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东北小品,东北口音很自然,现在的表演都用力过猛,东北口音使的劲太大,结果适得其反”,这是我在抖音看赵本山小品留下的一条评论,被点了三四千赞,下面还有几十条评论在争论关于东北口音的孰是孰非,看着仍旧不断增加的点赞我意识到,被喜剧折磨的不止我一个,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喜剧有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喜剧有意义(喜剧不喜)

喜剧有意义

“以前的东北小品,东北口音很自然,现在的表演都用力过猛,东北口音使的劲太大,结果适得其反”,这是我在抖音看赵本山小品留下的一条评论,被点了三四千赞,下面还有几十条评论在争论关于东北口音的孰是孰非,看着仍旧不断增加的点赞我意识到,被喜剧折磨的不止我一个。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一档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会2》,第二季的表演实在乏善可陈,大部分演员都操着东北口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东北人),语调拐得很用力,眼睛瞪得很用力,嘴咧得更用力,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这里面以阿奇与阿成组合最为明显,如果说第一季是在比剧本,第二季就是在比力气,我认为他们来演喜剧并不合适,应该去河边拉纤,因为拉纤可以喊号子,只有喊号子才需要如此高亢的声音,如此用力的语气。

作为北方人的我,从小看小品相声长大,从春晚到曲苑杂坛,语言类节目主要是京津口音的相声和东北口音的小品,也有少数陕西话、唐山话、山东话、河南话的作品,例如《产房门前》、《狗娃与黑妞》、《懒汉相亲》、《黄土坡》,而东北口音的作品又以赵本山小品最为人熟知,作为当之无愧的小品王,东北小品占据了小品界绝大半的江山,尤以小沈阳的《不差钱》和王小利的《捐助》最为经典,可以说是东北小品的巅峰期,小时候的我听不懂笑点,只会跟着大人一起笑,中学以后便慢慢发现了其中的趣味,那时看春晚只为等赵本山,直到大学之后,那种乐趣逐渐消失在了荧幕中。

后来的时间里,东北小品虽不在巅峰,但仍有着不错的传承,常看辽宁卫视的朋友应该不陌生,每年辽视春晚,赵本山的爱徒们都会有不错的小品,质量远远超过央视春晚和其他卫视春晚,后来黑龙江卫视的《爱笑会议室》也算是在一段时间里延续了东北小品的血脉,开心麻花也算一个优秀的继承者,有优秀的编剧创作,不低俗还能有一些寓意,虽然偶尔也会煽情,但勉强能接受,《夏洛特烦恼》与《西虹市首富》剧本优秀,表演自然,笑点密集,而最近的新作品有些力不从心。

在节目《欢乐喜剧人》前两季,以辽宁民间艺术团出场的宋晓峰、文松、杨冰等人表现不可谓不好,单论搞笑程度来讲,排第一不过分,但是因为节目不够感人,不够高雅,最终没能斩获冠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小品表演莫名出现了一种杂音:不煽情就不是好喜剧,不教育人就不是好作品。以至于这个节目后面几期,冠军都是煽情高手,而且圈子里并不把这种风格称为煽情,他们说这叫高级。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很多人却直接把喜剧做成了悲剧。

喜剧动不动就煽情带给人的尴尬犹如春晚主持人总是让全国大部分天天吵架的夫妻深情互道“我爱你”,这种强行煽情并不会让人感觉到愉悦温馨,反而是极度的尴尬与不安,小沈阳有一次接受采访说:我现在不做小品了,因为现在的小品都是喜头悲尾。小沈阳是清醒的,但大众是遗憾的,观众的想法很简单,只想笑着把小品看完。

在我印象里,以往的语言类节目百花齐放,从《吃面条》到《洛桑学艺》,从《超生游击队》到《懒汉相亲》,节目主题更是丰富多样,村民矛盾、小贩摆摊、智能AI、年轻人追星,应有尽有,赵丽蓉有个经典小品《如此包装》,抖音的一个BGM便是以此小品的部分台词进行的二次创作(MTV?这不张口就来啊,春季里开花啊~十~四~五~六,六月六),小品的最后,更是有一段rap版评戏,反串混搭这种东西已经被老一辈玩透了。《打工奇遇》的台词“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直接成了网友们反间谍的暗号,当然,现在暗号更新成了“大锤八十小锤四十”。

以前的小品另外一大特点是有大段的顺口溜,内容多是描写社会现状,人情冷暖,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寓意颇深,且个别段落极具预见性,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考验,而那时的编剧朴实大胆富有想象力,演员表演张弛有度,台词扎实,可谓是中国文艺作品的黄金时代。那时我正读初中,每次看完春晚都可以把很多小品的台词背下来,有事没事给同学来一段,有一次在自习课,我把小品《卖车》的所有台词从头到尾小声背诵了一遍,一人分饰三角,四周的同学默默地听,偷偷地笑,险些被老师拉出去打手心,踹屁股。

曾经的喜剧有多么自然,现在的喜剧就有多么刻意,在我脑海里最早听到的“刻意东北话”源于一个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尽管网络上有很多夸赞,但我并不喜欢,原因只有一个,太刻意。为了突出东北口音,就像一个炫技的车手,明明是一条直路,非要走S形拐大弯。我曾看过他成名之前的采访视频,那个时候他的东北话是舒适的、自然的、没有加过力的,现在的口音像是加了涡轮增压,属于是“为了东北而东北”。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小品似乎不用东北话就无法表演,在我看来,曾经东北小品成功的核心要素并非是口音,而是贴近生活的剧本,富有节律的台词,自然恰当的表演,而现在的喜剧创作者以为只要用东北俏皮话就可以逗笑观众。另外,喜剧作品质量的下滑,节目导师也是功不可没,也许是为了节目效果,更或许是为了钱,一个作品不管多尴尬,导师们永远都可以笑得快要抽过去,极度夸张,本来作品已经很尴尬了,导师们洪亮但虚假的笑声将尴尬气氛推向了高潮。

20多年过去,现如今本山大叔不上春晚了,陈佩斯朱时茂也早已离开了小品舞台,宋丹丹偶尔出现在综艺里,郭达斯坦森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蔡明阿姨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后来,我再也没背过小品台词了,但依旧记得以前那些大段的顺口溜,兴致一来,就背诵全文:

九八九八不得了,

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

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

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