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二十八难,名为号山逢怪。号山是那?号山就是唐僧师徒遇到红孩儿的地方。简而言之,第二十八难就是唐僧师徒在号山遇见红孩儿的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来到号山之前,唐僧见此高山,立马心惊勒马,急呼孙悟空。孙悟空上前,唐僧就担心地对孙悟空说:“徒弟啊,你看前面又有高山,恐怕又有妖魔来害我啊!”唐僧惊惧,而孙悟空却笑着回答:“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孙悟空的自信从言语中流露,与唐僧的担心害怕成了鲜明对比。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八十一难详解(1)

孙悟空的话,打消了唐僧的焦虑害怕之心的吗?书中用了一句“长老只得宽怀,加鞭策马”。一言道出唐长老其心惧未息,无奈前行的事实,快马加鞭只想速速离去。唐僧此时的心态,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恐惧与害怕已经埋进唐长老的心底,看见高山便想起了妖魔。修行即修心,此心对否?

唐僧在悚惧中前行,而在这时,红孩儿也登场了。从山凹中升起一朵,冒到九霄之中,结聚成一团火气。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八十一难详解(2)

孙悟空见了大惊,连忙将唐僧托着脚,推下马来,叫道:“兄弟们,别走了,妖怪来了。”八戒沙僧连忙持兵器,把唐僧围护起来。那红孩儿升在空中,见此情形,自知如此难以得手,故心生一计,欲以善迷得手(何谓善迷得手?我想到一句话: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好人可以用善良的方法去欺骗他)。于是就落下云头,在山坡里变作一个七岁顽童,用麻绳捆住手脚,吊在松树梢头,声呼救人,以引来唐僧师徒。

孙悟空见空中红云散尽,火气全无,便以为无事,便请唐僧上马走路。唐僧此时便问道:“你说妖怪来了,怎么又敢走路?”孙悟空于是便解释出:“我才然间,见一朵红云从地而起,到空中结做一团火气,断然是妖精。这一会红云散了,想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伤人,我们去耶!”八戒顺势加腔一句,孙悟空又做了过路妖精可能是赴宴妖精的说法。

对此说法,唐僧信不信那?书中写道“唐僧闻言,也似信不信的,只得攀鞍在马,顺路奔山前进。”唐僧信与不信其实都没有选择,而当一个人被自己手下指挥行动之时,是不是有种无能之感?当师父被自己徒弟安排的时候,师父会是一种什么心态?人的安全感,是在自己能掌控局面的时候才有,而当感觉自己失去掌控能力的时候,人的心里多数是不安的。唐僧的上一难是什么?被魔化身。但在被魔化身的这一难中,最凶险的其实是孙悟空的那一根铁棒。也许恐惧、不安、不信任在那时已经种在心底了吧!孙悟空在那时,可能也就失去了被唐僧完全信任的可能,后期矛盾的激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那这时候,唐僧对孙悟空信任不信任那?我想信任还是占多数,唐长老怀着这份生疑的信任,继续前行。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八十一难详解(3)

然后就遇到了孙悟空各种言语搪塞的事实(眼见为真未必真,真言真语还看心。),让唐僧对孙悟空逐渐失去了信任。唐僧行在路上,听到红孩儿喊叫救人之声,就问孙悟空:“徒弟啊,这半山之人,是哪里什么人叫啊?”孙悟空上前插科打诨,不说救命人叫之声,说抬轿。唐僧乃正直之人,道“不是扛抬之轿,是叫唤之叫。”孙悟空说自己知道,劝唐僧别多管闲事,赶紧赶路。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八十一难详解(4)

唐僧听从了孙悟空的话,继续前行。走了没多久,又听到了救人之声,唐僧乃慈悲之人,便又对孙悟空讲:“听这叫声不是鬼魅,可能是个有难的人,我们可去救他一救。”孙悟空知这妖怪手段,自然不依,依旧解释一番。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八十一难详解(5)

唐僧只得依从孙悟空,又加鞭催马而行。孙悟空被红孩儿叫得烦了,也用了一个移山缩地的法术,将红孩儿甩在了山后。唐僧再闻救人之人,只听得山后之声,对孙悟空说:“这人没缘法,没遇到我们,你听他在山后叫那。”(佛教素重缘法,唐僧此言本就有宽己心之意,言说自己未救,非因无心,而是无缘。但接下来八戒的一句话却又让唐僧无言。)八戒听见唐僧说话,就答了句说:“在还在山前,只是如今风转了也。”(八戒这一句,便算是伏笔了)孙悟空见八戒说话,他心里明白啊,所以开口只督促赶路。师徒遂皆无言,都想快速过去此山。

如此三番两次,其实都在消耗唐僧的耐心。

再说红孩儿,在山坡里叫了好久,也不见人来,心下也是着急,于是又纵身九霄之上,立空观看。孙悟空见了又是大惊,认得妖怪又来了,连忙又拖着脚把唐僧推下马来,说道:“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了!”慌得八戒、沙僧忙拿兵器,围护住唐僧。

红孩儿只在空中观看,见孙悟空三人护住唐僧,知道难以得手,便心中思量道,先弄倒那个有眼力的,方才能得手。于是又复落入林中,变化成孩童,在前路等候唐僧,这次距离更近了一些,连半里都不到。

红孩儿落入林中,红云散去,孙悟空复请唐僧上马前行。唐僧又问:“你说妖精又来,如何又请走路?”孙悟空说:“这还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惹我们。”再闻孙悟空此言,唐僧却是不乐意了。书中写道:

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搊着脚,捽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

唐长老心中却是存了怒气了,怒从何来,他怀疑孙悟空是故意捉弄于他。先前他于山前,提醒徒弟时,孙悟空自言无事;到了山中没有看到一个妖怪的影子,却两次被徒弟无故从马上推下来,说有什么过路的妖怪。最后一句更是质问,你就不怕我跌伤了吗?总而言之,就是唐僧对这一段路程的抱怨,其实无大问题,孙悟空只需恭恭敬敬的对师父服个软,说句:“师父,是弟子莽撞了,还请师父见谅!”之类的话,估计就过去了。但孙悟空上来却来了一句:“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唐僧闻言,顿时大怒,立刻就要紧箍咒,最后经沙僧苦劝,才又上马前行。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八十一难详解(6)

西游记取经路线图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八十一难详解(7)

其实在这一段的路程中,唐僧的心态便有了很大的问题,可以说由恐惧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唐僧心中存了挂碍,没有了一开始离开长安时勇猛精进,无畏生死的勇气。而是开始了担心、害怕、忧虑、恐惧,失却了平常心!而怀着这样一颗心前往西天拜佛求经,估计连灵山的大门也摸不到吧!

总结: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而唐僧在这一难的表现,可以说心有挂碍,因而心生恐惧,心生猜疑,乱迷自心,认真为假,而因此发怒,起了嗔念。这嗔念一起,劫难自然就随之而来了!

为什么说这嗔念一起,劫难就来了那?因为佛家还有一句话“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功德有何用?功德有护身的功用,你自身的功德都被嗔念怒火压制了,那他还有什么作用那?所以在心起嗔念的时候,人们总会更容易犯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