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这个题目,是古代乐府诗的一个固定的标题,早在李白之前,就有好几位诗人用这个标题来写诗,抒发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之情。

李白用《行路难》的标题,写了三首诗,今天我们品读的是第一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我们很熟悉了,他生活在唐代的开元、天宝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大、壮丽的时代。李白性格豪放、傲视王侯、喜欢游山玩水。

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长风破浪会有时)(1)

这里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熟悉的这个李白,他长的是什么样子呢?可能有的人看过古代人画的李白画像,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

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长风破浪会有时)(2)

那这其实也是后人想象李白的面貌来画的。唐朝有一个人叫做魏颢,他见过李白,并且把他对李白面貌的感受,记录了下来,他说李白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就是李白的两只眼睛非常明亮有神,闪闪发光,像饥饿的老虎一样。李白的朋友崔宗之,也说李白“双眸光照人”,眼神明亮,光彩照人。看来,李白的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他的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李白明亮的眼睛,来自他内在的元气满满、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甚至可以说,李白的内在,有一个炽热的太阳,他的明亮的目光,就是那个太阳所射出来的光,他的诗里的激情,也是那个太阳的光和热。我们想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再来读他的诗,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回到今天的《行路难》这首诗,应该说,李白用他内在的太阳的光,照射了这个陈旧的诗题,把它写出了新意,激情大起大落,意境开阔无比。

来看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里写的是华美的宴席,情绪怎么样?是在一个高位。金樽,黄金做的酒杯,斟满一斗价值十千的清酒,玉盘里盛着的珍馐美味,也是价值万钱。我们知道,李白酷爱喝酒,越喝酒诗写得越好,杜甫说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喝醉了连皇帝都不理。现在有美酒,有佳肴,“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李白《将进酒》里的名句,怎么样?那就吃吧,喝吧!

可是,看后面两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酒,喝不下去;投箸——扔下筷子,菜,吃不下去。拔出宝剑,四下张望,心里空落落的,茫然若失。这是什么?孤独感,心情郁闷。情绪从高位一下子掉到了低位。这份孤独感和郁闷,让这么一个热爱生活,喜欢享受生活的人,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也吃不下。可是我们注意,李白的孤独郁闷,不是颓废的,它是雄壮的。为什么?就在拔剑这两个字上!李白十五岁就学过剑术,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我们想想,一个目光炯炯的李白,佩带着一柄长剑,游历天下,这就是他最平常的生活状态。李白,是一位豪侠,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男子汉的孤独郁闷,也是雄壮的、豪迈的。这就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透露出来的。

那么,李白为什么郁闷呢?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天宝三年(744)从长安唐玄宗的宫廷离开时写的。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很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理想是什么?是像古代的管仲、晏婴和诸葛亮那样,辅佐一位明君,安邦定国,做一番大事业。从本心来讲,李白要做的不只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大诗人。从屈原开始,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都是有政治抱负的,要做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的政治家,而不是职业作家。可是,历史往往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李白也是这样。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诏征李白来到长安。李白非常兴奋,觉得做一番事业,实现理想的机会来了。可是,唐玄宗只给了李白一个“供奉翰林”的虚职,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帮闲。这对李白来说,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太大了!加上宫廷里争名夺利,是是非非,李白这样豪迈的性格,适应不了那样的环境。于是在长安不到两年之后,天宝三年(744)春天,李白主动请辞,离开了长安。离开了是非之地是好事,可是,这同时也意味着,李白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于是,他的孤独感、抑郁感油然而生。这首《行路难》开头,抒发的就是这样的情绪。

诗的下面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写的是李白离开长安一路向东,经过黄河、太行山时的情景,黄河被严冰塞住了,太行山上满是积雪。这是现实中山川路途的艰难险阻,情绪继续在低位,也象征着李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对当时的时代环境的感受。我们知道,唐玄宗开元末年,一位奸臣上位了。谁?李林甫。他在天宝年间渐渐权势熏天,打击贤者,排除异己,唐王朝就这样走下坡路了。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的关节点。李白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他更关注国家世运的盛衰。这里冰塞川、雪满山的艰难险阻,敏锐地描绘出了历史大势的走向。

可是,尽管形势是如此令人失望,李白内心追求人生理想的火焰,仍然没有熄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是姜子牙垂钓渭水,得遇周文王的故事,表达了李白内心深处,希望能够向姜子牙那样,遇到能够赏识任用他的明君。后一句,说的是辅佐商汤的贤臣伊尹,传说他在认识商汤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我们知道,在古代,太阳象征着皇帝,伊尹的梦,象征着他要到国君身边,平定天下。李白复述这个梦,也是依然执着于那个想要辅佐圣明天子,治理天下的人生理想。情绪从低位又暂时攀升到高位了。

可是,从历史回到现实,现实是如此残酷,李白不禁喟然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的路途怎么这么艰难曲折啊!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在哪儿啊!情绪从高位又掉下来了,脱口而出,毫不掩饰,把心里深深的郁闷直接表达出来,非常坦率,非常动人。

讲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傅雷先生在他翻译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序言里说的一段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空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压倒罢了。”豪侠李白,大诗人李白,他也会哀伤,也会茫然,而且哀伤茫然得不吃不喝,大声感叹世路艰难。但是,哀伤和茫然不会压倒他。在诗的结尾,李白的情感忽然像雄鹰一样,一下子飞到最高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现实是如此不如意,环境是如此糟糕,可是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乘长风冲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这句诗也用了一个典故。南朝刘宋时期,有一位少年,名叫宗悫。有一次,他的叔父问他:“你的志向是什么?” 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就是志在四方,要做一个英雄。后来,宗悫果然成长为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李白在人生的低谷,想起了少年宗悫的志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历史上英雄的气魄,开阔宏大的胸怀,冲散了李白的郁闷。这时,我们仿佛能看到李白那双眼睛,望向沧海横流的远方,放射出动人心魄的光彩。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会有心情郁闷的时刻。所有的这些悲伤困苦,我们伟大的祖先们,比如李白,都曾经深深地体会过。在困难的时刻,读一读李白的诗篇,和他一起悲伤、一起积蓄力量,一起昂扬振起,会为我们增加继续前行的力量。这就是《行路难》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