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名的典故,记载在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答太宗赵光义问,赵普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暂且不去考究赵普是不是只用了本部《论语》辅助宋太祖(赵匡胤)打下了大宋的江山,或是有意开启“重文轻武”的国策,以此来杜绝宋朝重蹈前周的灭亡之路,都能看出来,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是备受欢迎的,被寄予治平天下的厚望。

读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只需半部论语治天下)(1)

网络配图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论与事迹的辑录体著作。孔子一生讲授如何为人、如何治国,曾子是孔子优秀的学生之一,在孔子的引导下,曾子学有所悟,也开堂讲学,曾子的学生把老师阐释的“大学之道”记录下来,收录在《礼记》中。这篇只有2000多字的《大学》,可概括为“三纲八目”,明德、亲民、至善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

读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只需半部论语治天下)(2)

网络配图

现在就让“八目”作为引线,导出《论语》中能阐明治国、平天下的中心思想。

第一目、格物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为孝时专注于孝顺父母,对兄弟要友好善,惟孝惟悌的精神肯定也是施政者要做到的,我已是在做为政该做的事了,为何多余为政之名而为政呢?”

孔子说存惟孝之心去为孝之名,这就是格物,“惟”字一般用来表示思考与行动是否趋于合理。当一个人在事已境迁之后,还没有发觉,也不做出相应的举措时,就可以说他是所格非物。

有一次,时任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赵普遂任军事判官与赵匡胤共事,当时捕获了一百多名盗贼,按律应该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人是无辜的,请赵匡胤一一审问,最后好多人得以改判。在这件事中,赵普在权衡之后,所格之物是“因何为盗”,而不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仍拘泥于刑律之名。

结合赵普处理盗贼事件来看,格物就包含了两点。一是判断事物有主旨,以人为本,重视弱势群体。二是强势与弱势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相对才是它们的本质。这是事物的辩证关系,也是能否正确处理事情的最大障碍。所以符合治国两个要点:民心、决策。格物,既是围绕主旨,结合多元因素进行分析或应对,得到的结果达到预期就可以了,格完之物是完美状态下最好结果,是可想而不能得的,没有人能真正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