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在聊起教育孩子时,没有不感慨的。

有的家长在督促孩子写作业时,像是在练狮吼功,弄得楼上楼下,地动山摇。

还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血压飞升,气急败坏,打坏了不知道多少棍子、衣架和扫帚。

许多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里管不了,但自从来到书院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自律、好学。

庖丁解牛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隐喻的教育智慧)(1)

家长们都非常奇怪,总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他们来到书院时,看到我们和孩子们相处得非常默契。孩子们变得安静从容。师生之间没有责骂争吵,也很少互动,交流也并不多,然而一切始终井然有序。孩子们快乐开心,朝气蓬勃。

有的孩子呆在书院里一段时间后,简直是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为什么孩子在书院里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隐喻的教育智慧)(2)

我经常用庄子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向家长们解释其中的奥秘。

庖丁在给文惠君宰牛时,曾经向国君解释过自己高超的宰牛技艺的奥秘。

他说: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还是牛完整的形体;宰牛到了第三年后,就能够理解牛的解剖结构了。再到了后来,他就掌握了用心去感知牛的解剖结构了,不需要再用眼睛和各种感官观察和感知牛的结构了,而只是纯粹地用心去感知牛的结构了。

他在宰牛时顺着牛躯体中的结构行刀,始终顺着肉与肉之间的缝隙和骨节间的空隙处行刀;顺着牛躯体中的组织完整解剖,而行刀到了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则从来不会用刀去硬碰,行刀到了那些粗大的牛骨时更不会用刀去硬砍了!

庖丁还说:好的厨师,每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经常会用刀切割牛肉;普通的厨师,每月就需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经常会用刀去砍牛的骨头。

庖丁的宰牛的刀用了十九年了,宰掉的牛多达几千头了,刀口依然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因为牛的躯体内的骨与肉之间到处都会有空隙,而用薄薄的牛刀在牛骨与牛肉之间的空隙中行刀,就始终宽敞有余。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对孩子的了解就像庖丁对牛的解剖结构一样的了解时,教育起孩子来,就会游刃有余了。所以,当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遇到问题时,不要着急,而要安静下来,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却又要急于求成,那么,只能像那些不了解牛结构的宰牛屠户一样,拿着牛刀乱砍一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