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金公司CICC

在SpaceX的星链计划(Starlink)的带动下,全球掀起了低轨星座计划的建设高潮,卫星发射数量从2017年开始出现显著增长。2020年4月20日,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我们认为,中国的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未来也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篇报告我们从分析SpaceX的颠覆式创新入手,看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在卫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会。

摘要

什么是SpaceX的颠覆式创新:

SpaceX在成立后十余年的时间内,极大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目前猎鹰9火箭的发射价格只有主要竞争对手阿里安五号的30%。SpaceX以每2~3周进行一次60颗卫星发射的速度,部署其星链计划,有望到2020年年底成为全球最大的卫星互联网运营公司。我们认为:1)火箭可回收技术;2)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3)卫星的工业化生产是其主要的技术创新。支撑其成功背后的原因“火箭研制 卫星研制 发射服务”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成本和速度优势。

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

我们认为卫星互联网的主要商业机会包括(1)卫星互联网 电动车,加速智能驾驶发展;(2)卫星互联网 传感器,加速能源、工业等行业物联网发展;(3)政府、海事、飞机等企业专网的宽带数据升级。在各国低轨星座的推动下,据Statista预计,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约6,000亿美元;其中,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卫星宽带市场将增至460亿美元、2020-2030年之间增长5倍,衍生应用市场将增至990亿美元、2020-2030年增长约100倍,为全球商业航天及应用服务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我们测算,SpaceX的星链计划,如果能在2020年完成第一批1600颗卫星的部署并开始商业服务,有望在2025年前后实现盈亏平衡,到2027年成为全球服务超过1000万用户的卫星互联网运营商。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如何把握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

从2015年开始,中国诞生了,以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科工火箭,长征火箭等为代表的商业火箭企业,以及以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企业。在火箭方面,双曲线、快舟、捷龙系列商业火箭已实现成功入轨发射。在卫星方面,已有长光卫星在遥感领域具有较稳定的服务能力,微纳星空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在新基建的推动下,我们认为这些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同时会带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快速发展。

看好北斗和遥感商业应用落地带来的发展机会。

经过近20年部署,中国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在定位性能上已接近GPS。未来我们看好北斗在各个垂直行业的落地,有望带动智能驾驶,精准农业、高精度测绘、智慧城市等新应用的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数据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未来我们看好基建、环境监测等下游应用的发展带动企业快速增长。

风险

商业发射订单不及预期;下游卫星应用的商业化不及预期;商业火箭及卫星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不及预期。

正文节选

Starlink掀起低轨星座的建设高潮

Elon Musk于2015年首次提出“星链计划”。该计划共分两期三阶段,计划发射总共1.2万颗卫星到550-1325公里之间的多条绕地轨道,形成一个可以覆盖全球的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并在2019年将卫星总规模扩大至4.2万颗。SpaceX从2019年5月开始卫星发射,截止2020年5月18日,已经成功发射7次合计422颗卫星入轨(含试验星),从拥有卫星数量上来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卫星运营商之一。按照目前每隔2~3周进行一次“一箭60星”发射的速度,我们预计SpaceX到2020年底将拥有约1600颗卫星,比截至2019Q3的任何国家的卫星数量都要多。

图表: 全球拥有卫星数量TOP6国家和SpaceX卫星发射计划(我们假设每月发射2次)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1)

资料来源:UCS,FCC,ITU,人民网,《SpaceX公司低轨宽带星座发展研判与启示》(国际太空,李博,2018年第8期),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我们假设SpaceX每月发射2次;SpaceX现有卫星数量截至2020/5/18数据、未来规划来源于FCC及ITU;中国数据来源于人民网,截至2019年11月底;其余数据来源于UCS,截至2019/9/30

频谱和轨道资源是卫星通信的两大核心资源,正成为争夺的焦点

绕地轨道,按照离地面主要分为地球同步轨道(GEO)、低轨道(LEO)和中轨道卫星(MEO)。

GEO轨道资源已经较为紧张,LEO轨道资源正在成为争夺的目标。GEO卫星轨道位置固定于距离赤道上方35800千米处,轨位资源有限。截至2019Q3,全球在轨卫星达到2218颗,与2011年相比(986颗)相比增长较大。

2017年全球LEO卫星数量大幅增长,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发展。1)2017年全球LEO卫星305颗,相比2016年80颗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美国的LEO卫星的增长;2)2017和2018年度的LEO卫星发射数量在300颗左右,SpaceX计划在2020年发射1600颗左右卫星,增长一个数量级;3)目前美国和中国的卫星轨道结构中,LEO卫星占比均达到70%以上,低轨卫星数量的优势较为明显。

图表:卫星轨道中GEO资源已经较为紧张,有向中低轨卫星发展的趋势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2)

资料来源:各卫星星座官网,维基百科,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根据北斗官方网站,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

新基建推动我国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

2020年以来,国家对新基建的推动速度加快,典型如5G建设正式进入实施期。“新基建”官方定义中包含“信息、融合、创新”三大关键词,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中,重点提到“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1]”。“新基建”将“卫星互联网”纳入覆盖范围,一方面说明商业航天(含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说明国家对太空开发及“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的重视,卫星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卫星互联网”有助于完善“天-地立体通信网络”,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发展至第五代。但一直是在地面组网,没有实现立体的拓展。展望未来,我们认为,6G技术或将使人类通信区域从平面拓展至空间,中低轨卫星星座与地面网络深度融合,将在未来网络演进中不断成熟,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网络。“5G 卫星联网=6G”是重要的发展方向[2]。

图表: 2020年4月20日发改委给出“新基建”的国家权威定义及范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3)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新华社,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卫星互联网是地面网络的重要补充,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4)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SpaceX官网,爱航天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商业航天的市场在哪里

传统的航天应用以卫星为主,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产生了新的方向,在卫星通信领域出现了卫星互联网,以及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测等。更长期的如建设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也是人类航天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图表: 商业航天的应用方向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5)

资料来源:各运营商官网,《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GSA,Euroconsul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Statista预测全球航天经济到2030年接近6,000亿美元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6)

资料来源:Statis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 无人驾驶或引领下一波科技浪潮。我们认为,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相比,具有:1)优势:覆盖面积广;2)劣势:由于轨道位置较远、发星成本较高等原因,信号时延长、覆盖深度弱、通信速率低,因此需要新的终端支持。我们认为,通过电动车 卫星通信互联网的垂直整合,可以打破车联网建设资本开支较高和覆盖较差的问题,或将为智能出行行业带来下一波革命浪潮。

卫星导航:北斗三代性能接近GPS,关注垂直行业发展机会。北斗三代全星座部署完成后,性能接近GPS。目前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大部分安卓手机(如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与应用已经全面支持基于北斗的定位服务,运营商的5G基站也全部采用5G授时服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们看到,北斗在智能驾驶、精准农业、高精度测绘、智慧城市等行业的落地,有望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北斗产业链中,拥有技术壁垒与资质壁垒的公司如中国卫星、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值得关注。

卫星遥感:基建、环境监测等商业应用快速崛起。1)根据Euroconsult,2017年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及增值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6亿美元,2025年预计可达73亿美元。2)基建、环境监测目前在数据增值服务市场中占比分别为26%和22%,商业应用快速崛起。3)我国卫星遥感行业在应用层次、深度和广度上均有较大发展空间。全球来看,Planet Labs与DigitalGlobe在遥感卫星的数量及分辨率上较为领先;国内市场,长光卫星的遥感数据已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

图表: 卫星互联网面向通信市场的四大细分领域的商业机会探析(全球)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7)

资料来源:各运营商官网,SpaceX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SpaceX卫星互联网(即Starlink)测算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8)

资料来源:各运营商官网,FAA,SIA,SpaceX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商业火箭是目前制约商业航天发展的瓶颈之一

商业火箭:回收与复用是实现低成本、高效发射的关键因素。SpaceX在商业发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其成功背后主要由于领先的可回收与重复使用技术。我们以猎鹰9的发射价格为基础测算,在一子级重复使用、二子级不重复使用的情况下,回收复用10次后的火箭成本可节省56%。我们认为,实现低成本的关键在于:(1)合理的推力与箭体结构设计,为实现入轨发射奠定基础,(2)可重复使用且成本可控的液体燃料,(3)在大范围变推力、姿态与导航控制、着陆支撑等火箭回收复用的技术难点实现突破。中国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1)运载火箭的推力从小到大,(2)推进剂从固体到液体,最终(3)发展可回收与可复用技术,大规模降低成本。

图表: 低成本商业火箭的技术发展路径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9)

资料来源:FAA,各公司官网,维基百科,中金公司研究部

卫星生产从“定制化”时代走向“工业化”时代

2014年之前,全球每年发射卫星数量约百颗。随着低轨星座的兴起,卫星年发射数量经历了100—>; 300 —>; 1000颗的迅速增长,我们测算微小卫星生产将为全球新增200亿美元/年的产值。卫星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的变化。在生产模式上,我们认为,主要有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线、快速AIT、供应链优化四个主要影响要素。同时,卫星研制生产周期也将从传统的30个月缩短到数周/天时间。

图表: 在技术和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卫星有望从“定制化”走向“工业化”生产

北斗卫星产业链前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在哪里)(10)

资料来源:人民网,SpaceX官网,Airbus官网,《卫星与网络:星座计划密集式出现,国内或可建设卫星工厂》(卫星与网络, 2018年第12期),中金公司研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