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设计产业未来,让时间证明一切。”6月21日,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暨核心活动“第29届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览会”开幕。

该展会创始人、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朱舜华表示,“要在深圳‘中国钟表之都’大平台下,建立‘全国钟表知名品牌示范区’,引领中国钟表业从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时尚科技产业,向人工智能延伸发展智能可穿戴产业,向其他制造业输出精密智造能力,向消费者传递‘时间文化’。”朱舜华说。

第三十六届香港钟表展(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开幕)(1)

据悉,本次文化周由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市经信委、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承办,主会场设在深圳会展中心,并在光明区时间谷和中心城广场设分会场,整个活动持续至6月24日,将用展会、论坛、大赛和公益等60多项活动,多维度、多角度展现“时间的永恒魅力”。

第三十六届香港钟表展(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开幕)(2)

《我在故宫修钟表》主人公将亮相

同期开幕的29届中国(深圳)国际钟表展是本次文化周最重要的展示平台。该展会创办于1988年,现已连续举办28届,是目前中国最大、国际第二大钟表类专业展会,以钟表产品的丰富齐全而著称,被同业誉为“中国钟表第一展”。

本届钟表展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万人次到会参观采购,将集中展示全球400多钟表和智能可穿戴产品品牌,除国际名表品牌外,一大批智能系列手表均将携带最新产品和前沿技术亮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周还将邀请《我在故宫修钟表》的主人公,故宫钟表研究所副所长、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修复师——王津,为深圳市民讲述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钟表人生”。

王津是央视热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钟表》的主人公,1977年进入故宫工作,作为第三代修复师,已修复了两三百多件古钟表。尽管职业有点冷门,但王津因其儒雅睿智的形象,获赞“故宫男神”。

第三十六届香港钟表展(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开幕)(3)

中国钟表“十强企业”6家在深圳

为鼓励企业持续创新,落实国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战略,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还对2017年度在创新上表现突出的品牌进行了表彰。其中,“北京表、飞亚达表、霸王钟、格雅表、星皇表、雷诺表、宝时捷表、劳士顿表、古尊表”获评“2018九大创新卓越品牌”;“世家表、积豪表、聚利时表、卡迪森表、优沃绮智能表、唯路时表、宝舵表、斯诺威登表、拓非表、名梭表”获评 “2018十大创新先锋品牌”。

第三十六届香港钟表展(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开幕)(4)

与此同时,第四届“合·智”智能穿戴创新设计大赛也正式启动,将邀请全国高校学子以个人或团体名义参赛,挖掘各种类型的概念性智能穿戴原创设计,为深圳品牌升级大跨越点燃“星星之火”,助力中国品牌更优更强。

据悉,除了钟表活动,文化周还将举办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包括邀请专业涂鸦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入场观众也可在现场DIY,与大师进行现场互动。而手模大赛区域则为观众提供纹身贴作装饰,并增加摄影区让观众摄影留念。

专家声音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

“工匠精神是钟表行业最需要的气质”

“时间文化发端于人类祖先对时空的哲思,发展于钟表行业技术的进步。钟表行业是精密制造与文化内涵深度融合的领域,而工匠精神是这个行业最需要的气质和永不过时的价值认同。”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上,以“设计产业未来——科技时尚数字化”为主题的第16届中国钟表高峰论坛举行,解读大数据时代下钟表行业的科技时尚发展趋势,探寻数字经济条件下行业的发展新路径。

罗民说,钟表行业当下面临新机遇和挑战,应努力探索新动能、新方向和了解新趋势。首先,掌握核心技术是“必胜法宝”,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趋势,机械手表和智能手表同时发力,坚持走自主研发、高精密制造与智能化技术融合的道路。

其次,培育国际品牌是“突破的关键”。“我国部分钟表骨干企业实际具备了最先进的机械手表制造能力,但是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还有较大差距。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对于进一步提升钟表产业附加值和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意义重大。”

再者,坚守工匠精神是“永恒追求”。罗民说,钟表精密制造产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既需要对技艺的终极追求和规范的制造操守,同时也体现了更进一步的创新精神。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40年前这里率先提出的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也是‘深圳精神’精髓的集中体现。如今,中国钟表‘十强企业’有6家在深圳,也是深圳精神与时间文化紧密结合的另一种形式。”罗民认为,中国时间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丰富的巨大宝库,也是工业文化中潜力无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推动时间文化、工业文化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有机结合,不断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融入更多科技、创意、时尚等现代元素。

第三十六届香港钟表展(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开幕)(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李艺铭:

智能手表的功能开发可延展到广泛领域

如何来看智能手表行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李艺铭表示,首先还是要承认智能手机依然是当前移动设备最主流的形态,智能手表目前依旧是作为智能手机的一个延展。最新数据显示,18岁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时间达到2小时39分钟,且以10%的速度增长,2018年总时长将正式超过电视。

但从2014年开始,全球可穿戴设备进入指数式增长,设备达到2200万台,比2013年翻了两倍多。“从数据来看,智能手表已完全替代了智能手环,成为当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主流形态,2018年全球的智能手表出货量已达到3600万块。”

那么,从功能的延展来说,智能手表应该开发哪些功能?李艺铭认为,从全球数据来看,用户有20%的时间是用在社交媒体上,14%时间用在多媒体上,11%的时间用在音乐上,8%的时间用在游戏上,这基本占到了使用移动设备时间的一半以上。而中国是全球移动应用的引领者,应用也非常多,智能手表的功能开发可延展到广泛领域 。

李艺铭还表示,数字经济时代,6个思维可供钟表行业借鉴,包括国际化思维、实体经济和深度融合思维、核心创新攻坚思维、企业创新和盈利新思维、企业社会关系的变化思维,以及赢者通吃思维。其中,深度融合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制造业和钟表行业如何数字化,如何让工匠有数字化知识,如何外聘团队,“这就需要跨界人才”。

形象力文化创意工场CEO葛旻则针对坊间出现的诸如“钟表行业是否没落了?是否不再有市场”等言论进行了反驳。“从数据上看,消费者并没有降低购买力,但是购买人群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向中产阶层和年轻化阶层扩大,这也倒逼生产厂家、商家重新思考从产品设计到推广的各个环节。”

【记者】张玮

第三十六届香港钟表展(首届深圳时间文化周开幕)(6)

【作者】 张玮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