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说:填词一道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词采与音律好理解,这里不多讲。那么结构是什么?

对于一阕长调来说,结构就是立意、设拍、谋篇等。立意,是指所写词要表达的主旨,应在写之前有个明确的目的,才有可进行下一步构思的根本,要明白自己想写什么。设拍之时首重领拍,亦即起句。领拍须领起全词至结句,而结句最难,须生象外之象,亦即有言外之意可供回味。

水调歌头苏轼书写创作过程(以苏轼的念奴娇)(1)

长调的领拍很重要,而领拍之中首重的则是破题,破题的目的在贴题切意。学词须先会破题,写一首以什么样题目的词,第一思考是如何着手?立意后如何围绕此意展开,必须慎重考虑,因为这会影响接下来整篇的气脉与格调,这种过程亦即谋篇。

有时我们看到别人写东西很快,不但快而且准,相当贴切立意。为何?首先人家破题快,很快能抓住题目并破解开来,提炼出中心内容。其实这种破题有点像在写八股文章了, 破题是第一关键。题目破好,接下来的就是顺理成章。

水调歌头苏轼书写创作过程(以苏轼的念奴娇)(2)

立意、设拍、谋篇三者缺一不可,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分析分析。

从题目看立意就很明显,老苏是在游览赤壁并怀昔日英雄 。怀昔日之英雄 ,重点是在怀古,这须突出一个怀字 。该怎么破题?

老苏不假思索,直接以四个字“大江东去”来呈现时光流逝,破译怀字。再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去破古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种时空交错的宏大画面立刻迎面扑来。领拍直接破题后,豪迈如此立刻领起全词,振动全篇。

水调歌头苏轼书写创作过程(以苏轼的念奴娇)(3)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第二拍在破题后须将解题的情感形象化,这里就须立鲜明的怀古形象。如何立象?是用意象思维,以兴为主;还是用具象思雄,以比为主?

这第二拍是谋篇布局乃至结句的关键,作者须根据自己对客观生活的体验与知识的积累来决定。老苏在这里是选用了意象思维,也即以兴为主的方法,结合破题怀古及所在地理位置引发的联想,便自然而然地树立周郎的形象。直接点明,故垒西边三国周郎,亦即立起周郎这个人物形象。

立象后须考虑用虚写,还是实写?这直接关系着下片如何展开与好坏。故词的第二拍承领时十分重要,须小心处理。立象后要宕开第三拍,要借象化景。

水调歌头苏轼书写创作过程(以苏轼的念奴娇)(4)

老苏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开视野,引发跌宕,给形象创造一个场景 。用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形象而表尽词意,然后逐渐露出写作目的,将意概述,借古时之英雄际遇而言自身。

用兴作上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是呼应开头的题目,二是借此纵深可拓展至下片,下片可对上片的人物与豪杰做具体的描写与感慨。故此手法,写长调时可以学习,那就是作结时须留下递进余地 。

水调歌头苏轼书写创作过程(以苏轼的念奴娇)(5)

上片的手法主要是实景疏写,那么下片老苏就是借回忆来作过片,虚景实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遥想二字是衔接上片,引领下片。 用层递手法来刻画周郎形象,由实入虚细密入笔一一道来。

而又从“雄姿英发”引出“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这种细节描写的补充, 使客观历史浓缩的形象由虚入细入密增加艺术的真实性,让形象更真实地、具体化 。一环扣一环的层次递进,夯实人物形象。

水调歌头苏轼书写创作过程(以苏轼的念奴娇)(6)

借典型化后的形象再表尽作者在这些描写与刻画背后的本意“故国神游,多情应念我,早生华发”。再由“多情应念我”引出我为何多情,此情是什么?直指最后一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而使词意达到顶峰,使读者不由自主的身同感受。

这是就是章法,每一个词调都有其章法,亦即设拍方法不同。而刚才分析的这个是老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老苏这首词的特是,起拍直接破题,拍与拍之间都有明显的互相勾连,并层层推进。情景是交替进行,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在虚实今古的最后一拍直接总结。

水调歌头苏轼书写创作过程(以苏轼的念奴娇)(7)

这只是本词的一种结构写法。其实包括七律的起承转合,如果真的非常熟悉七律技巧,未必一定要按这个来 。关键在于,自己本身的捏合与驾驭文字能力要到位 。

填词也同样道理。很多人填词先景后情,这是最普遍的写法。 但如果你对词谱与文字掌握得很好,也未必要按照这个格式来。先情后景,情景交融,全景或全情,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你如何穿插个人情感主线而不混乱,各种情景能否切实的围绕情感主旨来展开而不跑偏 。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长调难就难在结构。结构做好,然后相对于的在各拍填充适合的意象,拍与拍之间又有一定的线索过渡与勾连,不至于转接的突兀与跑偏。最后结束一句再升华升华,各拍注意下字词文采,那么这首长调就不会太差。

#唐诗宋词##原创诗词##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