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指的是意识、思维活动是一种连续的、变化不定的、斩不断的流,就像河流那样,处于川流不息的状态。它是一种创作原则、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称。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1913年出版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小说已成为西方现代文学中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可惜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意识流大师们的相继去世,完全而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作品已经没有了,意识流作为一个流派,渐渐不复存在。

詹姆斯一对一水平(詹姆斯意识流)(1)

最早提出意识流这个概念的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意识流手法运用于文学创作,都是詹姆斯之后的事了。《意识流》这篇文论,集中体现了詹姆斯的意识流思想。

詹姆斯用“不断进行着的思维”这个说法来概括各种意识。他说,我们的心理状态从来没有绝对相同过,对于同一特定事实的每一次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同一事实再次出现时,我们必然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思索它,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从不同于先前的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它。

这一最基本的出发点,再配合詹姆斯在文中指出的“意识流是指原始的、混沌的感觉流和主观的意识流,它们像一条绵延不断,不可分割的河流”,我们很容易就能注意到意识活动的流动特性与飘忽特性。许多意识流小说家正是由此受到启发,努力去体验、捕捉和表现这种流动不居的感性活动。

詹姆斯认为,由于界限的混淆和内省经验的肤浅,人们认为意识如许多割裂的碎片。但是,意识活动的来去和对比,只能中断他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却不能中断人们认识它们的思维流。这使我想到那些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和印象的文艺作品,它们近乎跳跃式的表现方式,时常会令人摸不着头脑。

詹姆斯也提出,意识流在心理学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即便意识中存在着时间的间隔,间隔之后的意识并不觉得它与间隔之前的意识有所中断;其二,意识从这一刻到那一刻的变化,绝不是突然发生的。

将这些理论化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作家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便更加细致入微,更加有迹可循。人物意识的活动过程,会形成一条意识长河。

詹姆斯一对一水平(詹姆斯意识流)(2)

值得指出,一套完整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理论,由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詹姆斯的彻底经验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共同构建理论基础。他们三人的理论互为依赖、互为支持、交织融合。以詹姆斯为例来谈意识流小说,只是一个影子。

意识流小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作技法,如内心独白、内心分析、自由联想、蒙太奇手法(电影常用)、诗化和音乐化等。也产生了许多文学水准极高的经典作品,如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作家沃尔夫的《到灯塔去》,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等。

今天,优秀的意识流作品变得少之又少,能够用活意识流手法的作家更是鲜有,这不得不说是一桩文学艺术界的憾事。

意识流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有助于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复杂性,也使得人物的心理状态更接近于意识活动的本来面貌。意识流小说,通过自然地描绘作品人物无数连续不断的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下意识的印象,这些印象与人物合理的思想倾向一起形成意识之流,往往带给人触及灵魂的感受。

当然,意识流的盛行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后果,比如,人物典型心理特征(现实主义提倡)的塑造将难以如愿,又比如大量的意识流动,势必带来文艺作品的晦涩难懂,减弱其审美愉悦性。

詹姆斯一对一水平(詹姆斯意识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