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哲宗元祐年间,一位被贬谪在润州(现在的江苏镇江)的退休官员,建了一座园林,并在这座园林中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这座园林名叫“梦溪园”,这部鸿篇巨著就是《梦溪笔谈》,而这位退休官员则是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

最佩服的管理大师(溜须拍马的主人公)(1)

(沈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官员在为宋真宗修建宫殿时,面对取土建房、运输材料、垃圾处理这三大困扰施工人员的难题,仅仅做了一项工作就使之迎刃而解,既节省了民力,又降低了施工成本,堪称是中国建筑工程学鼻祖。

可令人费解的是,沈括虽然高度评价了这位官员的工作能力,但还是在《梦溪笔谈》的序言中埋下了伏笔:“不系人之厉害者”,就是说他写这部书只是就事论事,不想牵扯到复杂的人事斗争当中。

究竟是哪位官员能够得到沈括的高度认可而又讳莫如深呢?这个人就是北宋年间争议极大,拥有“能臣干吏”“一代权奸”双重身份的帝国宰相——丁谓。

聪明绝顶,能臣干吏人称颂

丁谓,字公言,苏州府长洲县人氏。后来,因为被封为晋国公,因此也被尊称为丁晋公。丁谓在宋真宗在位期间,先后二次以参知政事(副宰相)或平章政事(正宰相)身份入主政事堂达七年之久,一度权倾朝野。

最佩服的管理大师(溜须拍马的主人公)(2)

(丁谓既是能臣干吏也是一代权奸)

丁谓年轻的时候就盛有贤名。《宋史》记载:“(丁谓)书过目辄不忘。”一篇上千字的文章,丁谓看一遍就能背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王禹偁在读过青年丁谓的文章后,称赞丁谓“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并断言丁谓乃是“今日之巨儒”。

宋太宗时期的名臣窦偁曾与丁谓的父亲丁颢在同一个地方当官,见到年轻的丁谓之后,很欣赏他的才气,称赞丁谓“此儿将来必定做大官。”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丁谓。

丁谓走上仕途之后,也是政绩颇佳,每到一处都能兴修水利、保境安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丁谓其人有勇有谋,据《宋史》记载,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初出茅庐的丁谓曾经兵不血刃地安抚了西南地区的一场叛乱,从而进入宋太宗、宋真宗父子的视线。史载: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当时,现在重庆东部巫峡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宋朝朝廷组织西南地区的蛮族武装前去镇压,结果这些蛮兵竟然与叛军沆瀣一气,反而助长了叛乱者的气焰。

这时,刚进入官场不久的丁谓还保留着一身的正气,轻身犯险到叛军的地盘上,逐一与那些蛮族首领谈心。丁谓的以诚相待,使得当地蛮族感激涕零,自觉停止叛乱,并刻石写下誓言,永生永世效忠大宋朝廷。

一举三役,工程管理堪为先

丁谓在从政期间最显著的政绩还是他的理财能力,是北宋中前期著名的理财专家。特别是在他担任三司使(相当于主管财政和经济工作的副宰相)期间,整顿全国的财政状况,平衡每年的财政收支,大大减轻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然而,真正使得丁谓在历史上留下“管理专家”名声的政绩还是在于他受命修建玉清昭应宫时展现出来的卓越管理天分。

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崇尚道教,先后修建了多处宫殿以便于他求仙祈福,其中,玉清昭应宫就是这些道教宫殿当中规模最大最壮丽的一座,而修建玉清昭应宫的重任就落在了被宋真宗视为能臣的丁谓身上。

最佩服的管理大师(溜须拍马的主人公)(3)

(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崇尚道教)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四月,宋真宗命令丁谓开始设计建造玉清昭应宫。由于工程量过于浩大,初步方案是计划十五年建成。

当时,修建玉清昭应宫面临着三大棘手难题:第一个难题是建设如此规模宏大的宫殿需要大量的新土,而京城当中寸土寸金,哪有这许多空地供取土之用,只能到很远的郊区去取;第二个难题是大量的木材以及土方需要在城外汇集后运到城内,这一过程将耗费极为巨大的人力物力;第三个难题是工程建设完毕,会产生很多的工程垃圾以及碎木杂土,将施工现场清理干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面对上述种种难题,丁谓经过缜密地计算给出了他的施工方案,而这一方案则被详尽地记载于《梦溪笔谈》当中:“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丁谓命令在建设工地与汴河之间开凿数条巨大的沟堑,将这些沟中新土用于施工建设,这就 解决了就地取土的问题;当大沟与汴河挖通之后,将汴河水引入沟渠,这样一来四方的建筑材料都可以顺着沟渠用船直接运到建筑工地,这就解决了运输建设材料的问题;等到工程建设完毕,将建筑垃圾再回填到沟渠当中,平整土地之后,就又成为了宽敞的街道,没有导致京城土地的减少。

经过丁谓的努力,原本计划十五年才能建成的玉清昭应宫,仅仅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就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正式落成。而工期的大大缩短,也意味着国家投入和民众徭役的节省。《梦溪笔谈》将丁谓的该项创举盛赞为:“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这一评价足以说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丁谓是给予肯定的。

最佩服的管理大师(溜须拍马的主人公)(4)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一举而三役济”的传奇)

不过可以想见,如此浩大的工程,势必会造成国库资金的大量耗费以及民力的大量透支,因此在宋真宗本朝就有人指责丁谓为了迎合皇帝而大兴土木。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宋真宗已经明确要建设玉清昭应宫的前提下,相比于那些只会空喊道德口号的人,丁谓还是尽可能地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其所表现出来的工程管理能力堪称是现代建筑工程学鼻祖!

溜须出丑,陷害忠良留骂名

其实,真正使得丁谓在历史上留下恶名的是他嫉贤妒能、陷害忠良的恶劣行径。而在丁谓陷害的大臣中,最有名的便是一代名相寇准。

要说起来,寇准和丁谓的关系一度还十分要好。有一次,时任宰相的寇准与另一名宰相李沆在一起议事,正遇到丁谓前来拜见。等丁谓走后,李沆警告寇准,说丁谓此人过于奸滑机巧,一旦得势恐怕就要“变脸”。

然而,寇准对于李沆的提醒一笑置之,他更看重的是丁谓超常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不但没有提防丁谓,反而还把他作为知己看待。没想到,不久之后两个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而起因竟然就是一顿饭。

有一天,寇准和丁谓两个人在中书省政事堂内用工作餐,大大咧咧的寇准吃饭也不注意细节,把羹汤遗撒在自己的胡须之上。出于对上司的谄媚和讨好,丁谓竟然起身去替寇准擦拭胡子上的汤水。这个故事就是后世将讨好别人上司称为“溜须”的出处。

最佩服的管理大师(溜须拍马的主人公)(5)

(“溜须”成为了拍马屁的代名词)

一向刚直的寇准有点看不惯丁谓的做派,便嘲笑丁谓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副宰相乃是国家的重臣,难道就是干给长官溜须这种活吗?这句话明摆着是挤兑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这下子寇准可是深深地得罪了丁谓。要知道,丁谓从小就被人称作“神童”“巨儒”,自尊心极强,又自负才干了得,如果不是因为寇准是当朝宰相,他才不会做出“溜须”的举动。既然寇准不领情,那做不成朋友就只能做敌人了,从此丁谓便开始处心积虑地排挤寇准。

由于宋真宗晚年诸病缠身,很多政务都交由皇后刘娥处理,而寇准等老臣则希望由太子监国、大臣辅政。丁谓趁此时机结交刘皇后,利用宋真宗病重神志不清之际,先是将寇准罢相,安排丁谓取而代之;继而由丁谓操盘,对寇准一贬再贬,最终将寇准贬到今天广东省雷州半岛一带做了一个司户参军的小官。

寇准无论在宋朝官场上还是在民间都保持有非常正面的形象,因此丁谓构陷寇准的事情一经传开,便迅速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奸佞之人,并最终登上了《宋史》的“佞臣传”,落得个千古骂名。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犹如一柄双刃剑。如果用于正途,自然可以济世救民、造福苍生;可是如果用在邪门歪道,不但会害人,更会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今,如果不认真翻阅《梦溪笔谈》,谁还会记得丁谓“一举而三役济”的另一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