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自称是一个阅读者,却没有读过或读完茅盾文学奖获奖书单,那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如果你想从现在开始了解阅读,爱上阅读,却不知道从哪本书开始读起,茅盾文学奖获奖书单必须是首选,脱颖而出的一定是精华,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茅盾文学奖最值得读的作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茅盾文学奖最值得读的作品(茅盾文学奖书单整理)

茅盾文学奖最值得读的作品

如果你自称是一个阅读者,却没有读过或读完茅盾文学奖获奖书单,那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如果你想从现在开始了解阅读,爱上阅读,却不知道从哪本书开始读起,茅盾文学奖获奖书单必须是首选,脱颖而出的一定是精华。

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茅盾文学奖的历届获奖名单:

1、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百花文艺出版社。

以1949年四川偏僻农村生活为背景,揭露“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以及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精神创伤。

(2)魏巍,《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为背景,深刻再现了火红的岁月中一位普通志愿者战士的战斗和情感历程。

(3)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

不仅以诗意的理想表达了一位正直将军在特定年代的内心悲而且通过立体化的人物群像塑造再现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

(4)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描绘了清、明、顺政权中各色人物、各阶级和各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现了明未农民战争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5)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把熟悉的南方乡村的人和事浓缩进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

(6)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回溯抗日战争到粉碎“四人帮"五个历史时期的斗争生活,时序颠倒,历史和现实穿插,情节扑朔迷离,极具艺术魅力。

2、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1)李准,《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

作品描写了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黄泛区人民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全书笔调深沉而又幽默诙谐,感染力十足。

(2)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描写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状况,展现工业体制中改革与反改革力量的斗争。

(3)刘心武,《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通过人们各自不同的心态和言行,反映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

3、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1)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作品全景式呈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在近十年的时间跨度里深刻地展示了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普通人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2)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以史为翼,将宏大历史背景与传统叙事艺术相交融,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沉凝重、大气磅礴的历史小说佳作。

(3)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浙江文艺出版社。

小说以北方某大城市市政建设为中心,刻画了上至市长下至街道妇女的生态,反映了当时城市改革的复杂面貌。

(4)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透过人物命运与人物关系,以三个月的战斗经历,描摹、浓缩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开国盛典这二十多年民主革命战争历史。

(5)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品讲述“玉器梁”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和几段爱情悲剧,展现了古老民族风情和充满纠葛的现实生活。

(6)萧克,《浴血罗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本书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罗霄纵队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决策北进的历史故事。

(7)徐兴业,《金瓯缺》,长江文艺出版社。

小说再现了曾经并存过的宋、辽、金三个政权和兴衰变化,塑造了一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民族英雄。

4、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一1994)

(1)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以三部曲的形式分别讲述了抗日战争前中后三个时期中国政局和时局变化,内容独特新颖。

(2)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上,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书中风土人情绚丽多彩,思想情怀厚重深邃。

(3)刘斯奋,《白门柳》,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品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大背景下,呈现了“秦淮八艳”中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宛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

(4)刘玉民,《骚动之秋》,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农民改革家”,在家乡改革中激起种种骚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

5、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一1998)

(1)张平,《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对腐败分子进行无情鞭挞,对腐败行为进行大无畏地揭露和抨击。

(2)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3)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

上海弄堂里的女人经历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是一部“现代上海史诗"。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几代茶人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

6、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一2002)

(1)熊召政,《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

小说再现了“万历新政"中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形象,并展示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张洁,《无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小说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珂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

(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历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复杂多变而又跌岩起伏的革命历史,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活,可敬可感的平凡英雄。

(4)柳建伟,《英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入木三分地描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经济生活图景。

(5)宗璞,《东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知识分子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敌人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在作品中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

7、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一2006)

(1)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

小说中戏与现实两线纠结,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3)周大新,《湖光山色》,作家出版社。

小说展示的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动作的崭新思考,表现了一颗高贵灵魂在乡村剧变背景下的惊悸和固守。

(4)麦家,《暗算》,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打破了我们固有印象中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更真切地揭示了特工的内心世界。

8、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一2010)

(1)张炜,《你在高原》,作家出版社。

本书长达四百五十万字,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

(2)刘醒龙,《天行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民办教师求转正的辛酸故事,反映乡村民办教师曾经的艰难历程。

(3)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4)毕飞宇,《推拿》,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以一个推拿店里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把握。

(5)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长江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书,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后半部写现在,延宕百年。

9、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一2014)

(1)格非,《江南三部曲》,上海文艺出版社。

《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长篇小说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

(2)王蒙,《这边风景》,花城出版社。

“这是一部汉族作家也包括其他民族作家写维吾尔人的最详细、最准确、最深刻、篇幅最长的作品。"带有历史沉重的份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

(3)李佩甫,《生命册》,作家出版社。

“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的收官之册,追溯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心灵史诗”。在书中,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作者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

(4)金宇澄,《繁花》,上海文艺出版社。

被赞誉为史上最好上海小说之一。它建立了一座与南方有关与城市有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

(5)苏童,《黄雀记》,作家出版社。

小说讲述一宗绵亘了两个时代的错综复杂的案子,带给三个懵懂少年的无常命运与九个人生,而背后又是时代变迁、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10、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5一2018)

(1)梁晓声,《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徐怀中,《牵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牵风记》闪着英雄之美、精神之美、情感之美和人性之美。徐怀中以超拔的浪漫主义激情,在雄奇壮阔的革命战争背景下,深情讴歌山川大地上生命的高贵、勇毅、纯真与飞扬,对人与战争、人与自然、人的超越与升华等文学的基本主题展开了新的诠释。金戈铁马与诗书礼乐交相辉映,举重若轻而气势恢宏。

(3)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北上》中,徐则臣以独出心载的叙事技法为大运河立传。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命运、追寻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

(4)陈彦,《主角》,作家出版社。

在《主角》中,一个秦腔艺人近半个世纪的际遇映照着广阔的社会现实,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汇合为声音与命运的戏剧,尽显大时代的鸢飞鱼跃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陈彦赓续古典叙事传统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立主干而擅铺陈,于大喜大悲、百转千回中显示了他对民间生活、精神和美学的精湛把握。

(5)李洱,《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

《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特的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