,“感觉更像是和家人在相处,你对他们好,他们会对你更好。”

郭宁有一次早晚班换班,再加上调休,好几天没来长者公寓。当她来到老人房间时,一位奶奶紧紧地拉着她的手问:“你这么多天不来,去哪里了?我给你留了不少好吃的,你快拿去吃吧。”这种最纯粹的感情,也让郭宁多了一份认同感。“爷爷奶奶们都这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孙女的义务呢。”

成为更多老人的依靠

年轻人的今天,是老年人的昨天;老年人的今天,是年轻人的明天。当昨天和明天相遇,也让老年人和年轻人有了新的交集。

长者公寓住着九十多位老人,其中不乏一些失能、失智的老人,对年轻的照护师们来说,每天虽是做着同样的工作,可每天都有着不同的挑战。这样细碎的日子,既考验着年轻人的耐心,也考验他们的毅力。

00后的孩子更有担当(当00后面对)(3)

照护师们为老人举办了一场八月生日会

郭宁和其他照护师一样,也想过要放弃。“真正面对老人,你会有一种无力感”,尽管小心翼翼地照顾着老人的衣食起居,但他们依旧无法改变老人老去的速度,这是不争的事实。

郭宁也明白,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当人生进入这样一个逐渐老去的阶段,更需要无微不至的照料,有些家庭往往分身乏力,作为照护师的作用日益突出。

当然,对这一行业不少人持有偏见。李慧也感受过来自身边人的压力和质疑,“年纪轻轻去伺候人”“护理就是照顾人”“小姑娘做这个太辛苦了”,李慧原本可以有更多人生选择,她决定在这个行业留下来,是期待实现自身价值,而不仅仅是谋生。

年轻照护师的优势在于更专业,随着老人需求趋于精细和复杂,需要专业化队伍来支撑。老年人往往因为身体患病原因,对照护行为十分敏感,给老人穿衣喂饭等日常动作,在李慧这里有专业的操作标准。如给偏瘫老人穿衣服,裤子应先穿患侧;脱衣服时裤子先脱健侧等等。

除了修剪指甲、洗头洗澡、协助进食等常规操作外,他们还要分析和解决老人心理问题,协助老人正确使用轮椅、拐杖等设备的专业能力,尤其是照顾失能老人,更需要照护师有专业的护理和急救知识。

作为首个入住的家庭,今年86岁的刘桂环和老伴的感受更深。老伴今年92岁,刚做过一场外科手术,卧床行动不便,只要有需求的时候,按一下传呼铃,照护师立马就来了,精心的照顾让老伴术后恢复得非常好,“在家养老也做不到这么及时和细致。”

获得老人的信赖和依靠,成了李慧和郭宁这些年轻照护师最大的骄傲,“这是我喜欢的职业,我只想好好做下去”,郭宁觉得,养老机构是“朝阳产业”,她想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成为更多老人的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