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当今世界第一运动。提到足球,我们在脑中会联想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从贝利、马拉多纳到梅西、C罗,他们在为球迷奉献出精彩的比赛的同时也赋予给这项运动美的享受。
足球是当今世界第一运动
足球,又是中国球迷心中永远的痛。这些年我们的足球国家队没少受到来自各方的调侃和嘲笑,在这些调侃和嘲笑中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但更多的是对中国足球“恨铁不成钢”的一种情绪宣泄。
球迷们之所以对中国足球抱有这么大希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是足球的发源地。尽管现代足球和古时候的足球不是一回事,但追根溯源,足球的历史离不开中国。
有一个段子很搞笑,说“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0年没缓过来;克鲁伊夫退役了,荷兰足球20年没缓过来;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年没缓过来;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一千年没缓过来!”
玩笑归玩笑,但中国足球的确领先过全世界,尽管那时的足球还叫“蹴鞠”。
足球在中国古时候又称“蹴鞠”
一、蹴鞠的起源蹴鞠二字,蹴为踢、鞠为球,蹴鞠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踢球。关于蹴鞠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相传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利用蹴鞠来训练士兵的传说,不过真实性有待考证。作为一项活动,蹴鞠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策·齐策》记载:
“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而《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有关于蹴鞠的相关记载:
“临淄城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为乐……”
可见,无论是《战国策·齐策》还是《史记·苏秦列传》中关于蹴鞠的记载都见于齐国。春秋时期的齐国是当时蹴鞠运动最为兴盛的国家,而齐国的都城临淄也被后世学者考证为蹴鞠的发源地。
蹴鞠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
二、蹴鞠规则的演变蹴鞠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显见于史料记载,但其规则和玩法却和之后有很大区别。春秋时期的蹴鞠多作为一种休闲或锻炼的形式存在,而到了汉朝,蹴鞠开始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用来模拟作战、训练士兵。《别录》中记载:
“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
汉朝人十分重视蹴鞠,将其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
当时的蹴鞠在规则和形制上已经发展出了一些现代足球的雏形,不仅设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在皇室举行的比较正规的蹴鞠比赛中,双方各派12名队员出场,以踢进对方球门次数决定比赛胜负。除此之外,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蹴鞠的专业书籍《蹴鞠二十五篇》,堪称历史上第一本“足球竞赛手册”。
到了唐朝,可能是由于边患已平的原因,蹴鞠慢慢褪去了军事色彩开始向娱乐方向发展。
此时的蹴鞠在制作工艺和材质上有了很大改进,之前的蹴鞠是实心的,踢起来不但笨重而且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到了唐朝,人们改用皮革缝成圆形球壳,并在内部放置动物膀胱用气充满,使之成为充气的球。这一改进使得球体变轻并富有弹性,为蹴鞠这项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唐朝时期的蹴鞠在规则上相比汉朝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展,新增了一种两队隔网竞技的新玩法,即比赛双方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以射门进球数决定胜负。这种玩法避免了激烈的身体对抗,更注重于双方队员的技巧和配合,也使得蹴鞠变得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唐朝时期,蹴鞠在制作工艺和材质上有了很大改进
宋朝时期,蹴鞠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两队相互对抗的玩法已经基本消失,反而盛行单纯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谓之“白打”。
这种规则之下,踢球人往往围成一个圆圈,以除手以外身体任何部位触球,表演各种动作而不使球落地,类似于现在球队日常训练的围圈颠球。这种玩法需要踢球人极强的身体协调性和精湛的技术,比赛起来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还诞生了例如转乾坤、燕归巢、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专业动作术语,高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代表了蹴鞠在技术层面的最高水平。
宋朝之后,蹴鞠在规则和形制上没有太多革新和发展,大多是作为贵族和官吏间休闲取乐的形式存在。直至到了清朝,蹴鞠作为一项运动基本消失在了中国社会中。
唐朝以后,蹴鞠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三、历史上的“蹴鞠明星”每一项运动都有风靡一时的明星,蹴鞠也不例外。
要说最早一代的蹴鞠明星,当属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了。刘太公年轻时酷爱蹴鞠,但自己儿子刘邦当了皇帝后却没办法踢球而十分苦恼。《西京杂记》记载:
“高祖窃因左右问,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欣,今皆无此,故不乐也。”
由此可见刘太公球瘾之大。如果说刘太公酷爱蹴鞠是野史记载,真实性存疑的话,那么西汉时期的项处则要算是第一个因蹴鞠而名垂正史的人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一则名医淳于意给项处看病的故事,故事说由于项处没有听淳于意的话,仍然到处踢球,最终吐血而亡。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後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
可见项处对蹴鞠的热爱已深入骨髓,真是踢球不要命啊!
三国时期有一个蹴鞠踢得特别好的人叫孔桂,他的球技甚至得到了曹操的欣赏。《魏略》中记载孔桂“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 由此可见,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是一位“超级大球迷”。
曹操是一位“超级大球迷”
以上几位虽说因蹴鞠而留名青史,但影响力和知名度毕竟有限。如果要找出一位在技巧上和知名度上都让人望尘莫及的超级球星的话,恐怕非高俅莫属了。《水浒传》中关于高俅因蹴鞠发迹的故事写得十分精彩,其中描写高俅球技的有两处。
一处是:
“也是高俅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毬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
另一处是:
“三回五次告辞,端王定要他踢,高俅只得叩头谢罪,解膝下场。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
通过以上两段描写,体现出了高俅精妙绝伦的球技。作为被派到端王府办临时差事的跑腿伙计,高俅遇见来球居然使出了花活儿“鸳鸯拐”,可见对自己球技的自信。
而在之后和端王府众人的切磋中,高俅更是技压群雄,球就像粘在他身上一样听话,技术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怪不得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如此喜欢高俅并让他留下,因为高俅的球技实在是高人一等。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足球的“老前辈”和蹴鞠这项运动的代表人物,高俅是当之无愧的。
高俅堪称蹴鞠的代表人物
四、蹴鞠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晴雨表”蹴鞠虽然是古时候的一项运动,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走向和社会面貌。可以说,蹴鞠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晴雨表”。
在蹴鞠诞生的春秋时期,人们从事这项运动更多是为了增强体质和从军前的身体锻炼,是那个时期战乱四起、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的客观体现。
到了汉朝,由于匈奴在北方的巨大威胁,蹴鞠更多时候是被当做一种军事训练手段而存在的,具有很强的军事属性。
随着唐朝太平盛世的到来,蹴鞠的军事属性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观赏性和娱乐性和提高,毕竟在盛世,人们更需要的是欢乐和享受。
在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政策下,宋朝的蹴鞠进一步褪去了对抗和竞争色彩,慢慢演变成了一项纯炫技的游戏。
蹴鞠是中国古代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
除此之外,蹴鞠在规则和形制上的演变还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庸、以和为贵,人们推崇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而鄙视争强好胜的孔武之士。在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蹴鞠慢慢从对抗激烈的竞技演变成技术至上的表演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欢迎关注,有更多独家内容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