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论语学而时习之的感悟 读懂论语1.16(1)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前面提到过,前十四章如一幅画,第十五章如一首诗,诗画相得宜彰,这一件作品还缺什么?题目啊。这第十六章就是本篇文章的题目,题目即核心思想,即文章灵魂。本篇文章气势如虹,行笔如龙,题目的作用,可不就是“画龙点睛”。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是担心的意思,“不己知”即“不知己”。对一般人来说,生活在世间,最怕一个“死”字,活着是最大的愿望,既使口里喊着、心里想着自己是“无私”的,是为别人活着,但潜意识里还是先让自己活着,因为自己活着也是为别人活着的前提。活着即存在,所以,一般人自我存在的意识特别强烈。人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一个人存在的证明不仅来自自我感知,也来自于其社会关系的存在。当一个人失去社会关系时,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也会消失。而别人知道自己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别人不知道自己便不会与自己产生关系。别人知道自己,是建立在自己的一些符号、标志之上,如自己的姓名、长相、性格、职业、事业、成就等等,所有与自己有联系的“信息”,都是别人知道自己的依据,也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一般人就是靠这些“信息”生存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这些身份“信息”,就可能连自己也不能认识自己了,那就等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很多“失忆”的人来说,不知道自己简直是一件恐怖的事。而让别人知道自己,也是让自己能知道自己的一种“备份”。所以,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自己存在的一种“无私”理由,更不必说出于“自私”的原因,为了名利的需要而让别人知道自己了。所以,一般人总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即“患人之不己知”。然而对于“学”者来说,“学”是自己修道、得道的事,是一种“冷暖自知”行为,不但与自己的身份“信息”无关,更与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无关。只要自己有“学”,自然有“知”,用不着担心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故孔子首先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最开始第一章提到过“习”的三种方式“练习、试习、实习”,对应着“学”的三个阶段“修道、得道、行道”。而一般情况下所谓“学”即“修学”,亦指“修道”。修学的目的在“得道”,得道之后才能“行道”,得道得的是什么?行道靠的是什么?就是“知人”。“知人”,是修道的目的,是得道的结果,是行道的工具。“知人”是“道”的本质、本性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