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就是所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镜,让历史成为指导现实的有益工具以史为鉴的典型案例,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臣光曰:“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以史为鉴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以史为鉴的意义(何为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的意义

以史为鉴,就是所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镜,让历史成为指导现实的有益工具。以史为鉴的典型案例,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臣光曰:“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近人著史,以史为鉴的典型,莫过于民国钱穆之《国史大纲》。钱穆说:“革新”一派,其治史为有意义,能具系统,能努力使史学与当身现实相结合,能求把握全史,能时时注意及于自己民族国家已往文化成绩之评价。故革新派之治史,其言论意见,多能不胫而走,风靡全国。”也就是说,钱穆著《国史大纲》(及《历代政治得失》)的逻辑,近似于司马光,只不过司马光是写给宋神宗看到,钱穆是写给普通民众看的。

今人沐浴于官修史学,造成今人的历史理解力,与历史没有什么交集,因此,“以史为鉴”的说法,往往被认为是历史的现实功能的体现,甚至认为经过“以史为鉴”的解释与重构的历史,就是历史的真面目。

回顾近代以来没有“以史为鉴”的史家的作品,陈寅恪写《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并没有说唐代的“关陇军事集团”、“关中本位政策”、“外族盛衰连环性”、“武周与玄宗的阶级替换”……,对现实政治与现实社会有何借鉴与指导意义。陈寅恪要阐述的,只是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许就是如此”,仅此而已。

又如,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也没有说万历作为帝国的皇帝,其行为哪些值得借鉴,哪些不应该借鉴;海瑞作为帝国官员,其行为哪些值得学习,哪些不值得学习。黄仁宇只是要还原历史的画面,即万历十五年的时代背景下,万历是如何当皇帝的,海瑞是如何当官员的,而这一切均事出有因。

如果按照以史为鉴的历史叙事,万历似乎应该回到现实中接受皇帝职业操守的培训,之后时空倒流,再回到明末当皇帝…………也就是说 以史为鉴的历史叙事,是按照某种特定历史叙事的逻辑与需求,重构历史的解释体系,正如《资治通鉴》的历史,是按照司马光对现实政治的理想写的;《三国演义》,是按照明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写的……对于以史为鉴者而言,值得庆幸的是:历史倒是支持多重解释体系,不管优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