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包含彭老总、陈毅元帅在内的301名将官齐聚在北京中南海国务院礼堂,由毛主席、周总理亲自颁布并授予各大开国将领的军衔勋章。这301位将领军官无一例外,都是在革命时期创下卓越功勋的“名门将才”,他们所获得的勋章都是他们用多年来的峥嵘岁月换取的,可谓是“众望所归”。
然而,当各大将领的军衔一一颁布后,众人对于其中一人的军衔却感到疑惑不解,那便是粟裕。在革命期间,他几乎为新中国打下了“半城江山”,创造了无数的神话战绩,甚至一度成为国内外人人称颂的“战无不胜”的“战神”,就连毛主席、刘伯承元帅都对其赞不绝口,称赞其为“中国解放军中最会打仗的将领”。
那么,粟裕将军究竟有多强呢?在曾经的岁月中,他有着怎样的辉煌事迹呢?他的功勋足以被授予更高的军衔,为何最终会被授予“大将”军衔呢?今天,就为大家揭晓粟裕将军的传奇一生。
年少革命 一朝落败
翻阅近代革命史,我们不难发现,能称得上“战神”称谓的唯有粟裕将军一人而已。
其实,早在这位开国大将在走上“神坛”之前,即不是书香门第的“公子哥”,也非科班出身的“黄埔贵兵”,而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因粟裕自小被送往私塾念书,再加上他打小便爱好舞刀弄枪,使得粟裕心中早早就埋下了参与军事革命的种子。
1927年4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分别在上海、武汉等地,对共产党员展开恶劣的迫害行动。而后,为反抗蒋介石、汪精卫的恶意谋害,周总理、贺龙元帅等中央领导人在南昌集中共产党员,纷纷举起枪杆子,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
与此同时,还在求学的粟裕毫不犹豫地联通众多学子,一起投向武汉共产党组织,加入了第24师教导队。为了更好地培养共产党员的新生革命力量,武汉共产党组织集中粟裕等一行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之后,在军事训练后,粟裕便跟随着教导队投身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行军行伍。
就此,年仅20岁的粟裕便正式加入到红军游击队的行列中,跟随着红军一路上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袭击和暗杀。后来,由于粟裕在同国民党反动派多次交手中,粟裕常常是冲在最前面的,为红军的取胜付出不可磨灭的功劳,因此,没过多久,粟裕便先后由营长升任为团长,再由团长升任为师长。
后来,粟裕凭借着累累战功一路高升为红7军团参谋长。可以说,在军营中同粟裕一样,年仅25岁便坐上军团参谋长一职的军官是少之又少的。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调令,粟裕再次由红7军团的参谋长调任为红军第10军团,这是一支由无番号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正规红军红10军以及地方武装军所合编的队伍,旗下分别有19师、20师和21师,总计6000余人。
在这支队伍中,尽管名义上粟裕是第10军团的总参谋长,但事实上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军事决策权,在作战时,他只能根据已定的战略计划发号施令。而正是在这一年里,粟裕便遭遇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每每回忆起这一战役时,粟裕将军都是一脸痛心地说,“我一生基本上打得皆是胜仗,唯有一次的败仗是我无法忘怀的。”
作为这场败仗的主导者,率领国民军攻打闽浙赣苏区的将领是有着“宁碰阎王,莫碰老王”戏称的王耀武。为了将一直处于战局劣势的苏区红军一举歼灭,蒋介石专门派遣王耀武率领其嫡系部队补充新1旅,配置高端先进美械武器装备,紧急前往苏区。而红军方,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向西南部撤离,红10军团务必要以游击战的方式,拖住来势汹汹的国民军。
然而,由于红10军团作战策略的制定错误,加上红军“小米加步枪”的劣势武器,使得红军在面对国民军的猛烈攻击时,被分割包围,不幸落败,损失了300余人的兵力。而后,国民军趁火打劫,在红10军团战败后,王耀武又紧急调派20个团的兵力前来围击红10军团,意图将红10军团扼杀于谭家桥战役中。
由于红10军团前期已被国民军分割为两个部分,军长刘畴西带领少数兵力被围困于前方。为了解救刘畴西军长,军区总司令方志敏不得不同粟裕分为两股兵力进行突围。然而,由于方志敏“救人心切”,在怀玉山不幸落入国民党军队设下的埋伏中,其带领的军队皆被围困、俘虏,最后英勇就义。
而在这场战役中,只有粟裕带领的少数部队从敌人的重重围困中摆脱出来。方刘两位将领的牺牲,将近一个军团战士的英勇就义,使得粟裕对于谭家桥之战印象极为深刻。
黄桥一战成名
自谭家桥一役过后,粟裕深知,“只有枪杆子是不够用的,还要有巧谋,才能给敌人重击,才能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随后,粟裕先是将余下部队带回闽浙赣苏区,后率领苏区战士建立新的革命军区浙西南游击区,并出任拥有400余人的挺进师师长一职。
自1934年组建浙西南游击区后,粟裕同国民军前前后后交手上百次,这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役中,粟裕不仅将原先只有400余人的小队伍,发展为近千余人的挺进师中型部队,更积累了大量的游击战实战经验,这无疑为粟裕后来的“成名之战”打下了军事基础。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挑起中日双方的军事冲突,将炮火对准宛平城、卢沟桥地区,并发动猛烈攻势。自此,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启,中国抗日战争也随即爆发。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粟裕也多次率领浙闽地区的抗日游击总队伏击各地日军,后又组建新4军先遣部队,前往苏南军区袭击日军。
到了1940年,粟裕先后执行南京铁道、镇江铁道的破坏任务,参与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役,共计歼灭并俘虏日伪军457余人。而这三年间的战役令粟裕在军中已是小有名气,而后的战役更是令粟裕一战成名,并一度成为粟裕的代表战役。
1940年7月,为了切实实行华中区敌后作战的战略任务,新四军临危受命,经历长途跋涉后,北渡长江,紧急向苏北地区行军,自主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由粟裕担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长一职。此时,粟裕手中只掌握第1、2、3纵队的9个团,共计7000余兵力,全部都投入到抗日战争前线。
与此同时,作为共产党的抗日盟友,国民党军却以“攮外先安内”为借口,坚持消极抗日策略。而作为蒋介石特派鲁苏战区的副总司令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麾下拥有国民军10万余,强硬的兵力使得韩德勤自傲不已。
为了完成蒋介石的“反共”策略,韩德勤将新四军苏北部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挑衅新四军,挑起国共军事战斗。
1940年9月,蓄谋两个月之久的韩德勤实在坐不住,他迫不及待地派遣国民军26个团3万余兵力,分为两翼,同时向南进军,意图集中兵力进攻仅有7000余兵力镇守的黄桥,打开苏北根据地的“城池大门”,一举将新生的新四军苏北部扼杀在“摇篮”中。
面对国民军的突然袭击,副指挥长粟裕深知国民军的狼子野心,直言,“此战避无可避,唯有一战,战则必胜!”此言一出,一直致力于抗日前线的新四军,被紧急调派回苏北指挥部,全力迎击来者不善的国民军。
为对抗4倍于己的国民军,粟裕凭借多年积累的作战经验,作出“诱敌深入,瓮中捉鳖”、“分割包围、逐个击破”的战斗策略,以运动歼击战为主,向国民军发动反击。
最终,粟裕部队仅以700比1.1万的悬殊战损比,成功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击碎了韩德勤的“杀苏”美梦。而经黄桥一役后,粟裕可谓是一战成名,名声大振,就连毛主席听闻黄桥战况后,都拍手称赞道,“粟裕此人,日后必非池中之物啊!”
随后,正如毛主席所料,粟裕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再一次升官,担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且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之后,但凡是由粟裕参加战役,无一败仗,不论是在车桥战役、南坎战役,还是在高邮战役中,粟裕的“巧谋”为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先行者的作用。
由于粟裕在抗战过程中表现突出,多次同刘伯承、彭老总等被誉为“中共十大抗日名将”。可以说,此时的粟裕受封“总司令员”一职并无不可。然而,性情谦逊的粟裕却一再以“德不配位”为借口拒绝高位后,只以华中区副司令员为名,率领华中野战军战士进军解放战场。
苏中再战封神
1946年7月。由于全面内战的爆发,离国民政府政治中心最近的苏中解放区成为国民军的必争之地,在如此军事要地发生的战役,更是让粟裕名留军史,一战封神。
当时,为一举拿下华东解放区的粮食基地,断了解放军的“军粮后路”,蒋介石特派第一绥靖区总司令员李默庵,率领5个整编师共计12万余人,集军长江北,给予苏中解放区致命一击。
而此时,苏中解放区由粟裕带领的19个团共计3万余人兵力镇守,敌我力量可谓是相差悬殊,以我军3.3万余人对阵4倍于己的敌军,这无疑是一场既定的恶战,众人都为粟裕部队捏一把汗。
然而,而后的战况却令众人震惊不已,皆是拍案而起,赞叹不已。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善于以少胜多作战的粟裕,面对前方密集的敌军,一反“敌不动,我不动”的静观其变的常态,于7月13日率先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国民军疏于防备的宣家堡、泰兴等部队收服,共歼灭敌人3000余人,获得苏区首战的胜利。
而后,为了隐藏华野军主力所在,粟裕以“金蝉脱壳”之计,将主力调往东部,直插如皋,再次干掉国民军“落单”的两个旅,在国民军自诩“成功”之际,取得如皋阻击战的胜利。
30日,为了让华野军主力得到充分休整,粟裕派遣第7纵队以“游击战”的方式拖延前来海安,围攻我军的国民军。而第7纵队不负所望,在历时4天的阻击战中,仅以15:1的恐怖敌我战损比结束海安防御战。
此时,华野军主力已然恢复“气血”,粟裕出奇招,分两步,向李堡、丁林作战。尽管,对手是兵力强硬的美械国民军,但粟裕没有丝毫畏惧,他先是指挥华野军主力奇袭李堡后,再转战丁林、林梓,仅用10余天,便收获三战大捷,歼灭俘虏敌人3500余人,将我军向西进军的门户打开。
最后,由于粟裕部队的节节胜利,国民军原本的优势战局荡然无存,为了速战速决,粟裕以“分割包围,分路突破”的战略,将有空军支援的国民军一击即溃,歼灭敌军2个半旅,共计1.7万余人,创下有史以来一个旅歼灭5.6万余人的歼敌记录,这在我国近代政治、军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司令员的粟裕,可谓是功不可没。
可以说,苏中七战七捷一举将“战将”粟裕拥上神坛,一战封神。而后无论是在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解放战役中,粟裕都创下了无人超越的军功。而在之后粟裕的辉煌岁月中,紧接苏中战役之后的孟良崮一战,更可谓是粟裕的又一“神仙仗”。
孟良崮三战登顶 戎马半生
1947年5月,在国民军屡次在苏中、华东等解放区碰壁后,蒋介石被迫将全面进攻模式更改为重点进攻,而作为军事必争之地,且四面八方皆有国民军重兵把守的“沃地”,山东解放区自然而然成为国民军的重点攻击对象。为此,蒋介石专门派遣拥有全副美械武装的甲种师整编74师,由时任中将师长张灵甫统率,前往山东解放区做先锋,意图一举拿下山东解放区。
此时,驻守山东解放区的正是不久前同74师打过照面的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八路军1部组建而成的华东野战军,华野军的副司令员还是国民军的“老朋友”粟裕。为此,整编74师一想到国民军“灰头土脸”的败仗,皆是忿忿不平,誓要把丢的见面讨要回来。
作为整编74师的新任军长,张灵甫的性情更可谓是狂妄自大,他依仗着山东解放区四面八方皆有国军兵力镇守,便丝毫不将将华野军放在眼里,冒用“孤军深入”的战术,独自占领毫无优势的孟良崮地界,企图以整编74师做饵,引诱华野军主力部队前往,后联合周围国民军将我军围歼,这于74师、华野军而言,无疑是一场无解的险局。无论华野军是退还是进,最终覆灭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然而,这一切劣势在战神粟裕看来,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而关键在于“破局”。为此,粟裕决定“以毒攻毒”,采取“正面反击、两路共入”、“断后路、阻援军”并行的战略,将整编74师从国民军重兵集团勾画的“无形圈心”中挖出来,一举破灭张灵甫的“中心开花”美梦。
等华野军一切部署完毕后,13日,华野军主力与74师在孟良崮正式开火,与此同时,为了切断74师的后援军,第2、3、7纵队等其余部队,也相继在孟良崮周围开火。一时间,孟良崮烽火连天。
经过两日两夜的激战后,由于整编74师的军事实力十分强硬,华野军与之打得不可开交,不分上下,仅攻下了孟良崮主峰旁的些许小山头。因此,华野军的内攻战线不断被拉长,这使得我军军事补给出现困难,加上周围国军重军的强烈攻势,我军的防御阻击压力不断升级。
为此,粟裕深知,孟良崮此战不在战力,而在军心。军心稳则必胜,军心散则必败。随后,粟裕在作战关键时刻,向华野军各部发出军令:打!继续打!任何人不得撤退!而陈毅元帅也十分粟裕“良计”,相继宣布“撤职、查办、杀头”三大铁令。就这样,华野军各将士同整编74师激战了整整3个日夜。
直至16日,华东野军主力部队以伤亡1.2万余兵力全歼敌军一个师及附属一个团,共计3.2万余人,而作为74师的师长张灵甫也被我军击毙。至此,孟良崮战役以我军大获全胜而落幕。此消息一经传回中央,众军委都是赞不绝口,就连刘伯承都赞叹道,“要说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非粟裕莫属啊!”
因此一役,粟裕“战神”的名号更是在国民军中大振,使得众多国民军将领都“谈粟色变”,说道,“对手是谁都可,粟裕万万不可。”由此可见,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可谓是众人皆知的。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战功赫赫、戎马一生的革命先驱,在面对“元帅”军衔时,却多次推辞,并十分冷静地说道,“评吾大将名,已是过高,要什么元帅呢?吾只觉高,不曾嫌低。”然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辞官”,早在解放战争时,他就以“功不高,不及此职”为由,曾推辞“华东军区司令员”一职,只以副司令员的身份担任管理军队职务。为此,毛主席多次称赞粟裕谦逊本质,“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由此可见,粟裕虽是武将,却并不使文官的智慧与贤能,真可谓是“十大名将”之首!在此,向粟裕将军致以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