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兽医:解读猪绦虫病的防与治

舞墨兽医 2019.12.24

猪绦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猪带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部位繁衍增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寄生虫病,大众所熟悉的“猪囊尾蚴”就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幼虫主要寄生于人畜横纹肌部位,其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甚至可侵入心、脑、眼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结合长期兽医临床实践具体总结实用高效的综合防治方法供业内参考。

关键词:猪带绦虫 中间宿主 临床症状 诊断 防治措施


致病原

致病原是猪带绦虫及其幼虫(猪囊尾蚴),成虫是带科带属的一种大型绦虫;成熟的幼虫外形呈椭圆状、半透明包囊,囊腔内充满液体,囊壁为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乳白色小结节(头结),头结上有四个圆形吸盘,最前端的顶突上有两排角质小钩(约25-50个小钩)。一般而言,本病属于条件性致病,因为猪囊尾蚴构成感染发病要经过体内外的循环发育史,猪和野猪是重要的中间宿主,犬科、猫科动物及骆驼也可能是中间宿主,其中人也是重要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成虫寄居于人的小肠段,虫卵或孕节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养殖环境或饮食源,被猪误食摄入后进一步发育成为具有感染力的成熟幼虫;猪囊尾蚴在猪体内可生存数年,达到一定年限后即会钙化死亡;人类食入未经高温煮熟猪肉,其中如果含有感染活力的猪囊尾蚴,就会为卵囊提供进一步发育所需的营养环境,经48d左右发育成为成熟的虫卵,50d以后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虫卵或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由此可见,本病的源头控制在于消灭传染源“病猪”和“带虫(卵囊、孕节)的粪便”,包括感染了猪囊尾蚴的人所排出的粪便也要作妥善的无害化处置。

流行特点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高温高湿、污染指数超标的环境条件下最为高发,所以久雨放晴的春夏季相对高发。猪群感染发病率与猪舍环境污染程度、饲养管理方式相关,特别是与饲养管理人员卫生习惯和猪群的卫生习惯密切相关,猪场(舍、栏)未执行到位的保洁消毒处置是造成本病高发的直接原因,人畜粪便污染养殖环境及饮食源是最重要的原因,猪有异食癖、喜舔舐粪污的最容易感染发病。本病多呈零星散发、区域性流行态势,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当地罹患绦虫病的动物(人、猫、犬等其他中间宿主)数量成正比。在自然条件下,猪是高敏易感动物,囊尾蚴可在猪体内存活3-5年,野猪、犬、猫也可感染,人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也可作中间宿主)。

临床症状

发病早期由于带钩蚴在猪体内移动引起相关组织损伤,具有轻度至中度的致病作用。由于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症状,当寄生于脑部时,可破坏大脑的完整性,会引发癫痫、惊厥、角弓反张等、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此时动物机体防御能力显著下降,严重时直接导致死亡;当寄生于眼部时,可引起视力障碍、羞明或失明;当寄生于呼吸系统(肺部、气管及支气管)时可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呼吸啰音等;寄生于腿部肌群时可致运动障碍、行走困难、肢体不灵活、跛足及瘫痪等。整体视诊可见病猪生长发育明显抑制、渐进式消瘦及贫血,发病后期严重营养不良,体型会出现异常变化,如“纺锤形、葫芦型、狮子头”等。剖解变化主见:大部或局部肌群组织中含有囊尾蚴,在脑、肝、脾、肺、眼及淋巴、脂肪组织中亦可发现囊尾蚴活体,发病早期囊尾蚴外部有细胞浸润现象,之后逐步发生纤维性变,达半年以后囊虫死亡并逐渐钙化,所以此时病灶组织中可见到灰白色或灰黄色硬性结节。

关于诊断

本病早期无明显病理异常表现所以诊断较为困难,只有当舌部浅表寄生较多囊尾蚴时可见散在微凸起的结节,有的需要触诊方可感知,也有部分阴性感染的暂无明显症状表现。本病可用碳凝集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变态反应、环状沉淀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等免疫学检查法进行鉴别诊断。在猪肉产品卫生检疫检验中,重点针对心肌、舌肌、四肢肌群等组织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有集聚成团的囊尾蚴活体或钙化组织即可确诊为本病。

预防控制

鉴于本病属于人畜共患病,所以控制传染源要针对人和动物两大类阳性感染者,主要是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卫生、官方兽医和食药安全监管等多部门要紧密配合,开展广泛性群众性防治行动,大力营造群防群控社会氛围,抓好“追踪检查、对症驱虫、检疫检验、隔离管制、督查整改”等相关管控工作。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普查区域内猪带绦虫感染患者,对患者进行有效驱虫治疗,同时对其排泄物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置;强化进出境生猪检疫检验及城乡生猪屠宰检疫(胴体检疫)把关,针对检出的阳性个体和不合格猪肉产品作妥善处置,以防形成人-畜间的循环传染链;加强猪群日常管理、尽量达到畜-粪分离,科学规划布局猪舍和调教猪群,最大化降低猪群感染发病几率;农牧区适度规模养猪场(户)及散养户要管好厕所、猪粪、猪群,严防猪只舔舐人畜粪便,应改变畜-厕套用的落后面貌,做到人有厕所、猪有专圈(舍、栏)、不使用带厕圈;严禁食用生猪肉或未经煮熟的猪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期调教猪群养成定点排泄、定点卧位、定点采食的好习惯;猪舍定期开展保洁消毒工作,长期维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充足的良性宜居环境。

治疗

当前常用敏感剂是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吡喹酮,按照30-60mg/kg内服,1剂/d、连3d;丙硫咪唑,按30mg/kg内服,1剂/d、连3d,每次服药间隔时间至少达24h左右,建议早上猪群空腹时投喂效果较好。


我国猪带绦虫病的现状(解读猪绦虫病的防与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