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二人转艺术家高茹的人生三重奏

闫学晶教二人转(阎学晶的恩师演戏)(1)

这两天,连续写了二人转名演员韩子平、张野。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时,偶然看到三则旧闻:一.享誉全国的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二人转教育家、二人转音乐家、二人转理论家、吉林省地方戏科创始人高茹,2017年7月13日凌晨1时18分在长春病逝,享年76岁。二.2018年高茹逝世一周年,吉林电视台《家庭欢乐秀》制作了特别节目缅怀高茹,阎学晶专程到场含泪深情怀念了恩师对她的教导与扶掖。三.2019年4月30日,吉林省文联主办“冰凌花开思故人”——纪念高茹从艺60周年二人转艺术研讨会。会上,韩子平说:“二人转打了个翻身仗,迎来新春天,离不开高茹的贡献。我们有责任继承高茹的遗志,把二人转艺术发扬光大。”

阎学晶1989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二人转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筹措学费报到晚了好几天,时任二人转科主任的高茹老师不仅没有批评她,还伸出援手资助她,把自己的衣服给她穿。在学校上,高老师手把手地教她表演;毕业了,帮助她找工作甚至找对象。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茹,也就没有阎学晶今天的辉煌。

我第一次见到高茹早于阎学晶3年,是1986年1月下旬在双阳县。当时我到县评剧团采访,她去指导地方剧团彩排二人转。我们住在县里唯一的招待所里。东北天黑得早,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我们就聊天打发时间。这一聊,就聊出了一篇文章。几天后,我在《长春日报》发表了下面这篇题为《从乡土艺术的舞台到培育新人的讲坛》的文章——

闫学晶教二人转(阎学晶的恩师演戏)(2)

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长在乡路上,踩不死、轧不烂,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宋振庭同志的比喻。时隔多年,再细细品味,愈发觉得这比喻形象生动。不是么?当不少剧种面临观众越来越少的“危机”时,二人转却日益红火地发展着,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欢迎,还登上了首都的大舞台。这种被一些人贬为“下里巴人”的艺术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日前,我采访了早在20多年前就名声鹊起的二人转艺术家高茹,希望通过了解她的艺术道路来寻找一个满意的答案。

高茹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现任吉林省戏曲学校二人转科主任。她生在吉林,长在长春,从小就对土生土长的乡音二人转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考入戏校,幸运地成为著名二人转老艺人李青山、程喜发的亲授弟子。1961年高茹以优异成绩毕业了,按条件,她完全可以留校任教,但她却选择了白城吉剧团,后来又调到洮安县民间艺术团。为什么从省城下到地区又下到县城?她的回答是:二人转的艺术之根在下面,我要去寻根!实践证明,高茹的选择是对的。在洮安,她在几年的时间里演遍了全县,并显露出艺术才华。她在继承老一辈艺人唱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唱法,形成了土洋结合的独特风格。当时,同行誉之为“二人转的革新者”,群众则亲切地叫她“鼎鼎大名小高茹”。

在成就面前,高茹没有沾沾自喜。她在演唱二人转的同时开始学习民歌及大鼓等多种艺术,并尝试扮演花旦、青衣等各种角色,为改革提高二人转艺术摸索经验。

“文革”期间,高茹因病离开剧团,到白城市手扶拖拉机厂工作了两年。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她一直坚持业余演出。不久,白城地区文工团招收演员,她又重返文艺队伍。

闫学晶教二人转(阎学晶的恩师演戏)(3)

粉碎“四人帮”后,高茹被母校调回长春做教学工作,从舞台走上讲坛,开始了艺术园丁的生涯。由于她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生动易懂,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尊敬。几年来,她培养的二人转专业学生已近百人,如果算上在各地二人转学习班教过的学生,则多达一千多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高茹呕心沥血培育出的艺术新苗有的已经小有名气,如周春艳、孙桂华、张春茹等,有的在全省汇演时获得一等奖,有的被评为优秀青年演员。看到青年一代成长起来,二人转艺术后继有人,高茹由衷地感到欣慰。她说: “看到他们的成功,我非常激动,那心情真比自己录了几盘磁带还要高兴!”

闫学晶教二人转(阎学晶的恩师演戏)(4)

近几年,高茹在教学之余经常思考如何对二人转进行改革和提高。她常想:二人转要保持艺术生命,光维持现状不行,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样才不会出现“危机”。她在教学之余,撰写了《二人转唱功研究》等专著,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还在课堂上增设了芭蕾、古典舞等新课,丰富了二人转的表演艺术,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

当我提到车轱辘菜的比喻时,高茹笑道:“用来形容二人转的生命力当然很恰当,不过车轱辘菜却不美,没人欣赏。二人转应该是美的,以其艺术魅力来争取观众,所以,几代二人转工作者都在辛勤浇灌这朵乡土小花,让她更加艳丽夺目,开遍东北大地!”

闫学晶教二人转(阎学晶的恩师演戏)(5)

1991年高茹编著的《唱功研究》一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唱功专著的空白,也标志着“高派”二人转唱功理论体系的成熟。后来,我听说高茹应聘担任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应该与她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关吧。

高茹也为东北民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她演唱的《摇篮曲》、《县长下乡到咱家》、《梅花开得好》等歌曲均成为了东北民歌的经典之作。

1996年吉林省戏校停办了二人转专业。高茹和老伴侯殿君(吉林省戏曲学校乐队指挥、作曲家)商量后,决定自办吉林艺术学院高茹二人转分校,老伴负责管理,她负责教学。为了筹措办校资金,老两口还卖掉了两套房子。2014年由于高茹的身体原因,吉林艺术学院高茹二人转分校停办。在8年内,该校先后培养了千余名二人转优秀学员。

2014年吉林艺术学院申报,高茹被批准为东北二人转吉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11月17日,吉林省文化厅申报高茹为东北二人转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闫学晶教二人转(阎学晶的恩师演戏)(6)

著名地方戏曲研究专家王兆一曾赠高茹一首诗:关东著名转星,舞台讲坛全能,著书立说传世,辉煌多彩人生。形象地概括了高茹为二人转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