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那些乡俗正月初一,旧时这一天早上要带上供品、香烛到村中的庙宇烧香敬表,拜庙之后开始拜年先是家庭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接着小孩子要到宗亲家拜长辈,长辈要给压岁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乌兰浩特过年风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乌兰浩特过年风俗(乌盟过年那些乡俗)

乌兰浩特过年风俗

正月那些乡俗

正月初一,旧时这一天早上要带上供品、香烛到村中的庙宇烧香敬表,拜庙之后开始拜年。先是家庭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接着小孩子要到宗亲家拜长辈,长辈要给压岁钱。

初二五更要接财神(俗称五明头接财神),点燃柴禾接财神,放爆竹,之后铲火于屋内炉灶内。现在人们一般睡前就接,因各家在时间上先后不一,故一夜都能听到接财神的爆竹声。早晨还要吃饺子,其中一饺子里包上硬币,谓之“捞元宝”。

初三“迎喜神”,全村男女老少穿上新衣,赶上牛羊等性畜,到喜神所在方位,垒旺火祭拜,放几声爆竹。迎喜神后即可出门走亲戚。

这一天,农村有吃莜面鱼鱼的习俗,俗称搓“钱串串”。

旧俗这一天也是“送塑”日,民间有三十上午请“亡塑”的习份(已故祖宗),请回家每日吃饭要先供祖宗,初三要用面箩端上,走出村口,向坟地方向,将“亡塑”烧掉,后滚动面箩,边滚边说让故人骑着螺子走吧。

初五,俗称“破五”。民间有清扫炕底、清除垃圾、送穷土、补穷窟儿的习俗。该日忌出门走亲戚,忌办大事,忌用针、锥、钉之类的尖物乱扎,怕扎开穷窟儿,还要把窗户上的洞糊上。

初八为“八仙日”,为神仙们活动日,旧时,大的村庄都要举行庙会,春节闹红火也从这一日开始。这一天是走亲戚的好日子,出门走走,“游百病”。

初十为“十籽日”,是祈祷丰收之日,民间有“蒸籽日”、“蒸雨水钵儿”(用莜面捏一厚一点的长条形,上点十二个坑,叫“雨水钵儿”,熟后看哪个坑里的水多,以此判断那个月雨水多)的习俗。各家用小米做饭,盛于盆,上插黍枝,意即禾苗旺盛、五谷丰登。有些村庄以该日为老鼠娶媳妇之日,夜间要在缸、柜角落处点燃油灯,放置食物,意为取悦老鼠,让其少害人。

正月十三为“杨公忌日”,传闻也是"阎王忌日",民间称“毒日”,凶,诸事不宜。古人认为正月十三为"凶日",行事不吉,尤不适合出门办事,否则不顺,易生节枝,最好宅在家里。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是正月乃至一年中较为隆重热烈的节日。村村红火热闹,家家张灯结彩。有闹红火、包饺子,拢旺火、挂灯笼、放烟花、唱戏、耍玩艺儿的习俗。农村这一天要吃“烟熏丸丸”(北方元宵)。

民间有“红红火火的正月十五,哭哭恻恻的七月十五,吃吃喝喝的八月十五”之说。闹元宵体现在一个“闹”字、以闹的红火、闹的开心为目的。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直到正月十六,唱大戏、演小戏、跑旱船、扭车灯、舞狮子、踩高跷、抬搁、耍龙灯,雅俗共赏,其乐融融。旧时元宵之夜不但家家挂灯,较大的村子还要举办灯会。晚上要“查灯”,闹红火的队伍来每家门前红火一会儿,忙忙乱乱半个月了,打闹盒烟。

正月二十为“小添仓”,正月二十五为“老添仓”。皆为祭祀仓神之日,俗有“小添仓打窖,老添仓盖窖”之说。

二月二,有“龙抬头”之说,要剃头理发,谓之“剃龙头”。农村有“领钱龙的习俗”,大早起,放了鞭炮,去挑一担清凉的井水,寓意把龙请回来,兴云播雨,风调雨顺。该日还要把过年时贴的“抬头见喜”对联从墙上取下。

过了这一天,大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