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微澜
高二的生活紧张而充实。因为1981年参加高考的这拨考生是最后一拨高二就高中毕业的学生。刚来到105中学这个文科班,青茵就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当时的高中英语教材是厚厚的两本书,高一学一册,高二学一册。而141中学是个戴帽高中,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所以青茵和天舒都没有学过第一本高中英语教材,直接就得学第二册。天舒的父亲当年是部队的英语教员,抗美援朝时还亲自审讯过美国俘虏呢,所以天舒面临的问题不大。别说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补课大潮,就是有,青茵也不敢奢望这种待遇啊。因此,高考时,青茵的英语只考了36分,而天舒考了83分,据说凭单科成绩都可以进大连外国语学院了呢。当年,外语总成绩以百分之十计入总成绩。
由于当年用李艳萍的那本数学自学辅导书弥补了方程题的短板,青茵在这个文科班里的数学成绩居上中游,先后有两位数学老师给这个文科班上课,先是一个女的,后是一个男的,两人都姓王,脖子都比较短。青茵一听课,感觉到了他们与李伟老师的差距,基本听不懂,只能靠大量做题来消化所学的内容。但是,听说那位王姓男老师后来走上了仕途,当上了某区组织部部长。
地理老师赵文庭是这个文科班——高二•七班的班主任。他中等身材,欧式脸儿,说话堂音较重,一脸的和善。他来到教室跟同学们问过好后,第一件事儿就是一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中国大陆地图。一下就把所有同学给惊到了,青茵也不例外。她头一次感觉到地理课还能这么有趣儿。所以,后来她最爱上的就是地理课,而且效仿赵老师的方法,用了一下午时间,把世界地图背着画出来了。所以高考时,她的地理成绩是78分,在班级排名第二。
语文课老师吴圣贤是湖北人,说话声音很像易中天老师。他细高挑儿,五官端正,气质出众,据说当年被打成右派下乡改造好多年,不久前才平反,眼下一家老少五口人还寄居在朋友家呢。别看境遇如此不堪,但他每次都是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出现在讲台,里面的白衬衫总是洗熨得干干净净,板板整整的。偏印儿的分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他的讲台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舞台。他讲课,仿佛有音乐相伴,读课文抑扬顿挫,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那篇散文 《绿》,当他读到“那醉人的绿(吴老师读音为平声)呀!”一句时,所有的同学都陶醉了。以致多年以后,同学们聚会一提到这件事儿都会意地一笑,这句话几乎成了证明你是不是当过这个班学生的“身份证”。
1981年高考的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青茵发挥一般,语文考了80分。高二语文方面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一位如此优秀的语文老师。
这一年,最不堪回首的是历史课了。历史老师姜奇峰身材魁梧高大,大长脸,大脑袋,浓眉大眼还有点儿大舌头。他讲课说话的声音跟青茵睡眠的波段高度接近,所以每堂历史课下来,青茵几乎都会眯个10分钟20分钟的。历史课基本都是看书自学的,老师讲课的精华没有得到,所以历史考了52分应在预料之中。
政治老师陈默刚是个骨子里充满自信的中年人。他中等身材,不胖不瘦,长方脸儿,皮肤有些暗黄,小平头,浓眉大眼,大鼻子,大嘴巴,走路生风,两眼有神。他的课上得挺有趣,经常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讲课,挺受学生欢迎的。有一天下午,政治课上讲到了“文革”时期的事儿,陈老师点名道姓提到了当年东辽著名的造反派王大麻子。谁想,王大麻子的儿子就在这个班里,叫王世均。王世均一听老师提到他的父亲,气得站起来瞪了陈默刚一眼就愤然跑出了教室。陈默刚一脸的蒙圈。这时,班长张燕站起来告诉老师:“王世均是王大麻子的儿子。”
据说事后陈默刚专门向王世均道了歉,但是,王世均不久后还是转学走了。据同学讲,王世均当年高考落榜后就到南方做生意去了,后来又专门倒卖石油,发了大财,离了两次婚,有了三个孩子,跟第三任妻子移居海外。
青茵高考总分368分,低于录取分数线12分。这一年的高考录取率是百分之七左右。那时如果走进了大学的门,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楚天舒总成绩比青茵高5分,也落榜了。105中学文科班37名同学中有6人过了录取分数线,其中有一位叫陈莹的女生原本比录取分数线低2分,新学期都开始回到母校复读了。可就在开学的第三天,她意外接到了东辽大学企业管理系的录取通知书。原来,这个新开办的市属大学因故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录取分数线比当年东辽市的录取分数线降了3分。陈莹笑逐颜开,带着惊喜和自豪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门槛。大学毕业后陈莹被分配到某区建行,从柜员做起,到退休时已经是年薪30万的副行长。
郑重声明:此小说为作者原创,内容纯属虚构。任何人不要对号入座,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