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摄~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大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果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样的人以这样的缘故,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是的,世尊,这样的人以这样的缘故,得福非常多。须菩提,如果认为福德是实在的,如来不说得福德非常多。正因为福德无(实)的缘故,如来才说得到的福德非常多。
延伸解读本品内容简短浅显,没有太多需要解释的词语,真正需要延伸解读的倒是最后一句话,“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初读起来,会让人觉得非常费解,并且感觉有点自相矛盾,其实不然。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佛的意思是说,如果把福报看成是实实在在有形的东西,那就不是福报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样就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何为“实实在在有形的东西”?比如说有的人修研佛法是为了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家业长青,有的人是为了生儿育女、妻荣子贵等等,这都说明没有“离相”,只要不“离相”,哪怕是用整个宇宙的金银珠宝去做布施也没有用,也不可能真正收获大的福报。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话,“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就是说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修持佛法不是为了这些有形、实在的东西,清楚地知道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虚幻,专心修持达到无喜无悲、无荣无辱、无得无失的境界,那样才可能得到大智慧,获得大福德。
感悟本品的内容虽然简短,但揭示的问题实质却是极其尖锐和发人深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进行布施,按常识来说,一个人付出了那么多的珍宝,不可谓不大方,不可谓心不诚,应该说能够得到很大的回报和福德了吧,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如来说不得,当然就得不到。读到这儿,恐怕很多读者都忍不住会和须菩提长老一样问佛一句“何以故”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它说明了一般常识与佛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日常生活中,倡导的往往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体现的是对等回报原则,而佛法则讲究的是虔诚之心,根本不存在等价交换一说,善男子、善女子只要是心足够虔诚,哪怕是一抹真诚的念想或一句祈祷也能让佛驻足回眸,哪怕是用一杯清水或一枝山花来供佛,佛也会成全到底。古往今来,立地成佛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如果凡夫俗子有所求、有所盼而念佛、供佛,那就是痴心妄想,结果是“不能见如来”。
由此可见,佛是观世人之心的诚与否,而不是看他(她)付出资产(金)的多与少,凡是告诉世人能用金钱来衡量和决断的,绝非是佛的本心与本意,那不过是有人利用尘世之人对佛的敬仰和崇拜,以及缺少“火眼金睛”的鉴别能力和水平才让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钻了空子,假借佛法之名、行欺骗之实罢了。
通过本品之内容,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佛永远不会用一个人付出的多与少来判定其是否心诚,只要是保持足够的清醒,一心向善,清净无为,便不会被任何的假象所迷惑,即使是不能修成正果,也终会善始善终。
简言简语于2020.10.10 21:57
原创首发
自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