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篇《尚书》于大年初一上映,主持人撒贝宁与倪大红饰演的伏生跨越两千年时空的对话,伏生舍命护书传承中华文化至死方休的精神让人泪目。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

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豆瓣开篇9.4分的超高评分。央视的金牌节目掀起了一场读古书,探寻中华文化之源的热潮。在这个浮躁功利的年代,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

借着央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东风,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典籍里的邕州(南宁),一起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了解我们南宁本地的历史吧。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4)

首先要说的就是唐朝时期。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国祚【zuò】二百八十九年。有关唐代邕州(南宁)历史的古籍,最重要的就是《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签》四本。此外还有《广西通志》和《南宁市志》等地方通志类书籍,这些古籍中有关邕州(南宁)的词条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唐代邕州的概况。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5)

《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李吉甫撰,全书创作完成于唐元和八年(813年),故名 。《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中国唐代的地理总志,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6)

《唐书》是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正史,分《旧唐书》《新唐书》两种版本。《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由五代十国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撰写;《新唐书》成书于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由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写。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7)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没错,就是小时候砸缸那个)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8)

《南宁市志》记载:唐武德元年(618年)开始筑城。城墙建好之后,南宁自此成为有城墙的城市。唐代邕州古城在今植物路、桃源路、七星路一带。当时所筑城墙为土墙,外围用“簕【lè】竹”围砌,中间夯土,或以土坯垒砌的方式建墙(这是一种源自中原地区“板筑”城墙的方式 ,“簕竹”为本地盛产的一种带刺的坚竹,古时一直是农家围院常用的材料)。以土垒筑而成的城垣周围一千丈、古城面积两平方公里,共有三座城门,分别称为“来远门”“大安门”“朝天门”。大安门和朝天门均面临邕江,以适应水运的发展,来远门为北门。过去纬武路的古城口和原凌铁村沙场斜坡处(今凌铁江滨公园),就是当年唐代古城门遗址。一直到清代末年,唐代邕州古城城基都仍在。清末民初修建的南国街、经文街、纬武路、天桃路等就是在城墙墙基形成的土坡上扩宽为路。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9)

《旧唐书》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平南梁萧铣政权后,以宣化县地设南晋州,单领宣化一县,隶属岭南道。南宁第一次成为唐代州治。(宣化县是当时南宁附郭县的名称)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0)

武德五年(622年),析宣化县置宣化、武缘、朗宁、晋兴和横山5个县,隶属南晋州。 宣化县即南宁城,武缘县在现在的青秀区伶俐镇,朗宁县在现在的西乡塘区那龙镇,晋兴县在现在武鸣区双桥镇苏宫村板苏屯,横山县在现在的兴宁区五塘镇。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1)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全国州城以当地山川为名,南晋州遂改为邕州。《元和郡县志》: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这是南宁简称“邕”的起源。从此南晋州名成为历史,只存在11年。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2)

邕溪水是环绕邕州城邑的一条溪流,源出北面高峰岭,经四方岭、天狮岭,在大、小鸡村附近形成沙江河,至茅桥一带与源自老虎岭(旧乌石)的支流合流,到白石咀(今茅桥医院西北面)形成茅桥江,然后一分为三:西段转向西南,经葛麻岭、民族大道从旧南门菜市水口流入邕江(此段早已堵塞填平);中段经埌边融入南湖(当时的南湖是邕溪的一部分,由津头注入邕江);东段于茅桥江与竹排冲合流后从文钱渡(今江滨医院附近)注入邕江。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3)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邕州宣化县(今南宁)“驩 【huān】水在县北(实为南),本牂牁【zāng kē】河,俗呼鬰【yù】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这里所说的驩水就是现在的邕江(西江上游郁江的一段),牂牁河指发源于牂牁郡(今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旧州镇)的河流,是邕江上游右江的源头江河。“鬰”通“郁”字(后用郁字代替),是骆越语言的赋形字,本意指弯弯曲曲、常年泛滥多灾的河水,“林”即骆越语言汉语音译河水的意思,鬰林即鬰水(古时鬰水指整个西江流域的河流)。秦汉以前岭南均为骆越民族的居住地,因此称南宁一带为古骆越地,邕江郁水为骆越水。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4)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弘节(桂州总管)遣钦州首领宁师宗,寻刘方故道,行达交趾,开拓夷獠,置瀼【ráng】州。(《隋书·刘方传》记载:隋朝大将刘方命钦州刺史宁长真率大军沿马援故道,顺明江河谷进入交趾(越南)平叛。因此这条线路又称为“刘方故道”。 宁师宗是宁长真的后人。)这条邕州到安南(越南)交州的线路是从邕州西南的如和水(水塘江、良凤江)逆水而上,到如和县(唐武德五年(622年)设,因县西南如和山得名,先属钦州后改属邕州,今苏圩),经苏圩罗白平原南下,到达明江河畔,即瀼州(今宁明县海渊镇思州村,明江旧称瀼水,瀼州因瀼水得名),顺明江西行,经思明州、思陵州、禄州、西平州至交州,可水陆并行。由于新置瀼州,因此这条线路又称为"瀼州道"。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5)

《新唐书·西原蛮》记载元和年间(806年 - 820年),监察御史杜周士自安南(越南)返京(长安),便是通过这条路线,途径邕州北上。

《资治通鉴·唐记》记载: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渝州(重庆)人侯弘仁自牂牁开道,经西赵,出邕州。开辟了一条联系西南地区的“邕州道”(又称“牂牁道”),打通了通往交州(越南河内)、桂州(桂林)的路线。蛮、俚等少数民族有二万八千户降唐。牂牁【zāng kē】指汉代的牂牁郡,周朝的且兰古国一带,郡治位于今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旧州镇。源于牂牁郡的河流叫牂牁河。西赵,古族名,也称西赵蛮。俗无文字,刻木为约。因首领赵姓而得名,共约一万多户。其地因山穴阻深,不知道里。分布在今贵州省东部的思南县以南地区,遵义至都匀一带。唐贞观三年(629年),遣使者入朝。贞观二十一年,于其地置为朝州,以其首领赵磨为刺史,隶黔州都督府。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6)

"瀼州道"沟通了岭南道邕州至安南都护府交州的陆路交通;“邕州道”( 牂牁道)则打通了蜀黔至岭南道邕州的线路。这两条道路的开通使得唐代邕州城的边疆区位优势凸显,邕州成为了唐代中原地区联通西南边疆的桥头堡。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7)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邕州“乾封二年(667年)置都督府。”唐代岭南道由广州、交州、桂州三分格局成为五府格局,五府分别为广州都督府、交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邕州正式成为区域性地方行政机构治所。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8)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邕州为夷獠(唐代对岭南少数民族的蔑称)所陷,移府于贵州(贵港)。《旧唐书》记载: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发兵征讨岭南邕州、严州(宾阳)一带的僚族叛乱。李峤时任监察御史,奉命充任监军,随唐军南征。他亲入獠洞,宣谕朝旨,成功招降叛军。返途中作《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诗。李峤官至宰相,文学成就亦高,是武后、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与苏味道并称苏李,《旧唐书》则称其文学为“一代之雄”。景云二年(711年),邕州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19)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景云年间(710年~711年)吕仁被贬官至岭南,于邕州任司马。吕仁听闻民众疾苦,得知邕州旁郁水洪涝期倒流进邕溪,使得周边房屋田地被淹,民众苦不堪言。于是吕仁组织当地民众在邕溪上游挖渠分流,把邕溪水导入竹溪(竹排冲);邕溪下游则筑堤防洪,形成围湖。汛期时常泛滥的邕溪变成了长长的一泓碧水,也就是现在的南湖。这是珠江流域有记载的最早的分洪水利工程。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0)

《旧唐书》记载:天宝元年(742年)置邕州朗宁郡,下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邕州朗宁郡复为邕州。朗宁郡实际存在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枚刻有“朗宁郡都督府”, 纪年为天宝二年(743年)的银铤,是唐代朗宁郡都督府(邕州)进贡的银铤,也是目前所见唐代最早带有纪年的笏形银铤。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1)

《旧唐书》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置邕管经略使,掌军政事务,有经略军,统戍兵1700名,治邕州。邕管经略使领贵州(贵港)、横州(横县)、钦州、澄州(上林)、宾州(宾阳)、严州(来宾)、罗州(广东廉江)、淳州(横县峦城镇)、瀼州(宁明县海渊镇)、山州(博白)、田州(百色市田阳区)、笼州(扶绥)等十三个州。758年,增防御使。759年,增节度使。760年,增防御经略使。764年,废除邕管,归属桂管经略使。770年,恢复邕管,773年,废除桂管,归邕管。785年,恢复桂管,增加浔州(桂平)。805年,罢瀼州、山州、田州。806年,增加怀远军,罗州、潘州归岭南节度使,820年二月,废除邕管,归桂管。822年六月恢复邕管。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2)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王朝加深了对岭南僚民赋税、徭役的剥削;唐政府任用的岭南地方官大多刻剥残暴;僚民乘唐将叛乱之机或受其利诱而起事。

《新唐书》记载:至德元年(756年),邕管地区黄峒蛮(又称“西原蛮”)首领黄乾曜【yào】反叛,绵地数千里,拥众20万,攻占十八州。乾元初(758)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贞元十年(794年),黄峒蛮首领黄少卿又攻邕州。元和二年(807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被授为归顺州(靖西)刺史,但不久又再次反叛。历史上称为“黄峒蛮变”。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3)

长庆元年(821年),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向穆宗呈上了《黄家贼事宜状》(“黄家贼”是唐朝统治者对当时西原蛮黄姓叛军的蔑称),认为黄家僚民起事的原因,不在于僚民本身,而在于朝廷用人不当。自肃宗至德以后至文宗太和八年,西原蛮叛乱不止。韩愈分析岭南西原(邕州西部左右两江地区)蛮荒地广人稀、“洞垒荒僻”的情形,在向唐朝的建言中指出,“假如尽杀其人,得其地,在国计不为有益”,不如实行羁摩【jī mí】(笼络控制、自治)政策,“来则捍御,去则不迫,未有亏损朝廷”。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4)

《黄家贼事宜状》:“然邕州与贼逼近, ……其经略使若置在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控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两度被贬岭南为官,韩愈深知邕州在岭南道位置的重要性,因此谏言移经略使于邕州。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5)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黄家贼事宜状》出自《全唐文》。

《新唐书》记载:长庆二年(822年),朝廷恢复了邕管经略使。直到徐申任邕管经略使时,“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皆定”。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6)

《旧唐书》记载: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朝廷对于岭南道军政格局进行再次调整分割,颁布《分岭南为东西道敕》:“岭南分为五管,诚已多年。居常之时,同资御捍,有事之际,要别改张。邕州西接南蛮,深据黄洞,控两江之犷俗,居数道之游民。比以委人太轻,军威不振,境连内地,不并海南。宜分岭南为东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以广州为岭南东道,邕州为岭南西道,别择良吏,付以节旄。其所管八州,俗无耕桑,地极边远,近罹盗扰,尤甚凋残。将盛藩垣,宜添州县,宜割桂州管内龚州、象州,容州管内藤州、岩州,并隶岭南西道收管。”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7)

岭南分东西道而治,是历史上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邕州成为了岭南西道治所,也是第一次成为相当于现在省级的区域管理所在。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8)

《资治通鉴》记载:南诏(唐代时西南边境今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国家)与邕州毗邻,唐廷发岭南、桂管、容管三道兵三千人戍守邕州,防遏南诏。大中(847——859年)末,邕管经略使段文楚奏请以三道兵衣粮由本道召募土军代之,朝廷准许,然所募仅得五百人。大中十二年(858年),李蒙代文楚为经略使,贪缺额士卒衣粮,遂罢遣三道戍卒,仅以所募五百兵守左、右江,故南诏乘虚入侵。咸通二年(861年)七月,南诏攻邕州。时李蒙已卒,新任经略使李弘源至镇才十日,无兵以拒,邕州城遂陷。弘源与监军逃奔峦州(横县峦城镇)。过二十余日,南诏退兵,方还邕州。弘源被贬官。朝廷又使段文楚为邕管经略使。文楚至邕州,城邑、百姓十不存一。次年朝廷以文楚前在邕管经略使时,募土军以代岭南等三道戍兵,变更旧制,致南诏入犯,遂贬官文楚。不久后,唐廷诏发邕管及邻道兵救安南,安南都护李鄠【hù】收复安南。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29)

《资治通鉴》记载:咸通四年(863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咸通五年(864年)三月,南诏兵6万攻邕州城。天平军小校率兵300人缒城而出, 烧杀南诏兵营,杀死500多人。咸通六年(865年)五月,唐末大将高骈【pián】领兵至邕州,率五千士兵渡江(邕江),打败林邑兵(南诏组织的林邑部队),进攻南诏龙州屯,蛮酋逃走。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骈率大军到达交州,大破南诏军,斩酋迁、脆些、诺眉,献上首级三万,平定安南。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0)

《新唐书》记载:唐末咸通七年(866年),广州清海节度使刘隐夺得邕州后,统一了岭南,后改岭南西道节度使为建武军节度使,下辖邕州、贵州、横州、钦州、澄州、宾州、浔州、峦州。“建武军”是邕州专属的藩镇军队名称。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1)

《新唐书》记载: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刘隐弟刘岩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广州)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邕州属于南汉。唐代结束,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新唐书》记载:邕州历代经略使、节度使名单如下:

· 孙公器(793年—794年)

· 董镇(794年)

· 武少仪(795年)

· 陈昙(797年—798年)

· 杜春(798年—800年)

· 徐申(801年—802年)

· 张正元(802年)

· 韦丹(804年—805年)

· 路恕(805年—807年)

· 赵良金(807年—810年)

· 崔咏(810年—813年)

· 马平阳(813年—814年)

· 徐俊(815年)

· 张士陵(约815年、816年)

· 韦悦(816年—818年)

· 李位(818年)

· 韦正武(819年)

· 崔结(822年)

· 王茂元(?—827年)

· 张遵(827年—830年)

· 董昌龄(830年—834年)

· 吴季真(834年)

· 裴恭(835年)

· 高承恭(836年—837年)

· 唐弘实(838年—840年)

· 裴及(约会昌、大中年间)

· 段文楚(855年—858年)

· 李蒙(858年—861年)

· 李弘源(861年)

· 段文楚(861年—862年)

· 胡怀玉(862年)

· 蔡京(862年)

· 郑愚(862年—863年)

· 康承训(863年—864年)

· 张茵(864年—865年)

· 李耽(866年—869年)

· 张鹏(871年)

· 辛谠(874年—879年)

· 张从训(881年—882年)

· 崔焯(882年—884年)

· 周岳(891年—892年,未任)

· 滕存免(892年—897年)

· 李鐬(897年—901年)

· 周承诲,赐名李继诲(901年,未任)

· 朱友宁(约唐昭宗时)

· 叶广略(905年—911年)

建武军节度使:

· 刘弘弼(942年—943年)

· 刘弘泽(943年—944年)

· 刘弘邈(944年—954年)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2)

唐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繁荣兴盛的时期,诗歌散文名家大作频出。许多作品收集于《全唐诗》和《全唐文》中,其中和邕州有关的有以下两篇。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3)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是唐代李峤调露元年(679年)监军南下,平叛得胜,在归途中创作的一首诗。出自《全唐诗》。诗:

鸣鞞入嶂口,泛舸历川湄。

尚想江陵阵,犹疑下濑师。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

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

芳树吟羌管,幽篁入楚词。

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4)

这是第一首吟唱邕江两岸风光的诗歌,李峤也称为第一个赋诗邕江的诗人。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5)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是唐代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简称《马退山茅亭记》,文: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锺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故志之。”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6)

元和十一年(公元811年),柳宗元堂兄柳宽为官邕州,在马退山南建了一座茅亭,在柳州任刺史的柳宗元与友一同前来登山游玩并为之撰文,曰《马退山茅亭记》。马退山位于邕州东北(四厦岭、天狮岭一带),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山势趋而复返,如马之退得名。”远眺如骏马昂首回顾邕垣。马退山茅亭,成为有章可寻的邕州第一个风景点。因柳宗元的千古名篇《马退山茅亭记》,让南宁马退山茅草亭与王羲之笔下的稽山阴兰亭、欧阳修笔下的琅玡山醉翁亭相齐名,并称中国三大文化名亭。一时马退山声名远播。

《马退山茅亭记》其中最出名的两句,其一是“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是成语“钟灵毓秀”的出处,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其二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指美因为人的欣赏而使其价值得到呈现,这句话对后世的文化艺术欣赏起到很大启发作用。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7)

唐代邕州(南宁)名字由南晋州—邕州—朗宁郡—邕州的名字变更,更经历了夷獠攻陷、南诏两次入侵、黄峒蛮变等多次战火的洗礼,可以说是命运多舛【chuǎn】。民族矛盾和边疆冲突多次发生,地区形势的复杂,使得唐代中央王朝不断加强了邕州的管理等级和驻军力量,先设都护府,后设经略使、岭南西道节度使和建武军节度使,逐渐树立了邕州作为岭南西道区域重镇的地位,对维护边疆稳定与民族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唐邕州 典籍里的邕州南宁(38)

下一篇讲宋代邕州,另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邕州历史上影响最大、也是最悲壮的时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