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病是淡水观赏鱼的常见季节性鱼病,深秋至来年早春多发(11月至4月)。造成鱼患上水霉病的致病微生物是水霉菌,这是一类起源于古藻类,具有菌丝体、依靠孢子繁殖的类真菌微生物,在淡水环境下广泛存在,主要包括水霉和绵霉。

观赏鱼水霉病的早期症状(观赏鱼感染水霉菌得了水霉病怎么办)(1)

冬季和早春养鱼需要注意防控水霉病

水霉菌是一种腐生微生物,在自然界水体中主要寄生于死亡的动植物残体上,起到清洁工的作用。但水霉菌同样也可以寄生在腐烂有机质(如鱼食残渣)、受伤的鱼体上,对观赏鱼带来危害。水霉菌的孢子带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遇到受伤的鱼就趁机附着上去,在伤口组织中着生,长出根状的菌丝。这些菌丝就如一根根吸管,扎向鱼皮肤肌肉深处,疯狂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菌丝同时也会向外生长,最终在伤口附近形成棉絮状丝状物(菌丝体),就如皮肤发霉一样,因此又称白毛病或肤霉病。

观赏鱼水霉病的早期症状(观赏鱼感染水霉菌得了水霉病怎么办)(2)

一条被水霉菌严重感染的食蚊鱼

因为营养物质被水霉菌大量吸收,水霉病如发现、治疗不及时,观赏鱼最终会衰竭而死,危害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水霉菌在淡水中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鱼缸中的老水还是刚加入的新水,里面都有,养鱼无法做到不接触它们。鱼对水霉病也没有免疫力,条件适宜,可以反复发作,成为鱼缸里的顽疾,令人十分头疼。

观赏鱼水霉病的早期症状(观赏鱼感染水霉菌得了水霉病怎么办)(3)

一条因水霉病而死亡的食蚊鱼

很多鱼友遇到水霉病以后,第一反应通常是下药来杀灭水霉菌。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观赏鱼对药物普遍敏感,掌握不好浓度和用量,其毒副作用有时比水霉病的危害更大。其实对于早期水霉病防治,几乎堪称“老掉牙”的老三样,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安全有效,我们不妨一试。鸫龟先生的原生鱼得了水霉病后,都是用老三样来处理的,不过是“改良版”的,实测对于初期水霉病效果还是不错的。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老三样与“改良版”老三样?

所谓老三样,几乎每个养鱼人都耳熟能详,它就是“加温、下盐和换水”。为何要说它老呢?据说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算算距今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确实有些年头了。老三样中的“加温、换水”,是典型的物理方法,而盐也并非药品,控制好浓度其毒害性较小。因此,与众多化学药品相比,老三样属于不用药、相对安全的鱼病疗法。

对于老三样对鱼病的治疗效果,目前大家有争议。很多鱼友认为它可以解决家庭观赏鱼90%以上的鱼病;而也有不少鱼友认为老三样并没有什么效果,顶多算是安慰剂。客观来说,老三样经过了几代养鱼人验证,它能流传至今,这本身就是一个效果非常好的印证。当然,任何东西都一样,完全神话与完全否定,都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从鸫龟先生的实践来说,对于水霉病,老三样用的及时,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观赏鱼水霉病的早期症状(观赏鱼感染水霉菌得了水霉病怎么办)(4)

也许有朋友会问,你这“改良版”老三样又是什么呢?鸫龟先生在治疗水霉病的时候,将其中的“下盐”改为了“下盐和小苏打合剂”,为了区别,暂且就叫它“改良版”老三样吧。之所以向其中加入小苏打,是因为老三样并不是专门针对水霉病的。加入小苏打以后,就有了针对性。那么这种“改良版”老三样,治疗水霉病的原理是什么呢?

二、“改良版”老三样防治水霉病的基本原理

要了解“改良版”老三样治疗水霉病的原理,就要先了解水霉菌的生存条件。水霉菌是一种典型的低温致病原,在夏季并不常见。研究发现,它在十几度的水温下(13-18℃),繁殖速度最快。而温度低于5℃或高于26℃,都会抑制水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水霉菌又是一种典型的淡水微生物,对盐分非常敏感,在海水和陆地咸水环境下少见。水霉菌的孢子带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遇到受伤的鱼,孢子趁机寄生在伤口上,这是它的繁殖和扩散方式。以上就是水霉菌的基本生存条件,明白了这些特点,我们也就明白了“改良版”老三样防治水霉病的基本原理,简单分析如下:

(1)加温的作用

水霉菌在低水温环境下容易爆发,将水的温度提升到28℃左右,并稳定住,这样就避开了水霉菌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条件,以此抑制水霉菌的生长,进而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鱼是变温动物,加温到28℃左右,鱼体机能更为活跃,包括免疫系统。因此,加温也有助于提高鱼的免疫能力,增强对水霉菌侵袭的抵抗,有助于疾病恢复。

观赏鱼水霉病的早期症状(观赏鱼感染水霉菌得了水霉病怎么办)(5)

将水加温到28℃左右,可抑制水霉菌

(2)下盐和小苏打合剂的作用

传统的老三样只下食盐,这里强调再加入小苏打,与食盐构成合剂,主要是因为水霉菌生活于淡水致环境,对盐分敏感。加入食盐后,增大了水的盐度,就不再适合水霉菌的生长繁殖,以此可以抑制水霉菌,进而控制水霉病。

观赏鱼水霉病的早期症状(观赏鱼感染水霉菌得了水霉病怎么办)(6)

加入小苏打,一方面可以增加水的含盐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水的酸碱度(pH)。小苏打即碳酸氢钠(NaHCO3),水解呈碱性,可以增加水体pH。研究发现,水霉菌在偏中性及弱酸性的水中容易爆发,而碱性环境对其生长繁殖不利,当pH>8.0时基本难以生存。因此,小苏打通过改变水的酸碱环境,可以影响、抑制水霉菌。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有些朋友将小苏打称为碱面,其实这不是一回事。小苏打也能用来蒸馒头,但它不是碱面。碳酸钠(Na2CO3),即苏打,才是俗称的碱面(纯碱,食用碱)。我们治疗水霉病用的是小苏打(碳酸氢钠),不是碱面(碳酸钠),注意不要用错了。

那么食盐和小苏打加入多少量合适呢?对于水霉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这里推荐按鱼缸水量,以浓度万分之四(0.04%)为宜,这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剂量。这一浓度,是我国著名原生动物学家、鱼类养殖学家、中国鱼病学创始人倪达书先生,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得出的科学浓度。这一剂量对绝大多数淡水鱼都是安全的,不会产生盐害,可以长期使用;同时对水霉菌具有抑制作用。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更快、更好防治水霉病,我们也可以适度提高浓度,例如使用0.08%-0.1%的浓度,抑制水霉菌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换水的作用

水霉菌通过游动孢子感染鱼的伤口,因此,水中孢子浓度越大,鱼感染的几率也越大。如果缸中已经有了长白毛的鱼,那么还会有大量的孢子被释放到水中。这时可以通过换水的方法,将孢子浓度降低,进而减少水霉菌感染的机会。一般建议每天换水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连续换水3-7天。

综上所述,“改良版”老三样的“加温、下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换水”,分别针对水霉菌是低温致病原、对盐分敏感和靠游动孢子感染的特点,创造出不适宜水霉菌生存的环境,达到抑制水霉菌繁殖,进而防治水霉病的目的。

三、“改良版”老三样治疗水霉病的使用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改良版”老三样对于预防或治疗早期水霉病,是有显著效果的;但对于已经明显长出白毛的严重水霉病,效果不明显或基本无效。因此,在实际处理水霉病时,要根据情况,正确使用。提供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把握合适的使用时机

无论是升温、下盐,还是换水,它们都没有杀灭水霉菌的作用,只能抑制其生长繁殖。上述“改良版”老三样,只适合作为预防措施或早期水霉病治疗,对严重水霉病不适用。例如可以在入冬前或春节过后等水霉病容易爆发的时节,选择加温或下入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来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已经发生水霉病的鱼缸,隔离出病鱼后,原缸可以用“改良版”老三样来预防再次复发。对于刚发现的轻微水霉病,也可以通过“改良版”老三样来治疗。但对白毛已经非常明显的严重水霉病,“改良版”老三样只能作为辅助措施,还需要同时对症下其他的药物,如亚甲基蓝、聚维酮碘溶液、五倍子末等,否则单靠老三样已经没有太大作用了。

观赏鱼水霉病的早期症状(观赏鱼感染水霉菌得了水霉病怎么办)(7)

一条尾巴刚有感染水霉病迹象的食蚊鱼,此时适合老三样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用或联合使用

虽然称为老三样,但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同时使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用还是联合使用。一般来说,对于没有发现水霉病症状的预防措施,单用其中的“下0.04%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或加温到28℃左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联合使用。对于早期水霉病治疗,可以选择三样联合使用,以达更好控制效果。对中晚期水霉病,可以三者联用的基础上,同时增加其他治疗药物。

(3)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观赏鱼感染了水霉病后,治疗和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是3-7天),因此心态不可过于慌乱、着急,以免自乱阵脚,操之过急反而影响治疗。对于“改良版”老三样,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温宜缓慢。鱼是变温动物,无法适应水温的骤然升降,因此加温不可一步到位,要缓慢提升水温,建议以每天升温2℃左右为宜。以免因升温过快,鱼类不适,产生严重应激甚至造成死亡。另外,治疗结束,温度的降低也要缓慢进行,给鱼适应的时间。

②食盐和小苏打浓度不可盲目提高。下盐和小苏打时,要先计算出鱼缸水量,然后再计算出盐和小苏打的量,不可单凭感觉决定用量。同时要注意把控浓度,虽然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控制水霉菌,但高浓度同样对鱼不利,因此不可盲目提高浓度。

③换水时注意保持水质和水温稳定。换水时注意提前“困水”,最好是等温换水,切忌一次性加入大量过冷或过热的水,造成大的温差波动。换水量既不可过少,也不可过多。换水量太少,对稀释水霉菌浓度并没有很大效果。建议每天(或隔天)换水三分之一到一半为好,以便快速稀释水霉菌孢子;但也不建议超过一半,以免带来水质和水温震荡。

四、结语

水霉菌是典型的低温致病原、对盐分敏感、靠游动孢子感染受伤的鱼类,因此采用“加温、下盐和小苏打、换水”的“改良版”老三样,可以预防或治疗早期水霉病。对于已经出现大面积白毛的中晚期水霉病,单纯靠“改良版”老三样并没有很好的效果,只适合作为辅助措施使用。同时无论是加温、下盐和小苏打,还是换水,都要注意缓慢进行,以免造成鱼缸水环境骤然变化,带来不利影响。

鸫龟先生,溯本正源,坚持分享有价值的乌鸫、乌龟和原生鱼实操饲养经验和心得体会,欢迎关注。本文原创首发于头条,欢迎以转发的形式分享,但请勿搬运抄袭,谢谢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