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如火如荼,慌了手脚的汉灵帝一边调兵遣将围剿,一面听从何皇后建议,提拔其兄长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此职特为外戚所设,内朝领袖)。命其率左右羽林军五营士兵屯驻洛阳周围,拱卫京师。何进在没有发迹之前只是个平庸的屠家子,因为异母妹妹何太后的原因,一跃成为执掌朝政大权的重臣。何进到也有自知之明,延揽了许多当世名士入幕府。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汝南(今河南周口市西南)袁绍。

袁绍为什么是四世三公(袁绍家族四世五公)(1)

袁绍海内知名、目空一切,怎么会应何进征辟入幕府呢?

原来,袁绍入何进府是为了避祸,大树底下好乘凉。

袁绍是灵帝朝司空袁逢庶子(小妈养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绍的异母弟弟袁术从小就看不起这个兄长。(另一种说法是袁绍是袁术弟弟,未审孰是)公然对外宣称:袁绍“非袁氏子”,不过是“吾家奴”。

和袁绍相比,袁术帅的不明显,而且学问不如袁绍好,人缘也不如袁绍。照此情形,终其一生,袁术只能活在袁绍的阴影下了。

汝南袁氏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官宦世家,从袁绍高祖袁安为章、和二帝司徒始,袁安子袁敞在汉安帝时曾任司空;袁安孙袁汤为桓帝时太尉;袁汤子袁逢为灵帝时司空;袁逢弟袁隗为灵帝时司徒。所以袁家在东汉官场广积人脉,有所谓的“四世五公”之说。

令人不敢恭维的是,袁家做到权倾天下,手段却并不高明。袁氏一门作为东汉政坛不倒翁,除去自身的政治建树之外,还因为他们善于党附权势。袁绍的父亲袁成,在朝堂上与汉代臭名昭著的“跋扈将军”外戚梁冀是铁哥们。二人好到可以穿一条裤子,当时官场有“事不谐,问文开”的传言(袁成字文开)。

袁绍为什么是四世三公(袁绍家族四世五公)(2)

在坊间,没有袁成搞不定的事情。梁冀对袁成也要礼敬有加,可见当时袁家在朝野之间的势力之大。袁家不只是与外戚沆瀣一气,与宦官集团也有私下往来。中常侍袁赦是袁氏宗族,一笔写不出两个袁,袁家顺水推舟的认下了这门亲,和宦官集团在政治上也互为表里、相互援引。在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无休止的争斗中,袁氏一门可以左右逢源,稳如磐石,正是他们狡兔多窟的原因。袁氏家风虽然多为识者所诟病,但因为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原因,成为了左右汉末政坛的一股巨大政治势力。

出生在这样的门阀世家,袁绍完全可以过上当今“京城四少”的优雅生活。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东汉末年洛阳世家公子圈中,袁绍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他无需在履历上做手脚,二十出头年纪就作了东郡濮阳县长。袁绍并不满足于自己只是袁家年轻一代杰出人物,他要作士大夫领袖。在绞尽脑汁后,他琢磨出一招“自我脸上贴金法”的妙计。

袁绍为什么是四世三公(袁绍家族四世五公)(3)

袁绍想出的办法是——隐居!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袁绍选择的是“中隐”,他隐居在了洛阳城,天子脚下。他的隐居,更是与众不同。他并不是一心一意的在洛阳城中做宅男,从此过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而是对于所有来访者,有一个硬性规定:“非海内名士,不得相见”。

袁绍并不是要标榜自己清高,也不是要修身养性的做“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儒士,他所交接的名士,在汉末时期,并不是博学鸿儒。鲜为人知的是,袁绍结交的多是“任侠”的海内名士。汉末,名士任侠蔚为风尚,袁绍也是引领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袁绍交接的名士是那些能文能武的人。灵帝年间,名士已经出现武人化的倾向,袁绍所要交结的正是这样的名士。

袁绍的自我炒作,很快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袁绍为什么是四世三公(袁绍家族四世五公)(4)

他在洛阳的家,就如现代的人才招聘市场一样人潮汹涌。他很快成为东汉各大主流媒体追逐、争相报道的焦点时尚人物,喜欢赶时髦的达人们趋之若鹜,以加入他开创的名士俱乐部为荣。史载,士无贵贱,争赴其庭,以至于“辎軿柴毂、填接街陌”。花花轿子众人抬,结识袁绍就可以成为海内名士,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自古以来名士就是稀缺物种,东汉末年也不能例外。与袁绍来往密切的名士其实只有东平寿张人张邈、南阳襄乡人何颙、吴子卿、许攸、伍孚五人而已。

史家称五人为“奔走”之友。袁绍在洛阳的隐密行为,引起了中常侍赵忠的警觉,他满腹狐疑:“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袁绍为什么是四世三公(袁绍家族四世五公)(5)

赵忠的疑虑很快被耳目众多的袁家侦知,高度紧张的袁隗立即警告侄儿:“汝且破我家!”袁绍为了消弭祸患,只得出来应大将军何进征辟,入大将军府为吏,重新步入政坛。他很快就取得何进信任,做了西园军八校尉之一的中军校尉,进入军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