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寄语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走上舞台,唱了68年。我很荣幸,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精神歌唱。现在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更加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艺术创作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李光羲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首演引发轰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首演引发轰动)(1)

1964年10月,《东方红》作曲组部分作曲家合影(注:“时乐蒙”应为“时乐濛”)。陆祖龙提供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首演引发轰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首演引发轰动)(2)

李光羲讲述参演《东方红》的故事。本报记者 方非摄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首演引发轰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首演引发轰动)(3)

2020年,陆祖龙赴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路上。 陆祖龙提供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次年,这部作品被拍摄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成为经久不衰的二十世纪艺术经典。

《东方红》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并领导创作、排演,凝结了3000多位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作品,《东方红》创排从当年八月正式开始,也就是说,正式创排时间不到60天。如今,参与当年创作的老艺术家们都已八九十岁高龄,说起那段经历,依旧激情澎湃。

三千文艺精英齐聚北京创作

1964年七月末到八月初,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了周扬关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报告,亲自选定了一个13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周扬为组长,组员都是当时文艺界鼎鼎有名的大腕,如李一氓、齐燕铭、张致祥、陈亚丁、周巍峙等。《东方红》筹备,拉开序幕。

今年93岁高龄的作曲家陆祖龙,是当年参与《东方红》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1964年8月2日,在总政歌舞团担任创作员的陆祖龙接到通知,让他去西苑宾馆报到。到了之后,陆祖龙发现,那里不仅有北京各大艺术院团和部队歌舞团的艺术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音乐组几乎集合了当时所有著名作曲家,老一辈有李焕之、安波、时乐濛等,年轻一辈有茅沅、王竹林、陆祖龙等。指挥组有严良堃、秋里等,负责文学和剧本创作的是魏巍、徐怀忠、郭小川、贺敬之、乔羽等。

这样一台重要的史诗级演出,八月初建组,十月就要上演,时间紧、任务重,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作曲组的各位作曲家都被分配了任务,陆祖龙负责第四场“抗日战争”乐队编写和串联。这一场从“九一八”写到延安、南泥湾,再从游击战写到抗战胜利,有管弦乐和民乐,还有大合唱和独唱,任务非常繁重。

繁重的任务反而点燃了艺术家们的干劲儿,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创排,用了短短两个星期,竟然排出了一个“小样”。8月24日,导演组设计的8个场次在第一次走台中呈现。虽然当时没有服装、道具、布景、乐队,效果不尽如人意,但领导小组鼓励艺术家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能排出这样两个多小时的节目,很了不起!”深受鼓舞的艺术家们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创作中。

《松花江上》成李光羲代表作

《东方红》创排中反复修改,挑选演员十分严格,其认真程度现在的人恐无法想象。陆祖龙回忆,当时工作组有许多规定,其中一条是“修改不过夜”。“每天晚上在舞台上排演完,指挥部就开会讨论,经常是提出修改意见已经快到午夜12点了,我们连夜修改。”第二天早饭时,作曲家们上交总谱,上午由大家分头抄谱,下午排练,晚上再带演员上台合排。每天晚上,作曲家的房间里都灯火通明,严良堃等指挥家也在作曲家旁边,边看边琢磨,一起出主意。

“精益求精,百改不厌”是另一条规矩。当时,周总理不愿在《东方红》中过多宣传自己,砍掉了“八一南昌起义”的情节,加上了“遵义会议”。陆祖龙记得,在创排“遵义会议”时,从舞蹈到音乐再到服装都反复修改过,而且所有修改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最后,经过七次大修改,“遵义会议”部分终于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随着时间推移,演员们陆续加入。当时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的歌唱家李光羲,九月中旬接到通知,让他“前往人民大会堂报到”。《东方红》遴选演员非常严格,当时已经全国闻名的李光羲也要经过选拔。他参加的是第四场“抗日战争”主题歌《松花江上》选拔,经过试唱等考核,最终从三位歌唱家中脱颖而出。自此,《松花江上》成为他演唱了几十年的经典作品。

如今李光羲已是92岁高龄,“《松花江上》这首歌很早就有,并不是我首唱,但大家说起这首歌,还是会想到我。”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能把这首歌唱得这么感人?“因为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占领天津,我当了8年的亡国奴,这与《松花江上》描写的流亡生活很像。”

李光羲说,他们这代人从小在国家沦亡的环境下生活,“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只要一唱歌,情感就来了。”在他看来,一个演员在台上的表演要让人信服,不是只要发声美就行,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这是李光羲演唱《松花江上》感人的原因,更是《东方红》久唱不衰的原因。

排练纪律更是严格。李光羲记得,《东方红》正式公演后,有一场开放了记者探班,“三千人的演出结束,拉上大幕之后就三四分钟,记者到后台一看,各方面都井井有条。”

周总理为音乐录制修改歌词

1964年10月2日晚,《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王昆、郭兰英、李光羲、胡松华、邓玉华、才旦卓玛等歌唱家悉数登场。《东方红》连演数场,盛况空前。

“这是一个奇迹!我们集中搞大歌舞的时间仅仅不到两个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让人叹为观止。”陆祖龙回忆,当时全国各地的观众,把来北京观看演出当做一次党史教育,赞誉之声也不绝于耳。

《东方红》的诞生,始终凝结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陆祖龙说,演出正式上演前几天,毛主席也来观看节目。看完后,毛主席肯定了文艺工作者数十天的努力,随后带着历史性的眼光,提了一条重要意见:开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表现,现在还没有定论,《东方红》写到1949年就可以,将来再讨论怎么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于是,原来设计的农民丰收歌、军队士兵舞和工人舞,换成了天安门前各民族的舞蹈,结束整场演出。

1965年,《东方红》开始筹备拍摄电影,周总理依旧领导摄制工作。有一天,李光羲正在北京饭店为电影录音,乐队成员突然放下乐器开始鼓掌,他回头一看,发现是周总理来了。总理听完《松花江上》后说:“歌词最后呼唤‘爹娘’,这是最直接的情感,但我们这个歌要影响到全民族,把影响范围扩大,改成‘同胞’吧。”艺术家们欣然接受,在录制中把歌词改成了:“同胞啊,同胞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东方红》为什么经久不衰,至今大家还津津乐道?陆祖龙对这个问题有切身体会:“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多美好的传统,我们民族真正优秀的品质是什么?我们民族有伟大的凝聚力,有高瞻远瞩大气魄的领导层,民众有吃苦耐劳拼死拼活的精神。《东方红》正是这种民族精神高度集中的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加上万众创新,它不但是一场伟大的文艺演出,更是一场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展示!”

李光羲也深有感受,“我们的党不只重视政治、军事建设,还特别重视文化软实力,文艺作品能启发人的思想,激发人内心的爱国热情,这已经脱离开艺术欣赏的角度,而是把艺术欣赏与国家的命运和事业的发展紧紧结合了起来。现在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更加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艺术创作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原标题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首演引发轰动,陆祖龙李光羲回忆——三千人六十天缔造传奇)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韩轩

流程编辑 u011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