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白话文已经替代了古文,虽然替代不代表遗忘,但是时间流逝的同时,人们学习诗词的氛围也逐渐消失,这时候,便出现了一些大型的栏目,这些栏目的作用就是号召人们多多关注古典诗词文化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苏轼写荔枝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苏轼写荔枝诗(苏轼名句西北望)

苏轼写荔枝诗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白话文已经替代了古文,虽然替代不代表遗忘,但是时间流逝的同时,人们学习诗词的氛围也逐渐消失,这时候,便出现了一些大型的栏目,这些栏目的作用就是号召人们多多关注古典诗词文化等。

其中,观众关注度最高的便是《中国诗词大会》,人们听着导师们的讲解,一边思考着诗词的内里。观众在思考的同时,还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往往有文学的地方都是充满争议的。

苏轼的一首《江城子》在诗词大会上被嘲,很多人不理解苏轼这样写的用意,因此引得观众质疑不断,但是在导师的讲解下,观众恍然大悟,原来苏轼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么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是什么呢?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名篇,苏轼借着一贯豪放的创作风格,笔墨一挥便成了一首宏伟的爱国词篇,这首词在在题材和意境上面都超越了当时的宋词。苏轼在造句方面别具一格但是却十分大气,读起来气势恢宏,给人一种爱国热血情,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要报答祖国的决心。

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在一次猎会上写下了这首词,我姑且抒发一下我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一只黄色猎犬,右手托着一只苍鹰,头上戴着的是华丽的帽子,身上穿着的是貂皮大衣。我带着浩浩荡荡的狩猎大队伍,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着平坦的山冈。

为我报知全部百姓,随我一起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在宴会上,我痛饮着手中的美酒,心胸十分开阔,胆气更为壮志凌云,即便是两鬓头发微微发白,可这又有何妨?不知道什么时候皇帝才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如果君主真的如同汉文帝一般,派人来寻我,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方向,射向西夏,以表我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效忠。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年仅三十八岁,壮志凌云,心中想要报效国家,然而宋神宗没能给他机会。

因此苏轼故意借着老成的口吻,表达自己征战多年,无论是经验还是守护国家的决心,一点都不比老一辈的人差。苏轼先是借用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意气风发,想要为君主上阵杀敌的决心,体现了想要效力朝廷,想要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殷切期盼。

随后苏轼又借用汉文帝派遣冯唐的典故,希望君主能够如同汉文帝赏识魏尚一般赏识自己。那时,诗人必定肝胆涂地,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热血和力量。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全词都彰显着一种豪情壮志,这首词表面上是写了一次出猎的场景,实际上是借着出猎,表达自己的壮志,同时希望君主可以重用他,他一定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贞。

这句就这整首词而言,题材新颖,用西北代表侵略者所在的地方,用天狼比喻那些侵略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整首词层次分明,感情通透,风格多元化,那股豪迈冲云霄的气势又是无人能及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表现出了词人志在杀敌卫国的热情和英雄气概。于整首词而言,是有升华感情的作用。然而,在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录制之后,这一句“西北望,射天狼”被很多人嘲笑说,苏轼不懂地理人文知识,如果按照当时宋朝的社会背景来说,站在密州,向西北望去,是看不见天狼星的。

很多人在嘲讽这句词的时候,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怼得不错,实际上却是他人眼中的笑柄。苏轼这句词表达的是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为国家去除当时西北方的西夏,而不是天狼星。苏轼是利用暗含的比喻,用天狼表达敌人,射天狼则表达了诗人想为宋王朝上阵杀敌的决心。

而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去征服一颗星星,因此,苏轼写的是没错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各位导师也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苏轼的这句词不存在错误,只不过是个人理解不到位罢了,足以见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接下来说说,为何苏轼要用天狼星,而不是别的星来暗喻敌军。实际上,古人对星星的研究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在苏轼的宋朝,天狼星表示的就是异族,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天狼星是边陲安定的象征。

所以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借用天狼星表达了他对边陲安危的思量以及他想守护边陲的决心,因此断定,苏轼写的并无错处,理解错误的人是对那个时代的文学的不理解罢了。

致敬先贤,严谨引典

苏轼这首词中,被人们争议就是天狼星的位置,但是苏轼创作的时候,并不是根据地理位置所写的。在《楚辞·九歌》中,就已经有了“长矢兮射天狼”的说法,因此,可见先贤已经使用天狼星作为边陲象征。

而苏轼,作为第一个将这样的象征用在词中的词人,可以看出他对先贤的敬意,同时,苏轼的词作大多数是豪迈之作,苏轼本身也是一个领兵打仗的文人,所以这样豪迈的象征怎么会不出现在苏轼的词中呢?

古人在诗词的创作上,是不能用现在看科技去思量的。古人看待世界更多的是想象,看到的星星就是一颗美丽的星星,看到月亮也只会想到把它写进诗词中,古时候的文人都是浪漫的,故很少有人去思量“天狼星”不在密州的西北方向。

古人去了解世界,最多的方法还是前人留下的古书典籍,而文人更是把先贤留下的东西奉为瑰宝,这是对文化的尊重和敬意。引经据典,便是对先贤最好的敬意。所以在品鉴诗词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它理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诗词的内里,它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它背后的古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结语:

苏轼的一生,是密州的猎人,是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虽然仕途起伏跌宕,苏轼都不曾放弃报效国家的信仰,最难得是他那颗赤子之心,永不磨灭。

“西北望,射天狼”所要表达的本意是维护边陲稳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而不是用现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文人的浪漫和激情,要站在历史的背景之下,仔细琢磨。

致敬先贤,严谨引典。古人用的每个字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排除在传播中的错误之外,文人笔下的每个字、句都是有着他独特的灵魂的,因此,对待诗词我们应该抱有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