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中中学迎来了150周年校庆,正逢历史上巴中首位清华大学生岳中第教授回到巴中老家探亲。我有幸在他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闲暇时与他攀谈一番。如今七十八岁的他才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了下来,终于闲下心有时间回到自己的故乡。据悉,岳中第教授是巴中中学高60级毕业学生,中国航空集成应用及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在陪同他漫步在母校校园时,倾听着他当年的人生故事。他在中航工业工作近50年里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航空梦,我想他有太多的经历值得与我们家乡青年人分享。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符松教授(雄关漫道访巴中市首位清华大学生)(1)

岳中第,1940年出生在四川南江县关门乡的农民家庭。由于家贫,九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虽然那时他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水平,但是在他的刻苦努力下,不但算术进步快,历史及语文也能背诵,很快受到老师的赞誉,小学毕业时成绩已是全班的前几名。1954年夏季关门乡全校五十多名到县城考初中,他名列第一,这份荣誉使他在乡邻小有名气。

儿时的岳中第家境贫穷上不起学,他回忆道:“那时为了筹集我上初中的第一年学费,父母亲卖了自家山上三十多棵大柏树,以每棵一元多的价格,将卖的四十元钱度过了难关。自此每新学年开始,父母为我的学杂费东奔西走到处求人,亲朋好友几乎都是我读书时的债权人。后来到县城读书,为了省吃俭用常常独自步行一百多里路,本身瘦小的我,能挺过来都实属不易。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中我逐渐迷上了数理化学科,在南江就读初中57级后,我便考入了巴中中学。”

岳中第在巴中中学读高中时,那时候学校为支持大办钢铁,他步行给南江铁厂送过粮。为了农村扫盲,他利用周日给农民上夜课班,还到元顶山上农场参加劳动,还参加农村夏粮收割。就在他读高三时,突然得了夜盲症,晚上无法看书学习,经校医检查说是身体严重营养不良。他说:“就在我孤立无助的时候,老师将我的情况反映给学校领导那里去了,是林绍全校长决定补助给我两斤猪板油和四斤黄豆,用猪油榨黄豆后发放给我,并要求我每天吃一二两。经过两个月的调理后,我的视力才恢复正常。为了回报学校老师和领导对我的关怀,我在学习中有了使命般的干劲儿。毕业时的高考,我在考出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填写志愿时,我知道清华大学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我当即就确定为第一志愿,最后真是如愿以偿,我以高分进入了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成为了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符松教授(雄关漫道访巴中市首位清华大学生)(2)

而今,不少人认为考上了好大学,人生的旅途就轻松多了,其实,作为有奋斗理想的人,这仅是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岳中第说:“我出生在原始的大巴山,记得很小的时候偶尔看到天上的飞机就觉得特别新鲜和神奇。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要坐上飞机去看看这神奇的缘由。尽管那时上清华正是我国三年特大自然灾害时期,再加上由于家庭贫寒,离家后所自备的衣服十分单薄,无法抵御北京的寒冬。当我正为这事犯愁时,学校很快为我们补助了棉衣、棉裤,床上被褥等。学校还帮助为我办了最高助学金,每月补助12元5角伙食费,4元的零用钱。面对如此大的帮助和关怀,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在我年轻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从大二到大五,他一直担任北京市中学生辅导员,经常给高三学生讲数学竞赛题,极大的培养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他还与学生一道听大科学家的讲课。他回忆说:“有一次,我到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作辅导。正好遇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给高三学生上辅导课。我悄悄与中学生坐到一起,华罗庚教授的讲述从日常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既有运筹学问题,也有优化设计问题,他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66年6月初,当他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时,全国爆发了所谓的“文化大革命”。1967年9月,国家下文:66与67两届毕业生同时分配,他的前三个志愿全部填写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后来他被分配到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趯县——中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正当他满怀激情地走向新生活时,这些分配的大学生们却统统改分到解放军部队农场去接受劳动锻炼。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符松教授(雄关漫道访巴中市首位清华大学生)(3)

1970年初,岳中第同志才回到陕西中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初入航空科技大门时,虽然理工基础好,但航空科技基础却比较薄弱,好在他的妻子宋宝真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所学专业是飞机结构力学。在她的支持下,岳中第胜利的完成了一个个航空科研任务,在相关领域填补了国家的空白,他说:“那时国门紧闭,世界上的许多先进技术对中国都是封锁的,为了掌握国内外航空的发展动力与进展,我们往往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走访国内外各知名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在三线建设的山沟里,生活环境极为艰辛,妻儿老小遇到的困难更是难以言表。为了与别的单位协作,我们不得不离乡背井,走南闯北,昼夜不分的工作。”

我们了解到,岳中第同志自1970年到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接受第一个计算机任务“水轰5全机静力实验数据处理技术”,到1974年接受“运十飞机强度计算方法研究”的重要任务时,数学软件组只有他与另一同事两人,面对民用机设计强度室的落后现状,各大结构部件既要独立开发,又要采用不同数学方法:即机身采用矩阵方法,机翼采用有限元位移法;尾翼又要采用人工计算与力法相结合等技术。经过他与课题组人员深入分析,紧密合作,终于开发出一个实用通用的结构分析软件,统一解决了大飞机型号的结构分析诸多问题。他们编写的技术报告,参加了1978年航空部召开的科技成果交流大会上,岳中第同志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1985年,中国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派他出席在英国举行的第四届国际CAP学术会议及展览会,这是中国航空界第一次派团参加国防学术会议。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符松教授(雄关漫道访巴中市首位清华大学生)(4)

第四届CAP国际学术会议使岳中第同志大开眼界,他看到了自己所在领域与世界的真实差距,他深深的思考着,如何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继续前进,真真切切追赶国际的先进技术,1984年初至1987年底,上级任命岳中第同志为专家工作队副队长,协助著名航空制造专家队长李声远的工作,同行19名成员前往德国东部城市慕尼黑,在美丽的巴伐利亚的军用飞机公司(MBB)发展研究部工作。他说:“我们通过与德国专家长期深入的接触后,感受最深的是如何以科学的态度选择与构建集成系统的开发。双方专家严肃认真的评测了世界上已有的商用CAP、CAE、CAM、DBMS及各种开发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并与之接轨的工作平台。”

当岳中第同志顺利结束国外航空科技合作回国后,1988年10月,航空部调他回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工作。目的是将他们航空技术团队的核心骨干人才集中到北京,将国外学到的专业技术与国内的工程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好的为航空事业服务。在所里设计师们大力支持下,他和他的助手及所带硕士研究生共同努力下,从系统的特征结构概念的提出,到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完成,从计算几何方法的探索,到快速建模的核心支撑技术的形成,他们总是在摸索中前进,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他们研制的IBM计算机系统图形核心支持系统(CGI-2),获得航空部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同年,飞机起落架三维有限元分析系统(LCAE-89),获得航空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成都611所CAPSI系统研制与xxx型号设计攻关,获得航空部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1994年,飞机集成设计应用系统工程—CIEM研制,获得航空部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1995年,飞机集成设计系统工程—CIEM研制与应用,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1996年,飞机集成设计系统工程—CIEM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岳中第个人也先后获得航空工业部科技先进工作者、625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直到2000年办理退休手续,而后2006年至2012年,又在中外合资公司从事技术咨询与服务,足迹遍及祖国的东西南北。他一心一意把精力投入到我国航空工业的工作中,把一切都献给为了中国CAE的发展中。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符松教授(雄关漫道访巴中市首位清华大学生)(5)

当巴中中学的老师们称赞他是我国顶尖科学家时,岳中第教授谦和而风趣的说:“我哪是什么大科学家哟!航空领域是离不开科研一线工作者的精诚团结,我只是当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岳中第教授在巴中一路走一路感叹,特别是当他看到如今的巴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让他倍感欣慰和自豪。他说:“多年以来,我一直怀有一个航空梦,这次回到家乡以后,我又多了一个梦,那就是看到家乡振兴跨越发展,人民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幸福的梦!”

转载自巴中V青年,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o_rRQFPJ4KeC7e0bcJKz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