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三十万的搞笑(过百万观众却被网友怒赞)(1)

在大象东方蜡像艺术公司展厅,周雪蓉在整理袁隆平蜡像的稻穗道具。

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邓华 摄

骗三十万的搞笑(过百万观众却被网友怒赞)(2)

周雪蓉(右)在调整蜡像《艺术家》的服装。

骗三十万的搞笑(过百万观众却被网友怒赞)(3)

在大象东方蜡像艺术公司展厅,创始人周雪蓉(右后)和丈夫刘震(左后)在蜡像《亲家》前合影,这组作品是以夫妻俩各自的父亲为原型创作的。

骗三十万的搞笑(过百万观众却被网友怒赞)(4)

在大象东方蜡像艺术公司,创始人周雪蓉和蜡像《老外婆》合影。这个作品是以周雪蓉外婆为原型创作的。

今年47岁的周雪蓉,是一名蜡像艺术工作者。她以纯真的情感、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神似真人”的蜡像作品,赢得业内外的交口赞叹,被称作中国版“杜莎夫人”。

然而,更可贵的是,她坚持艺术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作,创作出农民、退伍老兵、航天员等大量建设者蜡像。她直言,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是她的创作根基,为时代“塑像”是她毕生所求。

“只做明星蜡像,不是我的初衷。我们祖国这片热土,有太多勇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博大精深、辉煌亮丽的瑰宝。这才是我创作的根基和源泉。”

大戏台前,“老广们”围坐桌前,一边品尝粤式点心一边欣赏粤剧;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中间,“袁隆平”爷爷专注地端详着手中的稻穗……走进位于广州塔下的“帷幕开啦”蜡像艺术馆,穿梭在近现代时空中,许多亲切的场景、熟悉的人物就以这样的方式不期而遇了。

蜡像的世界充满惊奇,也饱含乐趣。当观众专注在蜡像“杨利伟”的皮肤、血管、皱纹等细节中时,却不曾留意,一旁戴着口罩玩着手机毫不起眼的“路人甲”,也是一尊蜡像……

这些创作与巧思均来自一个叫周雪蓉的女人。

以对作品极其严苛著称的超写实画家冷军,在看到她创作的“自己”时,忍不住赞叹“杰作”;她的蜡像作品《亲家》亮相展会,一度被认为是真人受到保安“驱赶”;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制作总监惊叹于她的技法,称“我们是不是要成竞争对手了”。

这是一个关于手艺与情怀的故事。

1/中国版“杜莎夫人”

“收一收,要闭馆了。”着急的催促声从不远处透过来,周雪蓉立即起身迎了上去。只见一名保安冲着两位正坐着下象棋的老人喊道,“别下了,我们要下班了!”然而,两位老人却始终无动于衷,似乎完全沉浸在棋艺的世界。一旁的周雪蓉忍俊不禁,连忙解释,“假的假的,这是蜡像!”保安将信将疑,拍了拍老人的肩,又揉了揉眼睛再三确认,才回过神来连连赞叹:不可思议,太像了!

这有趣的一幕发生在2019年的深圳文博会。让保安“信以为真”的两位老人,正是周雪蓉以自己的父亲和丈夫的父亲为原型,创作的蜡像作品。

类似“以假乱真”的事不止一桩。

“每天与蜡像打交道,哪个人物令你印象最深刻?”记者问。周雪蓉说,最难忘还是历时18个月才完成的作品《艺术家》,“那是来自业界的肯定,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超写实画家冷军是周雪蓉心中的一座艺术丰碑,其代表画作之一《小姜》以高清相机拍摄般写实,细腻还原了少女小姜的形象神态,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来源于真人创作。

在蜡像创作得到冷军本人授权后,周雪蓉拿出“近乎苛责”到完美主义的创作态度。她从广东跑到冷军在武汉的工作室,拍摄了上百张人物肖像,仔细揣摩工作和生活中冷军的不同状态、细微变化。

冷军的发质、发色特殊,难以找到合适的仿制材料。她等了两个月,收集到冷军本人的头发才开始创作。“要把头发分为几十个区,分区剪、分区收集包装。后期再将这数万根头发,按特征、分区域,一根根手工植入头部模具中。”周雪蓉说,没有耐心和细致,干不了这活。

前期素材收集好了,周雪蓉把自己泡在了工作室。有时她端详着泥稿出神,却好几天也不动手,有时却又迅速地做出微调。18个月后,当冷军本人看到那个手执画笔、眉头微蹙、专注又略带忧思的蜡像“自己”,忍不住赞叹,“天呐,杰作!”

随着作品被越来越多圈内外人士认可,有观众称她是中国版“杜莎夫人”。但她依旧保持平常心,并十分清醒,“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模仿。蜡像艺术历史上只会有一位杜莎夫人。而中国的蜡像艺术,应该拓展自己的新路。”

2/ “对待手艺要至真至诚”

“怎么光头还会有发根的触感?”在周雪蓉位于广东中山的蜡像创作基地,也会迎来一些参观者。当有观众无意中摸到蜡像的光头时,总会发出这样的疑惑。

没人会想到,这是创作者坐在桌前,花十多天时间,一针一针,将上万根头发植入头部模型,又将植好的头发全部剃掉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要干好这份工作,不需要太多深奥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耐心劳作,用心积累。”她说。

周雪蓉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对于塑像的人物身份拿捏到位。“明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通常是上妆后的形象。因此,在创作中,需要还原这份‘完美’与细腻。相反,农村老太太,脸部太过完美无瑕反而不真实。恰恰是加了老年斑、皱纹这些细节,才能让她亲切具体。”

入行20年,近几年,周雪蓉喜欢将自己创作过的蜡像作品拿出来再创作。“艺术的境界是无限的。当你对生活的理解更丰盈时,回过头来看作品,总觉得它还能再深入、再提高。”

3/ 为时代“塑像”最有价值

每逢周末,广州“小蛮腰”下的“帷幕开啦”蜡像艺术馆总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帷幕开啦”是周雪蓉创立的蜡像品牌。

蜡像作品《老外婆》,取材于周雪蓉的外婆,一位朴素的农村老太太。她勤劳、善良、奉献,以温情和关怀滋润家人。佝偻着背部,手拿针线为家人纳鞋底的“外婆”蜡像,定格的是中国传统亲情之暖。

为“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制作蜡像时,她坚持向袁隆平本人“求”一身旧衣服,只为真人穿过后的衣服带着自然的褶皱和人的气息,让蜡像人物更具神韵。

蜡像记录时代。周雪蓉的作品取材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退伍老兵、农民、国画艺术家、航天员、粤剧演员……这些蜡像作品无不闪耀着劳动的光芒、创作的喜悦、文化的美感,生动地诠释着艺术的真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下一个最想创作的人物是谁?”面对记者提问,周雪蓉笑着说:“你们能联系上钟南山院士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逆行武汉,敢医敢言,这份时代贡献值得铭记。”

据新华社

来源: 武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