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8月19日是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一年来,青海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守护好三江之源、守护好中华水塔,有效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本报今日起开设《学习贯彻贺信精神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专栏,全面展示青海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贺信精神,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敬请关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美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美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编者按
2020年8月19日是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一年来,青海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守护好三江之源、守护好中华水塔,有效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本报今日起开设《学习贯彻贺信精神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专栏,全面展示青海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贺信精神,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敬请关注。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启动,在全国摘得“头筹”,青海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时至今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步入收官之际,即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几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但青海儿女满载收获。打破“九龙治水”的江源实践,正成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益探索;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落实“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系列从无到有的探索实践,让三江源成为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主动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举全力保护“中华水塔”,以实际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构建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改革“春风”,如今的三江源腹地已告别了昔日“九龙治水”格局,水草丰美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然成为了众多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乐园。
行走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涓涓清水向东流,成群结队的藏野驴在辽阔的草原上“撒欢”,藏羚羊再一次迎来回迁季开始大规模迁徙,辽阔的草原和连绵的山峰也应和出了雄浑苍茫之大美。
无比欣喜于眼前和谐的生态美景,我们深知一路走来的不易,担负着为全国国家公园“跑出”经验和示范的重任,青海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近年来,我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九龙治水”局面,理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同时设立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派出治多管理处、曲麻莱管理处、可可西里管理处,并建成12个乡镇保护管理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因地制宜打造国家公园五级管理实体,形成了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点、辐射到村的管理体制,基本构建了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管理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同时,我省不断优化管理职能,坚持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对3个园区所涉4县进行了大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和机构编制资源,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资源环境执法局。并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设立生态保护管理站,园区乡镇政府增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智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
不仅如此,还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和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奠定了体制基础。
推进制度建设
提升管控效能
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了三江源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建成国家公园的目标,为我省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直以来,我省在建立管控制度上下功夫,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5个专项规划,已报国家审批。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项目投资、访客管理等13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 N政策制度体系。
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标准体系导则、形象标志、标准术语等青海省地方标准,有效支撑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标准需要。
在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有益探索中,我省积极探索实行统一行政执法,以强化综合执法管理体系为重点,着力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整体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立执法监督处,在园区所涉4县将原属国土、水利、环保、林业、草原和渔政管理和执法职能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统一行使管理和执法权限,整合自然资源执法机构,增加协调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联动职责,彻底解决了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
在此过程中,成立玉树市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并推动相关部门共建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依法管园建园水平持续提高。
强基础补短板
推动生态修复保护
当三江源从省级自然保护区“跻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建设国家公园,从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立足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三个最大”的省情认识,我省在保护发展中寻求统一和突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在严格管控国土空间基础上,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保护,已累计投入18.27亿元先后实施了门禁系统、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等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81亿元,扎实推进三江源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了黑土滩治理、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草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项目。
如今,三江源地区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更好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11%和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不断巩固保护成果,强化科技支撑是手段之一。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以来,我省顺应时代,切实发挥“科技 ”最大效应。
到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基础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开展重点湖泊生态综合监测应用系统建设。
同时,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搭建重点区域“光纤为基干,卫星全覆盖”通信网络支持下的生态大数据中心基准建设,建立了覆盖三江源39.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与人类活动高端精密三维地理模型,成为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的全新窗口。
青海的三江源,中国的三江源,世界的三江源。青海在一项项务实举措中,让一项项改革成果沉淀为生态硕果,相信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声名鹊起的大美青海将愈加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