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17岁,你会选择怎样度过青春?又有什么要对现在的自己说呢?
畅销书作家刘同在《我在未来等你》中给出了答案。这是他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二部被进行影视化的作品。这一次,从小说创作到剧本改编,到选角、拍摄,再到最终定档,历经三年时间,刘同都全程全身心投入。
除了作家这一身份,光线传媒副总裁的职务,同样给他增色不少。相比做电影,刘同感慨说,创作电视剧真的好难,甚至比电影要难10倍!但他也同时表示,年轻创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候勤奋比天赋异禀更重要。
双视角模式打造全民向青春剧
据刘同介绍,《我在未来等你》的灵感来源于《谁的青春不迷茫》,他坦言后者其实是自己的日记。而当他重读以前的日记时,便开始想象自己如果遇到年少的刘同时,会对他说什么。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刘同的脑海里有了雏形。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是2012年。
在《我在未来等你》中,37岁、没房没车、事业无成的郝回归(原名刘大志)与17岁的刘大志相遇,展开了一场未来的我与过去的我之间的对话。虽然是重走青春,但饱尝过人生诸多不易的中年人,却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比起校园青春剧,《我在未来等你》被定义为全民剧似乎更为贴切。首先,该剧不局限于校园cp,也不仅仅是人物群像的呈现,而是整个校园全景的展现,并涵盖了亲情和友情。其次,剧中采用“双视角模式”,既是对少年们成长历程的记录,也是以中年人的视角对青春的回望。这也正是《我在未来等你》在青春剧类型的一大突破:不只是单方面关照青春人群,而是通过37岁和17岁的碰撞与对话,互相产生影响,引起全年龄段的共情。
郝回归以实习班主任的身份,重新参与到刘大志的成长中,他经历过因为假名牌遭到同学围观和嘲笑的打击,因此作为老师,他同样穿上假名牌现身,巧妙地化解了少年心中的伤痛;他目睹过母亲在姥爷去世后的无助和憔悴,有机会去见姥爷最后一面,帮助母亲处理姥爷的身后事,这对于自己曾经的遗憾也是一种弥补。
一开始,郝回归以为自己可以为刘大志的人生“纠错”,但重走青春后,他意识到,人生不在于做错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这其实是一个与自己、与过去和解的过程,17岁时那个勇敢、坚定、执着、热情的刘大志,反而激励了37岁时焦虑不安、踌躇不前的郝回归。
正因如此,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从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生活的投射,获得勇气和力量。正如郝回归的饰演者李光洁所说:“在我的青春里,一直是迷茫、彷徨、一无是处,可是后来经过这一段青春之后,我才知道,如果没有那一段的迷茫和彷徨,也没有我之后的坚定和勇敢。”
预想之外的李光洁与费启鸣
在剧中,李光洁与费启鸣分别饰演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时期。李光洁鲜活地演绎了一个不得志、彷徨挫败的中年loser,在发现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又是踌躇满志。23岁的费启鸣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胜在与角色青春感的契合,不用过多粉饰,便有自然流露,甚好。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默契也超出了许多观众的预期。
有趣的是,现在备受好评的两位演员,一开始却都不是刘同的首选。刘同没在第一时间去找李光洁有两个原因,“一是担心他很忙,没有时间;二是怕他看不上我们。”其实,刘同的担心不无道理,彼时正在拍摄《悍城》的李光洁,已经凭借《和平饭店》《林海雪原》等作品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认可。
李光洁也透露,当时的他对青春剧确实抱着不理解的心态,因为他对青春的认知就是一无是处,一点不美好,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他也不懂为什么要拍青春剧。不过,在读过剧本之后,李光洁觉得可以找刘同聊聊。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李光洁当时拍片入驻的酒店。刘同为了给自己壮胆,干脆把自己灌了个半醉,李光洁初见一个“醉汉”出现,为避免“尴尬”,便趁势发出了“继续喝点”的邀请。后来就有了两个“醉汉”,但两人也交了心,刘同坦白了自己的担心,李光洁却表示自己“真的好爱这个本子”。合作,就此达成。
至于费启鸣,更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刘同表示,最初在资料里看到这个戴眼镜的男孩子时,并没有很重视,更是表示“谁会用一个网红啊”。但第一次试镜时,费启鸣没有戴眼镜,便让刘同心里一暖,也没有任何套近乎,表演的时候一个字都没有错,非常放得开,这让刘同颇感意外,但当时还是没有下定决心。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试镜,费启鸣的现场表演还是没得挑,刘同最终被打动了。
不过刘同当时并不知道,费启鸣第一次在他们面前表演时,心里其实也很慌。据他本人回忆,当时收到试镜邀请后,时间非常紧,在高铁上洗了把脸,就直奔面试场地了。考虑到刘大志的形象,就直接放弃了自己经常佩戴的眼镜。到了现场,他谁都不认识,慢慢放开后,只想着一个劲儿的演。也正是这股劲儿,成就了费启鸣的刘大志。
电视剧真的比电影要难拍得多
从2017年决定拍摄《我在未来等你》,刘同每天都是白天写剧本,晚上写小说。小说出版之后,在宣传的同时,还在继续进行改编。他对剧本的要求极高,他说在拍摄《谁的青春不迷茫》时,自己与导演姚婷婷用了两年时间,每天待在一起十几个小时,一句一句地扣台词。
这一次,他以写电影剧本的要求写了这部剧。这也就意味着,36集的剧本就像写了36个电影剧本,情节不能有漏洞,台词不能无聊,一旦发现人物写丢了,或者剧情不顺了,就要停下来梳理、重新写。
拍摄过程中,刘同也是亲力亲为,全程督导。为了还原场景的真实,他选择到自己的家乡郴州取景,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实景,“我们所有的景都非常的1998年,我们找的就是80年代的景,不是重新装修了一些东西。”
同时,他还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要全情投入,他每天都会很早到拍摄现场,坐在监视器前,像观众追剧一样,会随着剧情哭得老泪纵横,也会适时地观察现场工作人员们的反应,及时调整剧本和拍摄。
三年时间里,刘同带着所有人一直在学习、一起在进步。他对创作电视剧的认知也有了质的改变:“拍电视剧比拍电影难多了!”
但他表示自己尽了全力,做到不留遗憾,就够了。至于结果的好坏与否,交给观众去评判就好,“如果它好,我觉得是应该的,它不好,也能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哪里需要提升。”
相比公司大佬、励志偶像等众多标签,刘同说自己其实更享受内容创作者这个定位,他也乐于真正沉静下来做一个创作者,“只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回报。比起天赋异禀,肯花时间多多投入,你得到的回报会多得多。”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予年轻人一些正向的输出,就像《我在未来等你》,让观众看到一些暖心、温情的东西,能够珍惜当下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