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阴阳的定义

从伏羲八卦,到周王八卦,再到老子写就《老子》,中国古人有一个执著的数理文化想法,那就是广义的可公度性对称,这一点洛书表达的最完美。简单说就是一而二或者太极生两仪--也就是一分阴阳,阴阳不仅可变,还同时存在。

至西方上世纪发现量子现象,造成了文化性的颠覆和轰动。因为西方文化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基于严格数学基础的数理文化,造成了对这种阴阳并存现象理解的诧异。以西式文化角度理解,量子的存在,这怎么可能?而中式文化,对理解量子的状态,没有任何惊异,很正常的一个现象而已,量子纠缠无非阴阳对称。

东方古代阴阳这种兼容性的定义,使得这个文化概念很超前,即便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文化兼容性。而西方现代的宗教文化的一、数理文化、唯心哲学的一却很难兼容,客观上、主观上都造成了文化的不兼容。

现代物理证明了很多自然现象是以阴阳形式存在的。例如磁铁,有N级,就有S级。磁单极子仅仅是传说中的概念,并没有实际做出来。至基本粒子,更是奇妙的阴阳对称,正负电,有没有质量,正旋或者逆旋等等。甚至最尖端的正反物理,一样存在阴阳对应。

一而二

基于这种最基本的数理文化定义,古人构想了太极,设想了阴阳。这从卦爻的阴阳可以理解,从易经和《老子》都能明确看出这种阴阳的表达。

而《山海经》的草稿形成年代处于这个时期,而且是这个时期偏早一些的时期,因为,在《山海经》中,善恶还是分明的。一些怪异的描写往往是侧面的一种强化特征的表达,也就是主要表象。

但这从后世的可理解的人文的阴阳而言,就显得很单一很侧面了。

山海经中厉害的神兽(山海经中的神兽原本只是凶兽)(1)

《山海经》中的凶兽

《山海经》中有几大凶兽,凶兽的特征就是个头大、凶猛、能吃人、有与人不同的特异的能力。

例如混沌、穷奇、 梼杌(读音táo wù)、 饕餮(读音tāo tiè)、应龙等等。

前文连载聊了混沌,现在我们来看看穷奇。

《山海经·西山经》道:"(邽guī 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胃(同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háo) 狗,是食人。

《山海经·海内北经》道:"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山海经中厉害的神兽(山海经中的神兽原本只是凶兽)(2)

金文的穷

甲骨文中未发现或者未识别出这个穷字,金文中才有穷字。表示人在山洞中,不能直起腰来。现在的这个字已经没有这个意思了。

山海经中厉害的神兽(山海经中的神兽原本只是凶兽)(3)

甲骨文的奇

奇来源于骑字,甲骨文就是一个人骑马的形象。至篆书,又多了一个口,与可相同,甲骨文的可是 呵,吆喝赶马的意思。奇取骑的音,但是说的是怪异。骑马有何怪异?当时农耕民族对于骑马的胡人觉得怪异,因此才有此引申意义。骑马为何怪异?那么大的牲口,居然听人指挥。

古人如果对于马这么大的动物都觉得怪异,那么其他一些大型动物描写怪异是很正常的事情。

山海经中厉害的神兽(山海经中的神兽原本只是凶兽)(4)

老虎肯定凶,因为能吃人。那么在古人眼中的凶的特征就是能够吃人,但离它远点,就安全了。

穷奇在《山海经》中的特征就是身大如牛,似虎,有翼。有翼的意思就是能飞,如果一跳十几米,在古人来讲也算超人了,那就算飞了,所以有翼不见得是有翅膀,而是代表其能飞或者行动力很强的意思。当时的比较标准是人,比人厉害的,都特殊。

在《山海经》中这种凶兽除了有些特异不寻常以外,并未写干什么具体的坏事。那么后世传言,这些凶兽为恶兽的出处来自哪里?

凶与恶的不同

凶,金文中都未发现,篆字中才有,和现在写法差不多了。是有利刺的陷阱的意思,那能不凶吗?这衍生为后世的吉凶的凶。周文王时期说凶,如何表达?《易经》中吉凶两字词频很大。

这个凶字,当时仅仅代表了一种凶险。

山海经中厉害的神兽(山海经中的神兽原本只是凶兽)(5)

恶的篆字

恶也至篆字才有发现,也就是原版的《老子》一文中的恶字还不知道写什么样呢。

恶,上亚下心,亚是第二,没有心想事成,而是不如愿的意思。从而引伸出内心无法接受、反感的意思。

这里的重点是心。凶仅仅是凶险,而恶是对人的结果了。

人文意义的转变

现在再看这些凶兽如何变成恶兽的。

《 神异经 》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

这来源于《神异志》。

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 1卷。旧题汉代东方朔撰。全书分 东荒经 、东南荒经、南荒经、西南荒经、西荒经、西北荒经、北荒经、东北荒经、中荒经等九章,显然是模仿《山海经》的。"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而且文字也不象《山海经》那样古朴。

再了解一下这位作者。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 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 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 俳优 看待,不以重用。

在行文上,《神异志》学了《山海经》的写作笔法,但是,东方朔在行文中多了一个心字。刘向父子整理《山海经》更多是基于文化的沿袭意义,因此,对于搜集材料中如有不同,也附上,以利后世勘校。而东方朔的写法,是言之凿凿,并且加了明显的主观意识在里面。

例如这几句描写,“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这是在描写凶兽吗?这明显是在描写一个有意识的歹人啊。异兽如此被人性化,并且人性丑化。

中国古代,神、仙、大自然、妖、魔都是拟人化的,所以才可兼容为一体,看到的是人性的影子。

东方朔这种写法,直接将凶兽变为恶兽。而这种恶兽的思路被传承下去了。

山海经中厉害的神兽(山海经中的神兽原本只是凶兽)(6)

这种文化转变带来的影响

《山海经》中的凶兽,逐渐被演变得更加怪异,并且恶起来。

在《山海经》中,应龙这种凶猛的异兽,帮助黄帝大战蚩尤,是正面形象。但是,后世传承下来,龙也有作恶的了,火龙放个火啊、黑龙发个水啊等等。龙原本古代图腾,也便被抹黑、淡化了。而这种思路,都起源于《神异志》。

凶原本是猛的代名词,中性词。但是这样一改变,就彻底成贬义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