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上说,莫言说过,他愿意用自己全部的作品,来换鲁迅的一篇《阿Q正传。有人说,这是莫言的谦辞,说莫言的创作水平,在某些地方超过了鲁迅——单单指创作技巧而言。

我读莫言的作品不多,不敢议论莫言的话。但是如果说上面那句话是余华说的,我倒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

鲁迅虽然写底层百姓的惨,但是没有卖惨,没有刻意写人物的惨。他只是写了人物的经历。除了说他在作品中,描写了各个阶级对底层百姓的压榨,而百姓没有出路外。最主要的,还是鲁迅是用创作技巧来反映百姓的惨——反衬手法。

比如“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中最后这句话,是以乐景写悲剧,是反衬手法。祥林嫂死了,而鲁镇的日子再该怎么欢乐的还是怎样欢乐。祥林嫂的死,在大家眼中,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事情。祥林嫂走了,鲁四老爷家还会派其他人来顶替“祥林嫂”。仅此而已。

如果鲁迅只写祥林嫂死了,不写最后鲁镇的欢乐,那么祥林嫂的死,也就不会给人带来悲剧的感受。那样写,更多的是写祥林嫂的惨,而无法凸显旧社会的罪恶。

就像电视剧《水浒传》里面,写梁山好汉快要死光了,而高俅等人该怎样享受的还是怎样享受。

呼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文学创作中的反衬手法)(1)

普通作家,虽然经常反映底层百姓的生活,说实话,很多都是为了写而写,为了发表而写。普通作家只会写百姓的生活多么惨,如果一个人的惨(假如他是底层百姓),只是他个人生活技能欠缺造成的,那么他的惨有什么意义呢?

不但是普通作家这样,就是知名作家也只会写百姓多么惨。而某部分人一看到作家写底层百姓多么惨,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作家多么有良心。但是真正有良心的应该是鲁迅才对。

余华等作家笔下的惨,更多的像是叙述,他们虽然也用技巧,但是那技巧没用对地方。

除了《祝福》,《孔乙己》里面有一段也算是反衬吧,“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如果孔乙己死了,大家该怎么过的,还是怎样过罢了。孔乙己死了,就像一只蚂蚁死了,在大家的生活中,除了多了点谈资外,翻不起任何风浪。

如果这些人的死,仅仅是老死的,那么大家满不在乎,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不是老死的。

像《围城》中,其实也是用了一种反衬手法,不过它的反衬不是来反映底层百姓惨的,而是写落魄的中产阶级的无奈。比如写方鸿渐去三闾大学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用方鸿渐的春风得意,来反衬他最后的落魄。

像《人间失格》中的惨,更多的是叙述,没有用创作技法来表达叶藏的惨——先不说叶藏是不是特别惨——大家对《人间失格》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是,在表现房思琪的惨方面,有很多不足。网上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两极分化。更不要说林奕含本人的经历,跟房思琪的经历,有很多出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