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shuraSJ@bigfun社区

·武藏坊弁庆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1)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2)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3)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4)

·原型:武藏坊弁庆(1155.3.22?-1189.5.17)

·主要事迹:在五条大桥进行“刀狩”与遮那王(源义经)相遇、作为义经家臣活跃

·生涯概况:

武藏坊弁庆(むさしぼうべんけい)生平不详,关于他的记载大多来自《源平盛衰记》《义经记》《平家物语》《弁庆物语》等军记物语和后世传说。根据较普遍流传的说法,弁庆是一位名叫湛増的寺院住持强夺某大纳言之女为妻,怀胎18月而生《弁庆物语》中的说法则是3年,明显效仿了哪吒的传说)。婴儿出生后,已有两三岁小孩的大小,长发齐肩、牙齿齐全。犯下破戒罪孽的湛増毕竟是佛门中人,因此视这个出生带有异象的孩童为妖孽,打算亲手除去这一孽种(同时也为遮盖自己的丑闻);关键时刻,婴孩被其叔母所救,并带到京都抚养,为其起了一个幼名——鬼若《义经记》中的说法;《武藏坊弁庆物语绘卷》《弁庆物语》《桥弁庆》等作品中则称“若一”)。

后来,鬼若于比叡山出家为僧,法号为“武藏坊弁庆”;之后弁庆作为游僧云游四方,后来到京都并长驻于此。在京都,弁庆留下了其生涯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1169年)传说,京都的五条大桥上有一名身材魁梧、武艺高强的僧兵,他力大无穷,每往来一名武士便会对武士大打出手,无人能够招架他旋风般的进攻;获胜之后,这名僧兵便会将败者的佩刀作为战利品取走——这名僧兵,便是云游到京都的武藏坊弁庆;他的奇特行径被称为“刀狩”,从字面理解即为“狩猎佩刀”。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5)

现在的五条大桥,在《名侦探柯南》中有过出镜

弁庆曾许下宏愿,要在五条大桥上夺取整整1000把刀,而在其已经取得999把、还剩最后一把即可实现宏愿之时,他遇到了一个改变其终生的人。此人名唤牛若丸,在鞍马寺出家修习,法号“遮那王”——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源九郎判官义经

年仅11岁的遮那王在某日晚上归寺途中,于五条大桥上邂逅了武藏坊弁庆。弁庆看上了遮那王随身佩戴的黄金太刀,因此上前挑战;岂料在鞍马山大天狗处习得一身武艺的遮那王身轻如燕,弁庆虽膂力过人、勇武非凡,但在敏捷技能点点满的遮那王面前处处受制,最后败下阵来。自恃武艺过人的弁庆对遮那王的身手心服口服,拜倒在遮那王面前;后来遮那王元服,改名“源九郎义经”之后,一直追随遮那王的弁庆顺理成章成了义经最亲密的家臣。二者的人生从此如同藤蔓一般,紧紧缠绕在了一起。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6)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7)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8)

反映弁庆与牛若丸(遮那王)在五条大桥交战的浮世绘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9)

武藏坊弁庆羁绊礼装“五条大桥的邂逅”(五条大橋の邂逅),描绘的就是这个闻名遐迩、无人不晓的传说

此后,弁庆作为深受义经信赖的近臣,一直陪伴于义经鞍前马后,在义经参与的历次战役中奋战。根据后来镰仓幕府官方修订的编年体史书《吾妻镜》(又名《东鉴》)记载,元治元年(1185),弁庆曾作为义经的随从一同游览于京都一带,书中有“弁庆法师以下相从”、“相从豫州之辈纔四人,所谓伊豆右卫门尉、堀弥太郎、武藏坊弁庆”的语句留存——这是“武藏坊弁庆”这一人物在官方正史中极其稀少的记载,也是为数不多可确认其真实存在的证据。

随着权倾一时的平氏一族走向衰亡,源氏一族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历代政权稳定之后的固定环节:诛杀功臣。先是被称为“旭日将军”的源义仲木曾义仲)与源赖朝为首的镰仓方交恶,后者于1184年派遣异母弟源范赖源义经率军讨伐驻扎京都的义仲,义仲败亡;此后,义经又因赖朝令其讨伐叔父源行家而与赖朝决裂,被赖朝讨伐,无奈出奔奥州(本州岛东北地区,今仙台市及周边地区),投奔位高权重的奥州镇守府将军、奥州藤原氏一族族长藤原秀衡。秀衡曾对义经有恩,此次义经落魄前来投奔,秀衡慷慨的接纳了义经一行人,安排源义经在高馆(又称衣川馆)居住。得知义经一行人身在奥州的源赖朝软硬兼施向秀衡施压,令其交出义经,但秀衡不为所动,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大可一战的态势拒绝了赖朝的要求;赖朝亦忌惮奥州藤原氏的强盛实力,只得按兵不动。

好景不长,藤原秀衡于1187年去世,义经失去最后的庇护人。尽管秀衡临终前交代其三个儿子泰衡、国衡、忠衡应奉义经为主君,共抗镰仓幕府;但赖朝暗使手段,成功从内部分化了奥州藤原氏,继任家督的藤原泰衡决心讨伐义经。1189年,藤原泰衡派家臣长崎太郎率500骑夜袭义经所在的衣川馆,义经家臣们迅速迎战,以武藏坊弁庆为首的8人死守玄关大门,誓死护卫主君。

随着战事越发激烈,深知大势已去的武藏坊弁庆退入衣川馆内殿,向侍奉一生的主君义经告别。告别之后,弁庆重返战场,舍命奋战,以至敌军甚至无法近身;敌军弓箭手遂向弁庆围射,一时间弁庆羽矢遍身,却仍杀敌不止。突然,弁庆以手中长刀掠地,如同护法仁王(佛教中的护法罗汉,俗称哼哈二将)一般屹立于玄关之处,对敌军怒目而视。敌众一时不知弁庆生死,竟不敢上前查看;直到一匹战马受惊将弁庆撞道,众人才知弁庆已死(上一个这样的是典韦,“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这如同仁王立姿仁王立ち)一般的壮烈死法,被称为“立往生”立ち往生)。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10)

仁王像

武藏坊弁庆因其生前惨烈的最后一战而被后人铭记,成为被后人传诵的英雄,在后世诸多能剧净瑠璃(木偶戏)等传统艺术形式中多有登场;反映弁庆生涯的浮世绘层出不穷,被町人(市民阶层)所广泛喜爱——但是,FGO中的这个“武藏坊弁庆”,并非历史和传说中记载的角色,而是一个冒名顶替的冒牌货

(注: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请谨慎观看)

从弁庆的羁绊故事五中得知,他的真实姓名为“常陆坊海尊”(ひたちぼうかいそん)。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11)

常陆坊海尊画像( “源義経公東下り絵巻”所绘)

常陆坊海尊生卒年不详,在可考的史料中并没有任何与海尊有关的内容;关于此人的记载主要出自《源平盛衰记》《义经记》《平家物语》等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传说海尊为园城寺(一说比叡山)出身的僧人,和武藏坊弁庆一样是武艺高超的和尚,有着天生神力,常和同为出家人身份的弁庆并肩作战,十分活跃(从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出,这个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和武藏坊弁庆是重合的)。在义经被赖朝迫害而前往奥州之时,常陆坊海尊作为义经的家臣一同前往奥州,和弁庆一样为捍卫主君义经而在衣川馆与藤原泰衡的军势交战——不同的是,弁庆为了保护主君血战到了最后一刻,而海尊却从这场惨烈的战事中存活了下来。

常陆坊海尊到底是畏惧死亡而临阵脱逃,还是被幸运之神眷顾成为战场上的幸存者,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海尊在衣川馆之战活了下来,此乃不争的事实。据说海尊曾连同义经的几名家臣一起参拜某座山中的寺庙,从而获得了不老不死的奇遇。后来传说,不老不死的常陆坊海尊就这样度过了漫长的400年岁月;在这400年中,对自己当年没能和弁庆一样为主君殉死而感到悔恨和羞耻的海尊云游天下,不停地传颂着义经和弁庆的传说,作为对自己的惩罚和对当年独活下来的赎罪——根据江户时代初期的哲学家、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的《本朝神社考》,当时有一名四处讲述源平合战故事“残梦老人”残夢という老人),被认为就是隐姓埋名活了400余年的常陆坊海尊;现在岩手县洋野町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被认为是海尊之墓的遗迹。

·人物轶事:

·关于弁庆的身世一直存在争议。传说中弁庆的父亲是一位名叫湛増的寺院住持——“湛増”这个名字是真实存在的。日本纪伊半岛东南部熊野地区的熊野三山,自907年宇多法皇参拜参拜之后就成为重要的信仰源地(“熊野信仰”)。管理熊野三山的并非朝廷派遣的三山检使,而是握有实权、被称为“熊野别当”的武家代表;传说中作为弁庆父亲的“湛増”,在历史上是第21代熊野别当,曾经率领着熊野水军援助源氏——这明显与传说相悖;真相如何,如今已不可考;

·传说弁庆乃是鬼之子,出生时全身铁黑,刀枪不入;但即使是这样的弁庆,在被击中胫骨(小腿内侧)时也会因疼痛而落泪。后来,这一典故衍生出“弁庆の泣き所”这一俗语,意为“强者唯一的弱点”——可以近似理解为“阿喀琉斯之踵”;

·在和义经、弁庆有关的传统能剧剧目《安宅》中,有一个重要剧情“劝进帐”,这个剧情起源自和弁庆有关的“安宅传说”:传说义经在被赖朝迫害后,决心投奔昔日恩人藤原秀衡,因此带着正室乡御前和家臣化妆为前往东大寺募集供物(也就是“劝进”)的熊野山伏(苦行僧),取径山险路坚的北陆道。不料一行人在加贺的安宅关(安宅の関)引起守将富樫左卫门的怀疑,被截了下来。弁庆被富樫左卫门允许做最后的勤行(在佛前祈祷诵经),于是弁庆侃侃而谈,从山伏的由来讲到山伏的装束,最后提到一句“其身乃不动明王的尊容……熊野权现将降罚于此”,意欲以不动明王名义镇住富樫;感受到压迫感和恐慌的富樫遂提出要听劝进帐(记录募集财物明细的文帐)的内容,弁庆便抽出一卷毫不相关的文书,信口开河,以“惊动天上人”的音量朗声念诵并不存在的条目。听完弁庆朗诵“捐赠半文钱即可得现世幸福,可坐于千朵莲台之上”后,气势上完败的富樫左卫门慌忙放行,唯独留下了扮作飞脚(脚夫)的源义经。这时,弁庆佯装大怒,以金刚杖击打义经,才使得富樫左卫门打消疑虑,一行人遂得以过关。事后,弁庆为自己不知缘故的僭越行径而谢罪,义经则认为“此乃天神加护”,认为是熊野权现降临于弁庆身上;随后富樫左卫门携酒前来道歉,特向弁庆奉上带来的酒,而弁庆作为回礼跳了一支舞——在这个故事中,弁庆被认为是熊野权现不动明王的化身,为此才使得富樫左卫门专程前来谢罪;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12)

礼装“朗读劝进账”(勧進帳読み上げ),反映的就是这一情节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13)

弁庆情人节回礼“空白的劝进帐(附弁庆签名)”(白紙の勧進帳(弁慶サイン付))。在原剧目中,弁庆是拿着一本毫不相干的其他文书在睁眼说瞎话;有些演出中则会换成空白的劝进帐

·传说弁庆常背负着七种不同的武器,分别为薙刀铁熊手くまで,类似钉耙)、大槌刺又(也写作刺叉,头部呈U形,有两分叉,在发生火灾时用于将易燃物拨倒,也作为捕具用于对犯人进行追捕和控制)、大锯铁棒,这七种武器也被称为“弁庆的七种道具”。后来这一说法衍生到各个领域,产生了“选举的七种道具”、“侦探的七种道具”等说法;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14)

弁庆三破立绘中身后就背着七道具;当然,不止这七把武器。还有被其夺走的诸多佩刀

·弁庆最后犹如仁王在世的逝去姿态被称为“立往生”(立ち往生)。这个词后来成为了一个俗语,它的第一层字面意思即为“站着死去”“立ち往生する”还指“(交通工具等)抛锚、堵塞、不能动”;此外,其最著名的含义为“进退两难、进退维谷”

·根据枥木县真冈市遍照寺寺志记载,常陆坊海尊曾奉藤原秀衡之命保护源义经之子·经若丸(千岁丸)。后来,常陆坊海尊将经若丸托付给了镰仓军中的常陆入道念西

fgo里的英灵立绘(FGO英灵原型科普武藏坊弁庆)(15)

常陆入道念西

常陆入道念西的出身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身于下野国中村庄(即枥木县真冈市)的中村氏,另一说起源于常陆国伊佐庄(茨城县下馆市);遍照寺寺志记载的是前一种。后来,念西因战功被源赖朝赐予陆奥国伊达郡,改姓伊达,成为仙台伊达氏的祖先;经若丸被念西视若己出,成人后成为念西本家中村氏的继承人,改名为中村左卫门尉朝定

而根据青森县弘前市新寺町圆明寺缘起记载,经若丸后来被常陆坊海尊托付给常陆介念西(即常陆入道念西,“常陆介”为官职名),后来杳无音信。

·相关人物:

·源义经(牛若丸/遮那王)-主君。弁庆在五条大桥邂逅年轻的义经之后,被义经的实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从此成为义经忠心不贰的家臣。后来,弁庆陪伴义经走到了生涯的终点,据说当时深知大势已去的弁庆暂时脱战,来到衣川馆内向义经告别,二人许下约定:即使死后也要再为君臣,共同作伴踏上黄泉之路。之后,弁庆在衣川馆大门处奋战,直至力竭而死;而耻于与藤原泰衡交战的义经在诵经完毕后,亲手杀死了正室乡御前、以及年仅4岁的女儿龟鹤御前,旋即自尽,终年31岁。

·人物评价:

武藏坊弁庆的故事一经传开,便被作为武士道精神的典范而加以标榜;在尔虞我诈、充斥着背叛与欺骗的镰仓初期,源义经和武藏坊弁庆这对主仆相互成就,义经在弁庆的陪伴下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弁庆则以自己的忠义在世间铭刻下了自己的名讳——这是其他那些因战功而加官进爵、得享天年的武将所难以企及的。

在信奉“侘寂”“幽玄”的日本传统美学中,“残缺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因此比起诸多成功上位者(如源赖朝足利尊氏德川家康),日本人相对更偏爱那些人生留有遗憾的悲剧人物,这一点从日本人对源义经武藏坊弁庆北畠显家楠木正成真田幸村等悲剧英雄的热衷就可以窥见。平庸的活不如壮烈的死,即使如樱花凋零亦非坏事——“夏梦无常一世名”,人生在世犹如盛夏浅眠所作的梦,转瞬即逝;无数武士就在如此这般的意识引导下,为了成就属于自己的威名,不惜身命,为追求最后壮烈的结局而出生入死。这种“在虚幻中寻求到的真实”,已经内化为民族特质的一部分,被刻在这个国家的基因深处——即使武士道早已随着时代的风而逝去,这种特质依旧以其他方式得以留存。

也正是因为这种群体化的特质,没能在衣川馆战死的常陆坊海尊背负上了“逃兵”“懦夫”的骂名;而他给自己的赎罪手段“在漫长余生中传唱义经和弁庆的故事”,也是很耐人寻味——对于海尊来说,生如同对主君和战友的背叛,这种耻辱感如同烙印一般,在其余生永远伴随着他;而不死本身就已经是对海尊最大的惩罚,常人向往憧憬的长生不老,只有在真正经历后才明白是如何的痛苦。

世上既然有构筑故事的人,自然也必须有传颂故事的人。既然自己无法回到过去、以死向主君效忠,那就背负着耻辱,在看不到尽头的余生不停撕裂自己的旧伤疤,向世人传诵英雄谭的同时,诉说这世事无常——在漫长余生中寻求自我救赎和解脱的海尊,以这样一种近乎残忍的手段为自己套上了一副枷锁,只求减轻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在其成为英灵之后,扮演好那个自己永远也无法成为的“武藏坊弁庆”,也成了其赎罪的延续。正是如此,当其在第七章拖着重伤之躯,以宝具和黑化牛若丸同归于尽的时候,相信不少玩家也会为之动容——义经无论在生前,还是往生成英灵后,从来就没有怨恨过他;既然从未怨恨,自然也就不存在原谅一说

祇园精舎の钟の声,诸行无常の响きあり;娑罗双树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はす。

おご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唯春の夜の梦のごとし;たけき者も遂にはほろびぬ,偏に风の前の尘におなじ。

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娑罗双树花失色,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恰如春夜梦一场;强梁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

——《平家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