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1)

“冬至”第二十二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确定的节气之一,直至秦汉时期,我国则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2)

从现存文献上考究,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早年间,寒食节、冬至、正元节并列为国家三大节日。冬至乃大吉大利之日,这天靠近阴历十一月初一,十一月初一被认为是“一阳生”,十二月初一是“二阳生”,正月初一是“三阳生”。这三个日子加在一起就是“三阳开泰”。

“冬至大如年”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之时,上天赐予的福,乃大吉之日。因此,便有了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所以,当时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明清两代的皇帝也有祭天大典,说是“冬至郊天”。朝廷里的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也要投词祝贺,就像过年一样。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3)

直至民国,人们渐渐不再重视过冬至。朝廷政府不再举行祭天祀祖的节典,人们逐渐接受新思想,现代科学让人们认识到了所谓自然规律,祈求上天只是美好的寄托。

现今,人们大都不认为冬至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只是将家乡节气的饮食习惯流传至今,不再有特别的庆祝方式。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4)

“冬至饺子夏至面”食老北京的一句俗语,其实,早前是“冬至馄饨夏至面”,看到如今北京街面儿上知名馄饨品牌“致美斋”和“馄饨侯”就知道,这些老字号的馄饨很受名人、墨客、名伶、百姓们的喜爱,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店铺”。后来,习俗逐渐演变成“冬至饺子夏至面”。

清人杨静亭曾写有竹枝词赞誉过京味儿馄饨:

包得馄饨味胜长,

馅融春韭嚼来香。

汤清润物休嫌淡,

咽后方知滋味长。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5)

而这一天除了吃馄饨以外,还要吃酱蹄子或是鹅掌等,蹄子跟鹅掌象征着春天脚步的开始。

话说冬至开始由衰转盛,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俗话说“气始于冬至”,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防早衰,延年益寿。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冬节是“年时八节”之一,作为地域广阔的美食大国,冬至自然少不了,具有地域特点的节日美食:如,最具中国和北方代表水饺、南方的汤圆;还有地区特有的节日美食:如,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等。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6)

进入冬季,有一种美食是餐桌上的常客,那就是羊肉,冬季天寒地冻,羊肉能助阳御寒且营养丰富,所以民间有“冬至到,羊肉俏”之说。用它制作的各种美食,也陆陆续续成为冬季宠儿。

帝王最注重养生,从冬至日起一定要常吃羊肉炖萝卜,这是皇家御膳“冬至”日的首选菜肴,也是一个食疗好方子。萝卜与羊肉共炖,不但有去膻作用,还具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效。适合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食用。

制作工序简单,吃的是食材的原汁原味。白萝卜、羊肉处理成块,将羊肉放入清水中烧开5、6分钟后捞出。重新换水烧开,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等炖至六成熟,再将白萝卜下锅一起炖熟。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7)

“九九歌”声声响

未从数九先数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一唱,老北京铜锅涮肉便端上桌。它始元代兴于清代。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所举办的规模宏大的”干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 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

公元1854年,北京前门外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纸, 无一不完整” ,使这一美味更加驰名。

铜锅涮肉要用传统的铜锅炭火。羊肉:选用雪白羊尾油开锅,肥瘦相间大理石花纹的羊上脑、剔筋后很嫩的一头沉(臀尖)、瘦多肥少小三叉(前腿)、瘦肉细嫩的黄瓜条(后腿);汤底:一般以清汤(白水)为主,寓意白水滚滚,君子之交,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羊肉的鲜美。如嫌寡淡,可放进两片姜,几粒海米和几片儿紫菜,正所谓“清水一盏,葱姜二三”;蘸料:涮羊肉芝麻酱是蘸料的灵魂,配入韭菜花、豆腐乳、酱油、香油、虾油卤、香菜葱花、辣椒油,甚至还可以点几滴芥末油,无比香浓;配菜:冬储大白菜、冻豆腐、粉丝......解腻的糖蒜,酥脆多层的芝麻酱烧饼也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8)

酱羊肉自家很少会亲手制作,因为从选料到制作都很讲究和费功夫,大家都会直接买熟食解馋。炖煮的软烂度是老人和小朋友都会喜欢的程度。

这道酱肉也是征服慈禧老佛爷的一道美食,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月盛斋”掌柜的手艺。挑选上好的西口羊肉,脖子肉、前槽肉、前后腿、腰窝一起炖煮,入口软烂却不糟,调味则是秘方,肉汤也是沉淀下来的“百年老汤”,因为制作工艺是采用中国传统烹饪技法——“留宿汁”。

注:“留宿汁”即留下部分汤汁,次日勾兑入新汤中,肉味更鲜美。

《清宫琐记》记载,“冬天大内里面非常冷,在东廊房子里摆着三个大煤炉子。在慈禧未到之前,太监们为我们预备些烧饼酱肉,我们大家放在炉台上烤着吃。”这便是酱羊肉。官员献给慈溪后,就被列为御膳,为便于随时送进宫,还赐了四道金牌。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9)

老北京的烧羊肉,相传于清末被皇宫内务府认定为专门供奉御膳的贡品,清宫大内钦定从每年的二月初二这一天起,每天派人用八个朱漆彩绘手捧盒到白魁老号取烧羊肉入宫,以供帝后妃们食用。然后才能供应众王府和普通百姓, 从那时起便流传下来“二月二, 吃烧羊肉”的食俗。旧京时很多名人名伶都爱好吃烧羊肉,郭沫若、李万春、侯喜瑞、李少春都常光顾白魁老号。

清人杨静亭写的《都门杂咏》一诗中,生动地赞美了白魁老号的烧羊肉:

煨羊肥嫩数京中,

酱用清汤色煮红,

日午烧来焦且烂,

喜无膻味腻喉咙。

白魁老号饭馆烧羊肉的制作非常讲究,它使用的羊必须是二至三岁内蒙古黑头白身的西口阉羊,只取其腰窝部分的肉,使用26种药料配制成的秘方,经过吊汤、紧肉、码肉、煮肉、煨肉、炸肉六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肥瘦均匀,瘦而不柴肥而不腻,肉筋筋道嚼劲十足。其色泽红亮,肉酥脆爽口,吃起来外焦里嫩回味绵长,真乃是京味儿文化的传统风味儿美食。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10)

冬至必不可少的饺子绝对不能缺席,“好吃不过饺子”对于北京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美味,形似元宝寓意也十分的好。

茴香、韭菜、大白菜是北京人常吃的馅儿,到了冬季自然少不羊肉西葫芦馅饺子。早年间旗人吃饺子也有讲究,一锅只煮十几个,够每人吃上两三个,吃完再下,刚出锅的饺子冒着热气是最好吃的,还不易坨,讲究。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11)

煮食养命

医食同源

滋养身心

食补易吸收

这个冬至吃什么呢?

冬季有冬至(气始于冬至)(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