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与叶蓓合唱(老狼叶蓓在台上唱着唱着)(1)

“久违的事想起还是甜的,久违的人也还在相册的第一篇。”

这是校园民谣《久违的事》的前两句,2015年底那场老狼演唱会是从这两句开始的。而它唱响的,是我对往日的满满回忆。

1994年,河北电台新开播了一个栏目《综艺交响》,上中学的我不觉得它的节目制作有多么精良,它的歌曲库也不是特别丰富,但它是一个直播综艺节目,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

大概是天气热起来的时候,有一天节目开始女主持人就说,最近新出版一张专辑叫做《校园民谣》,里面有很多大学生自己写、自己唱的歌。接着连续播送了其中几首,包括《同桌的你》。而后主持人说,我们今天请来了这首歌的演唱者,他叫老狼。我一听有点儿不习惯,校园应该是清新脱俗的,这个歌手怎么起了个黑社会老大的名字,听来匪气十足。

接受采访时老狼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他有些拘谨,不善言辞,极少接受采访的样子。实际上确实也是这么回事,那时他才刚刚出道。听完这期节目我就想,看来河北台还是不行,只能介绍这样不受人待见的新专辑,采访名不见经传的新歌手。就冲老狼这个江湖气的名字,将来怕是也红不了。

老狼与叶蓓合唱(老狼叶蓓在台上唱着唱着)(2)

出乎我意料的是,很快就在更多的电台上听到这首歌,电视上也开始播放它的MV,当时叫MTV。MV里老狼长得不好看,大眼睛披肩发的女主角倒是漂亮清纯。印象最深的是其中表现时光倒流的片段,信纸上写好的字又被钢笔一笔一笔地吸附回去,一辆女式自行车开始倒着拐着弯往回走,老狼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向后退着走。

听得多了,也越来越觉出歌曲好听,曲调优美,歌词动人,“爱哭的你”,“长发盘起”,“半块橡皮”,“丢在风里”,浪漫,伤感,怀旧。

1994年9月入学高中,军训的时候一个女生大大方方唱了一首歌,我一听是《同桌的你》。她唱完同学们鼓掌的不多,一是可能听过的人少,二是我觉得她唱得确实也不太好听,或者这首歌本就不适合女生唱。但当时我了解到还有人注意这首歌,也挺高兴的。

20多年后,又在这里见到老狼了。念叨得多了,这个名字也不再显得俗气。

舞台中央的老狼,依然是他多年没有变过的中分发型,只是头发已经泛白。深色短大衣不系扣,里面是一件黑T恤,图案是一个人弹着吉他。

老狼与叶蓓合唱(老狼叶蓓在台上唱着唱着)(3)

《久违的事》是收录在1996年《青春无悔》专辑里的。非常特别的是,这首歌并非录音棚录制,而是现场版,从稀稀拉拉的掌声听来,是在一个观众并不多的小型演出上。老狼的几句话也被录了进去,听得多了就好像那也变成歌曲的一部分,最后一句的四个字听不大明白是什么,总觉是在说“小哥,走吧”。几年之后才知道是“小柯儿,走吧”,而小柯,就是现在的小柯。

老狼这次的演绎并没有为歌曲重新编曲,唱法也是以往的唱法。当晚的大部分歌曲都是这样处理的。我相信一个歌手将一首歌唱无数遍唱到几乎要吐的时候,确实是希望能改一改编曲和唱法的,压住内心的疲倦,也显示一下本事。推出翻唱专辑可以任意做这种实验,但一旦到演唱会上,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唱出原来的味道,因为那么多观众就是冲着这种心理共鸣来的。

接下来三首歌依次是《北京的冬天》、《鸟儿的幻想》和《晴朗》,其间老狼都没有说话。每首歌在屏幕上都配有同步字幕,歌词之前显示歌名和词曲作者。《晴朗》这首歌是许巍的作品,后来许巍也曾在自己的专辑中演唱过,但我还是得听老狼版本更多一些。

《晴朗》之后,老狼张口说话,语调轻柔,也不忘开几个玩笑。“大家好。刚上来的时候太紧张了,所以必须唱几首歌放松一下。好多年没有在北京做这种个人演出,就觉得应该来这么一场了,今天来了很多熟张儿,感谢你们的光临。今天听很多人说民谣又火了,然后有人就说我是鼻祖,是活化石,说什么的都有。其实我觉得是什么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能够真正进入大家的内心。”

说到此处,观众席一个女生大喊“老狼”,台下一片哄笑,接着是欢呼声和掌声。

《虎口脱险》出现了。这首歌我不是第一时间听的,后来在K歌的时候总听一个大学同学唱起,感觉到也是一首不错的作品。这首歌过后字幕上打出《想把我唱给你听》,而台上演奏的却是《模范情书》的前奏。台下立即有人说错了,老狼也意识到不对,笑着伸手拦住:“对对对不起停一下,我们的歌儿错了哈哈。”前奏纠正后,现场负责和声的女生开始与老狼对唱。这首歌原是王筝、曹方、小柯和老狼四个人唱的,现在由和声来帮唱,是不是意味着当晚不设嘉宾,老狼一个人撑满全场?叶蓓会不会来?高晓松会不会来?

随后是真的《模范情书》。当晚大部分歌曲都是高晓松的作品,而这首歌高晓松本人也唱过。尽管你可以说词曲出自他手,他对歌词的理解更好,但不管是嗓音也好,先入为主也好,高晓松就是把脸唱到再大一圈,也永远比不上老狼的原版。

而后四首歌依次是《来自我心》、《蓝色理想》、《关于理想关于未来》和《麦克》。

老狼又开始说话,“我和台上这些乐手合作八九年了,他们都非常优秀。当年走穴的时候我一直唱伴奏带,越唱越颓,越唱越颓——当然现在有时候偷偷还唱伴奏带呵呵——但这些台上的音乐家在舞台表演,每件乐器都赋予情感,这跟那些伴奏带完全不一样了,我热爱这种在舞台上的感觉。”

其后唱起的是《美人》和《弄错的车站》。后面这首我还是第一次听,最后有一段日本电影《追捕》里的主题音乐,老狼反复唱“啦呀啦~”,旁边一人朗诵那段台词——“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啊……”其实呢,当天北京告别多日的蓝天白云,雾霾开始重新聚集。

老狼开口介绍这两首歌,“刚才的《美人》是高枫写的,就是当年唱《大中国》那个高枫,他已经去世了,他已经走了有……”观众中一个女的大喊,“十二年啦”。老狼说对,高枫非常有才华,非常可惜。“第二首歌是钟立风写的,我觉得他也是一个还未被开发出来的天才的歌手。最后我们放了点儿《追捕》进去,就是想告诉大家,其实当年我们喜欢的东西也不多,就那么点儿。”

《百分百的女孩》和《在劫难逃》都是郁冬的作品,郁冬也是当年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创作和演唱都很出色。唱完这两首老狼也说,真希望郁冬能再写点儿好歌。

《流浪歌手的情人》之后,是一段熟悉的吉他前奏,《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终于登场。当年我第一次听就被它的歌词吸引,“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我当时感觉这是一个太妙的细节,而且能被写进一首好听的歌里。

“20多年前我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就是在保利剧院。”老狼说,“当时是在观众席20排的位置搭了一个平台,我是在那上边坐着椅子表演的,唱的是《同桌的你》。”台下有人喊“看过”,老狼说,“看过是吧?那是1994年大学生毕业晚会,就是在这里录的。”

老狼与叶蓓合唱(老狼叶蓓在台上唱着唱着)(4)

这台晚会我也有印象,还记得当时给他的打的字幕并不是老狼,而是他的本名王阳。这台晚会还推出一个人,那就是何炅,他表演了一个小品,其中一个环节是卖鞋垫儿。

相比于工体、首体的演出,这次保利剧院的演出只能算是小型演出,只能容纳不到两千个座位。但我认为观看这种演出的体验好于大剧场,首先演唱者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台上台下还能近距离互动。我带了望远镜过去,但基本没怎么用。小场地让观众永远有在现场的感觉,如果在工人体院馆坐同样甚至更高票价的位置,上面的歌手也小得像火柴棍儿,用望远镜看就像看电视体验并不好,不用望远镜看不清听不真,很多时候容易游离现场,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这是在现场,在现场。

老狼接着说,“我本来还想能回到当年唱的那个位置”。台下喊,“来呀。”老狼说,“可惜我们的线都不够长。那晚会上我还假装弹着一把吉他,唱歌也是对口型,可见我当年犯过多少错误,但是呢,那歌还挺火。现在我终于不用对口型了,我们可以一起唱。”

掌声过后,熟悉的口琴声响起,“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当晚整场演出中,《同桌的你》是唯一一首没有显示字幕的,字幕组失误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有意为之,大家对这首歌过于熟悉以至于字幕都是多余。到最后“啦啦啦”的部分,音乐忽然停掉,台下一起大声清唱。

掌声里老狼抬头冲着二楼问,“我同桌在哪儿呢?在二层是吧?”没见到谁站起来,只是一片欢呼声。

《恋恋风尘》之后休息了片刻,接着《青春无悔》的前奏出现,老狼重新走上来,短大衣换成一件灰色休闲西服。这首歌原是老狼和叶蓓对唱,这是不是意味着叶蓓也将现身?

果然,男声的第一部分刚结束,叶蓓款步登场接唱,深色裙裤,白色上衣。最后的段落音调很高,叶蓓有几句没有升上去,老狼默契地接过去。

老狼与叶蓓合唱(老狼叶蓓在台上唱着唱着)(5)

老狼下台休息,叶蓓独自说话,“真是好久不见。”这时台下一个男的大喊了一声“姐”,一片笑声。叶蓓也笑了一下,“我和老狼在一起唱歌这么长时间,我已经熟悉老狼在台上的笑容和温婉,他每次唱歌都是情感在流淌,而不是那种职业的声音。每次唱起这首《青春无悔》,想想这么长时间一起走过来,想想过去的事情,都像电影一样。”

老狼与叶蓓合唱(老狼叶蓓在台上唱着唱着)(6)

《B小调雨后》是叶蓓的代表作,只是这次的唱法与平时版本不同,副歌部分有一些变化。而后老狼登场,与叶蓓对唱《纯真年代》。这首歌也是郁冬写的。

叶蓓挥手下台,现场用长时间的掌声欢送她。老狼目送她走远之后说,“多好啊,唱歌还有个伴儿。”最后一首歌,他唱的是《爱已成歌》。

老狼与叶蓓合唱(老狼叶蓓在台上唱着唱着)(7)

老狼的歌里我还喜欢《月亮》,当晚没有唱起。那是高晓松为纪念顾城所写,词曲深沉高远。

演出结束后在微博上发出两张老狼的现场照片,一个人评价说,老狼的神情依旧保留着羞涩与赤诚。

音乐有一种非凡的魔力,熟悉的歌曲总是能带给人当年的回忆,你当年听这首歌时所经历的事情,能随着你再次听到这首歌慢慢浮现,甚至连心境也可以还原。如果说一般的流行音乐都具有这种奇效,那么校园民谣唤起的就是内心深处的记忆;单纯谈情说爱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留住记忆,纯真年代的歌词和旋律则可以长进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