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写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一句同样适用于绍兴。绍兴城内多条小河,河不宽,大约不到10米,两边条石驳岸。房子临河而建,沿水开门,河上铺设梁板,临河处会有踏道,大约五六阶,以前的人们常在此洗菜淘米。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1)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2)

在河道的另外一侧往往都是绍兴的小街,其实应该称为“巷”,因为路窄,店少,两边多是住屋,这些建筑差不多都是瓦顶,山墙用白石灰粉刷,显现了江南水乡建筑的素雅风格。在成片的粉墙黛瓦中穿行,石板小路、横木门槛、参天古树......更是为这建筑增添了宁静祥和的气息。这种不求华贵,重在意境的建筑,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水淡自然,却又明暗相衬,于平淡中见深意,正是“功夫深处却平夷”。 绍兴古宅在色彩运用上多为白色、黑色和中性灰色。白色寓有清雅、脱俗、纯洁之义。粉墙简单,但一白生万象,达到“无色胜有色”的意境,中性灰色总是显得轻盈、柔润,黑色象征深遂渊博、端庄肃穆之风, 与江南其他地区不同,绍兴民居中的门头门上排钉的竹丝尧条是用桐油加媒黑刷成黑色的。除黑墙、黑门(黛瓦)外,柱、仿也全部漆成黑色。梁、椽用在其他地区常见的土红色上再加黑,调和成褐赫色的漆涂刷。黑成为绍兴建筑中,乃至会文化的特有的符号。 这些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绍兴踏实、淳厚、平和的独特传统。在众多民居中,山墙的表现力很强烈,上面会有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装饰,屋顶的脊梁正中多有一些考究精致的砖雕图案装饰。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3)

散布在绍兴城乡的古台门,是越文化繁荣与发展史上最绚烂的色彩,是绍兴民居的主要营造形式,如周家台门、李家台门、探花台门等等。绍兴古建筑群融入了绍兴人文精神,乌瓦粉墙,古台门历史跨度大,远至宋代,近至明国,尽管造型布局接近,大致为䟙有石阶和石门框,屋脊、出檐、马头墙庄重气派,配以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造作讲究。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4)

虽然绍兴的木雕不及东阳、安徽的有名,但也颇有富丽精致的艺术品。在我外婆老家堂屋的大门上就雕有许多木浮雕。厅堂上的抱厦上部就有精致的牛腿,这不仅是木构建筑上的一个部件,又是建筑的装饰,使建筑看起来富丽豪华。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5)

在解放中路和府横街的丁字路口一座古色古香红色的斗拱结构牌楼临街屹立。牌楼两边的廊柱上有楹联曰:“冷雨流尽侠女血,春风唤回英雄魂。”旁边居于马路中间的“纪念碑”,便是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纪念碑。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6)

在古轩亭口西侧不远处,过小石桥入大乘弄不多远就是徐渭故居。徐渭字文长,是明代的大画家,大书法家。进大门先是一个园,清净幽逸,园内小道曲折蜿蜒,园西有一株老藤,“青藤书屋”便以此得名。青藤书屋历经四百多年历史,几经变迁,虽一度荒芜,但方池,石栏,题刻,青藤,楹联,徐渭亲笔所题“一尘不到”匾,晚明陈洪绶书写的“青藤书屋”匾,都保存了下来。房子一律是粉墙黛瓦,整齐干净,墙高近一丈却幽静古朴,在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子深处就是青藤书屋了。青藤书屋的乌漆大门内有个小小的园林,竹子在风中摇曳,边上的小草绽放着点点红花,翠绿的芭蕉伸展着宽大的叶片。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7)

在绍兴的西北角有一座古城墙,其中的城楼就是迎恩门,又称西郭门,旧时皇帝或大臣来绍兴,绍兴的官员便会在此处恭迎而得名。这里是绍兴重要的交通要道,又是浙东古运河流经之处,旧时的西郭门头商贾云集,异常热闹。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8)

从迎恩门往西15公里处有一个古镇——安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众多的古镇已被商业化袭击,而绍兴北部的安昌古镇却终日宁静的像一个布衣女子一般,整日素颜地生活在那里,它不同于乌镇的商业,西塘的热闹,很悠然的安静,日出日落,乌蓬船带你穿过一座座石桥。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河之南有带着顶棚的长廊,遮阳挡雨,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 。

古镇始建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东起高桥,西至清墩桥,濒河设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绍兴当地的青石板铺成。现保存有旧石板路、翻轩骑楼、店铺作坊、拱桥石梁、台门弄堂等,风貌古朴依旧。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销售的当地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百姓现场制作的传统食品,如香肠、扯白糖等,风味独到,颇有地方特色。分散在街上的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馆、师爷馆、钱币馆等,足可使入内的游客沉浸在浓浓的水乡风情之中。安昌相比其他古镇仍保持着千百年来的那份纯朴,老街上的居民除了沿街设铺招揽生意外,房屋以及生活习惯依旧延续着江南水乡的特点。数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古色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加上河中秩序井然的乌蓬船,处处充满着江南水乡那份古典的韵味。

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小巧的拱桥上,爬满青翠欲滴的植物,与河边人家的屋檐上红灯笼遥相呼应,如同画境般诗美。家家户户,前面是街,后面是河,河埠头往往在后门口。因此,沿河望去,一个个石砌的河埠头就像一架架古琴,在河道两侧次第排开,深秋雨季,奏出一江清音。娇小的乌篷船划过狭窄的河道,留下一连串的涟漪。这是水乡最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船夫戴着乌毡帽,用脚划桨,左手把舵,右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加饭酒,嚼一粒茴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进,高兴时还能哼几句绍兴莲花落,这便是船夫的生活。

在古镇老街东首城隍殿,望街河南岸,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白墙上写着偌大的四个字——仁昌酱园,这就是中华老字号“仁昌记”酱油的绍兴仁昌酱园。古色古香的楼阁台门,迎风飘逸的酒旗、灯笼和招牌,感觉一切都是儿时记忆里的场景,似曾相似却又耳目一新。

在充满阳光味道和时光味道的酱香中,2000余只七石缸露天整齐排列,酿酱的老师傅随时不断掀起缸盖,进行“翻缸”。仁昌酱园仍原汁原味地保持着传统的晒制酱品工艺,传统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酿造多由一派师傅传授,形成独特的酿造法。仁昌酱园的珍贵之处有“三老”,一是“仁昌酱园”之老厂名;二是枕河人家之老地方;三是纯手工酿造的老工艺。

不管是一个人,两个人亦或是一家人,放慢脚步就这么漫无目的地逛着,从桥上到船流,从闻名的腊肠到街头美味小吃,从小巷深处的淳朴老人,到古镇路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在安昌,每一处都仿佛述说着有灵魂的故事。因此,在安昌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在临河的小饭馆,叫上一壶安昌老酒,点上一盘蒸腌青鱼、配上一碟美味的豆酱。看着河道上欸乃而过的乌篷船,对面处现场表演着扯白糖工艺的老师傅……这是安昌人生活的魅力所在,他们的质朴与清净,保留着相对完整的传统,让他们的生命更加的鲜活!

生活,不外乎酸甜苦辣咸。安昌古镇,这甜与咸尤其出名。甜,便是扯白糖,粗大滚烫的糖条在扯糖师傅手里上下翻飞,自如得像是绕着毛线,最后切成小块,放入口中含着,如蜜一般甜。孩子们最是喜欢这糖,常常馋得把家里的鸡毛、旧铜烂铁拿来换糖,引得父母笑骂;咸,便是酱油,安昌人十分会用酱油,风干的酱鸭香肠的调味品就是它。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9)

而在绍兴的另一端还隐藏着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崇仁古镇,它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然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崇仁古镇原名杏花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位于浙江嵊州之西,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静寂苍老的老台门、深长幽远的厅堂、苍凉斑驳的天井、陈年书香的书房、精致的木雕古戏台、隐约流响的越剧、青苔旧瓦…… 崇仁,是一座幽静美丽的江南古镇,它至今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古建筑群有着宋朝遗风、明清特色,镇上有一后门塘,一池清水荡漾着悠悠往事。

踏上青石板的小路,游走于古街长巷间,一间间木楼花窗的旧居,让游人恍若回到电影中某个场景。木雕是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台门、室内的窗、侧屋的门、屋檐下的牛腿等都做工精巧,雕刻有人物传奇、花卉鸟兽等,漫过遥远的岁月,暗淡了色泽,但图案依然生动。如周文王宴请姜子牙,姜太公钓鱼,米芾拜石,王羲之养鹅,李太白醉酒,爱鹤的林逋。大殿内还雕有:义、勤、俭、善、慈等故事的图案,像一本裘氏家族的教科书,一个家族的兴旺离不开教育。这里凝聚了所有裘姓后裔的一个精神符号,期望子孙后代永远繁荣兴旺,光宗耀祖。

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踏上有点硌脚的卵石路,一路走来,仔细观摩那些老建筑,你会发现细节非常精美。如朝北台门的道地四周全是雕花门窗,众多人物仪态万方,细腻逼真,呼之欲出。而百鹿台门的檩有99只姿态不同的鹿,加上道地中央石子嵌成的一只鹿,上下呼应,总共有一百只鹿。

崇仁古镇的众多台门中以明清建筑居多,初为迁徙安居,后为兴业造宅,是目今绍兴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在这里,一块精美绝伦的木雕,一座精雕细刻的石碑,都饱含了匠人用汗水铸就的成果,它们就像是生活在这座古镇里的老人,见证了崇仁深厚悠远的历史…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10)

江南百景图绍兴布局图(游画绍兴之老绍兴在哪里)(11)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4ZC16

课题名称:《游画绍兴》

负责人:袁琳

工作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