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景,同时点出垂钓的地方和季节。景物的描写通过“山、水、鸟、花、鱼”勾勒出了一个优美的钓鱼环境。后两句写人物,同时点出人物的心境,一个钓鱼翁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即便斜风细雨也不愿意回家。

斜风细雨浮云飞(斜风细雨不须归)(1)

写景部分既有静态的西塞山(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红艳艳的桃花,又有动态的白鹭展翅飞翔和哗啦啦的流水。既有看到的美丽,又有听到的美妙,实在是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写人部分也是色彩鲜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与头两句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等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山水画。

一,斜风细雨无所谓

我自幼喜爱钓鱼,经常冒着风雨作钓,专心致志、充满期待、不肯收竿,所以最初读到这首词时,对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颇为欣赏。我的的理解是: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肉,钓鱼又是改善生活的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为了钓鱼,更为了吃鱼,斜风细雨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斜风细雨不愿归

工作以后,每当节假日也总是会提着鱼竿出去作钓。经常会看到一两只白鹭从头顶飞过,或轻快地掠过水面捕捉小鱼虾,或停在水边的树枝上自由地栖息。忽然对这首词又有了一份新的理解。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原来,钓鱼可以使人释放工作中的压力、抛开生活中的不如意、忘却人生的各种烦恼,像白鹭一样自由自在。“一人一竿一支烟,一山一水一片天。”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一种追求。这也进一步使我理解了作者写这首词的心境了。作者把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融为一体,在斜风细雨中既欣赏春天的美景,又享受钓鱼的快乐,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慢慢地,钓鱼已不再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不再是为了改善生活,而是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钓的已不再是鱼,而是一种放松、忘却、自由和闲适了。斜风细雨、烟雨迷蒙更是增添了悠然脱俗的意趣,自然就“不须归”了。

三、斜风细雨无可归

理解和欣赏一首诗词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设身处地的融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通过作者所提供的意象仔细揣摩、认真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同时,还要了解诗词作者的创作背景。最近,通过百度又对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张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字子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等职。

这首词创作于唐安史之乱期间,朝廷昏聩、官场腐败、民怨沸腾、暴乱四起。张志和先因“不忍坐视民患”,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从此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忽然对这首词又有了心痛的理解:这里的斜风细雨显然更具深意,作者一是对官场腐败的不屑,所以“不须归”,这里的“归”是“返回”、“回归”之意。二是因家庭变故丧母丧妻后“无家可归”的无奈,因而“不须归”。从此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最后再说一下这首词的词牌。渔歌子:是词牌名,又名“渔父”、"渔父词",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格律为:中中中中仄中平,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中仄,仄平平,中中中中仄中平。

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在溧阳市北郊一个叫周家湾的村子钓鱼,想起了这首词,并且仿填了一首《渔歌子》:周家湾里钓鱼翁,孤心痴坐守钓篷。天上雪,岸边风,乐在逗鱼不觉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