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看过《寻秦记》,特种兵项少龙乘坐时光穿梭机本来到秦国,结果到了战国时代的赵国。穿越到古代以后,项少龙遇到了很多尴尬的事情。比如在他上厕所的时没有厕纸,有人递给他一个木片。还有他去饭店里面点菜,结果不识字,那就尴尬了。其实, 先秦时期很多东西是后面才出现的,比如乘坐的马,没有马鞍和马镫。小酒馆没有面条、包子馒头和米饭,更没有牛肉、西红柿炒蛋。为了避免古代文化常识的尴尬,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常识。

古人的生活方式大全(在古代为了避免尴尬)(1)

古代都市商贩

在古代的主食主要是“五谷”,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的是“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的是“稻、黍、稷、麦、菽”因为,古代的稻一般产自南方,宋代有一种“占城稻”来自于越南。古代的蔬菜有五菜“葵、藿、薤、葱、韭” ,水果有五果“枣、李、栗、杏、桃”为什么都是“五”呢?因为,古人信“五行”,常与之相配“韭属木,薤属火,葵属土,葱属金,藿属水。”所以,古人对吃还是有一定的讲究,不像现在,随便搭配。

在古代吃的肉以“三牲”为主,“三牲”指的是“牛、羊、豕(猪)”古人祭祀的时候,“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叫“少牢”。在古代牛用来耕种,比较珍贵,只有统治阶级食用。所以,在古代去小酒馆,是吃不到牛肉的。古代最普遍的肉类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馐)、羹都带有“羊”字旁。不过,古人也吃狗肉,古代的屠狗还是一种职业,比如西汉时期的樊哙就是以屠狗为业。不过,唐代以后,就不再吃狗肉了。人们桌子上面最常见的还是羊肉和猪肉。

此外,古代还有家禽,主要有鸡、鸭、雁。古人结婚纳彩的时候,就要携带“雁”,其实就是鹅,并非天上飞的大雁。鸭在战国时代叫做“鹜”,野鸭称之为“凫”。宋代已经有糖了,不过是麦芽糖叫做“饴”。汉代的糖叫做“石蜜”是西域贡品,据说来源于印度。

除了“五谷”唐代时还有饼(胡饼,从胡人传过来的)、饺子(唐代以前据说就有了)、粽子(据说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此外唐代已经有大量饮茶的习惯,目前唐代的品茶在日本保留完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茶道,就源自于唐代。

还有,古人开始不食用乳制品,马奶和牛奶是匈奴人的食物。不过唐代也食用酥,什么是“酥”呢?根据《大般涅槃经·圣行品》的说法:“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酥,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最上。”酥应该是唐代从印度传过来的,所以唐代以前没有吃酥的习惯。

古人吃饭的时候,还经常饮酒,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古人的酒,以黍为原材料。将其煮烂,然后用蘖(niè)其实就是酵母发酵而成,我们现在称之为“米酒”,酒精的含量其实很低,大约10-15度左右。我们现在喝的白酒(蒸馏酒),在元代时才出现。所以,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酒,其实就是高纯度的“米酒”。要是喝的是白酒,他早已经被老虎吃掉了。

古人的生活方式大全(在古代为了避免尴尬)(2)

闲情偶记

古人的住宅也很讲究“风水”,按照《葬经》的说法,住宅应该 “聚气”。“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大意是,房屋应该背靠山,门前应该有水源。古人建房,常按照坐北朝南的方位而建。北方背靠高山,意思是有靠山,南方应该对着水源,不愁吃不穿。屋子处于小山包和树木的掩护下,最安全,这就是古人最理想的居所。

古代的皇帝,建造宫室,其实也是坐北朝南。先秦时期“宫”指的是房屋住宅,没有贵贱之分。而秦汉以后,专指的是帝王的居所。“宫”的建筑内部又分为“堂、室、房”。 “宫”的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的地方。“室”的东西两侧是“东厢房”和“西厢房”。整栋房子,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古人“升堂”,其实就是跨过台阶,进入大堂。

先秦时期,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而室内的座位,一般是私人宴会,又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项伯朝东而坐”以示尊贵。可见,古人对座次也很讲究,其实现在很多农村,也讲究这种礼仪。长辈坐上座,而晚辈坐下座。因为,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所以,长辈坐在最高位,背靠北面,面朝南方,以示尊贵。

古人的生活方式大全(在古代为了避免尴尬)(3)

头戴冕旒的汉武帝

古人身上所穿的“衣服”,主要由“衣”和“裳”组成。先秦时期的穿着,其实就是“上衣下裳”,衣和裳是分开的。不过还有一种是相连的,叫“深衣”,战国到东汉一般穿“深衣”。据说,古人没有内裤,直接用深衣避体,有时候蹲下来就能看见屁股。不过汉代又出现了“裈”,短裤,功能和现在的内裤差不多。

不同的朝代服饰略有不同,贵族与平民的穿着不一样。古代常见的服饰有衮服(天子服饰);单衣(穿在袍服里);裙(女性服饰);深衣(流行于先秦);袍(秦汉以袍服当礼服,宽袖);裘(皮衣,套在外面御寒用的);氅衣(今称披风);绔(又称“胫衣”连裆裤)另有一种连裆短裤“犊鼻裈”,因其形似犊鼻而得名,是贫贱劳作者所穿。日本相扑手,据说就穿的“犊鼻裈”。此外,清代还有补服(补褂,清代官员服饰)马褂(满族服饰)等服饰。

古人除穿“衣裳”,还有冠、冕、弁。《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冠,其实就是贵族男子戴在头上的“帽子”,只是冠的用途和现在的帽子不同,因为古人留长发,“冠”主要是用来束缚头发的。“笄”其实就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女子成年后头发挽起,插上簪子,这个仪式就叫“及笄”。

“冠”同时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冕一般是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弁”据说是低级武官所戴的一种“帽子”。先秦时期的天子、诸侯、士大夫在祭祀的时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说明,古人戴冠冕的都是贵族。《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士大夫戴冠,而平民老百姓,就在头上裹头巾。不同的朝代叫法不一样,汉代叫“帻”三国叫“纶巾”隋唐时期戴“幞头”。古装电视里面很常见,不用赘述。

在古代天子穿“衮服”戴冕,冕的最顶端有一个长方形的板,叫“延”,下面像帽子一样可以戴在头上。“延”的前沿有一串一串的珠子,叫做“旒”。古代的天子或皇帝戴的冕,前后十二“旒”,诸侯所戴的“旒”与天子有差距。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诸侯不能戴“旒”,只有皇帝才可以戴“冕旒”。

古人的生活方式大全(在古代为了避免尴尬)(4)

古代马车

古代的交通工具有马车、牛车、船、轿子和马,古代最早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和马车,其实古代坐马车,也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外出,大多数靠步行,坐马车只有古代公务员才有那个待遇。不过,有些时代,公务员也不能坐马车,只能做牛车。

在先秦时期,车马相连,没有单独的马匹可以坐,那时也没有马鞍和马镫。根据考古发现马鞍和马镫出现于东汉,所以西汉初期是没有马鞍和马镫的。那么如果说先秦时期就有了马鞍,多半是导演为了艺术效果,故意添加的。所以,先秦时期出行一般坐马车或者牛车。除了探子在获取敌人军事情报或护送皇帝诏书时骑马,一般人都无法驾驭没有马鞍的马匹。

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叫“安车”,牛车拉货的叫“大车”。安车多用一匹马,尊贵的人则坐四匹马的安车。古代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在马匹匮乏的年代,牛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使用。比如,西汉初期国家贫穷,丞相上朝也只能乘坐牛车。所以,在西汉初期坐牛车,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要知道,丞相只能坐牛车,而有些普通的官员,连牛车也没得坐,只能靠步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和新中国初期,某人坐拖拉机一样拉风。

除了能坐牛车和马车,古代还可以坐船。坐船就不用说了,古代的李白就经常坐船云游四海,据说晚年的李白在当涂江上与友人饮酒,喝完酒后,李白来了一个水中捞月,最后被淹死江中。不过古代坐船的费用没有坐马车高,毕竟马要吃粮草,而船没有什么陈本。所以,古人坐船远行,首选就是坐船。

古人的生活方式大全(在古代为了避免尴尬)(5)

鄂君启节

最后,我们来说说坐轿子,据说轿子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那是叫“欙”,不过那时不叫“轿子”,只是轿子的雏形。轿子真正流行起来,应该是汉代以后。不过,轿子只是短距离的交通工具,比如在长安城,某官员外出在城内访友,可坐轿子。但是,出了长安城,那么就不适合坐轿子了。所以,轿子是短距离的交通工具,也只有古代的贵族才用这种出行方式,穷人只能给人抬轿。

这里要说明一点,古代的关隘,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城门就会关闭,太阳出来就会打开。如果,是单独过关隘,不用缴纳通关费用。如果,走管道,需要过关文牒。如果是经商,贩卖牛羊等贵重物品需要交税。1957年,我国考古人员在安徽寿县出土了五件“鄂君启节”,其中舟节两件,车节三件。这个“鄂君”的“鄂”指的是“湖北”,“君”指的是名字。据说“鄂君启节”是楚怀王颁发给儿子芈启的水陆两道免税通行证。持有楚王的“舟节”走海陆可以免税,“车节”走陆路也可以免税。如果没有符节,即便是国王的儿子,过关都要缴税,可见普通人都难以避免被收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